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小说(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三国演义》共120回,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爆发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灭吴统一全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斗争故事。它生动地描写了各个军阀集团,尤其是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广泛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的动**和黑暗,暴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阴险、毒辣等本性,表现了人民群众反对分裂战争,要求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

作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处理历史题材的方法、人物塑造、战争描写、结构布局等方面都给后世的同类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成为后世演义类小说的典范。

含英咀华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的出场文字,它既是塑造诸葛亮这一统摄全书的主要人物的起笔处,也是刻画刘备形象的重头戏。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只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演义》的作者施展其全部艺术才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将这一回文字写得珠圆玉润,**气回肠,让读者在田园诗般的幽雅境界中,体味到诸葛亮不求闻达的淡泊情致及其不同凡响的盖世才能,同时也让读者从刘备欲见不得、欲罢不忍的急切心境中,看到了他求贤若渴、敬贤礼士的真诚。

这回书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情节的一波三折,平中见奇。作者特别善于运用“误会法”,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刺激与满足,翻新出奇,变幻莫测,如一顾茅庐时,不见而返,但归途中崔州平的出现,又如投石入河,掀起涟漪。二顾茅庐时,在茅庐附近的酒店里传来饮酒作歌的声音,刘备以为其中必有诸葛亮,结果是场误会。到茅庐后,书童说:“先生现在堂上读书”,刘备满心欢喜,及至见面后,方知读书者乃诸葛亮的弟弟,又是一场误会!刘备惆怅之余,准备返回,将要上马,突然书童又招手叫道:“老先生回来也!”刘备不禁又为之一喜。及至相见,又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还是一场误会!这样一连串的误会,不仅使情节跌宕起伏,饶有趣味,而且进一步写出了刘备渴慕贤才的急切心情。

其艺术上的突出特点还表现在通过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围绕“三顾茅庐”这一中心故事,作者写活了好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曹操奸诈阴险,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徐庶母亲深明大义、刚烈正直;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张飞急躁鲁莽等。为了突出人物性格,作者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如刘备与曹操的对比、刘备与张飞的对比等。这些对比反衬,使人物的个性更为鲜明,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印象。此外,作者还运用了铺垫、渲染、烘托等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在诸葛亮出场前,小说先写了徐庶、司马徽对他的谈论、推荐,预示此人不同凡响,为他的出场先作铺垫。刘备出访过程中,又写了诸葛亮亲友的歌吟谈吐和田园风光以及刘备与张飞、关羽的冲突,以渲染气氛,造成一种烘云托月的效果,从而使孔明的高洁品格和绝世才能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思考练习

1。本篇故事主要表现了什么思想倾向?

2。从本篇故事可以看出曹操、刘备、张飞等人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3。本篇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效果?

4。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加深对《三国演义》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的理解。

[1]本篇选自《三国演义》第36~38回,题目为编者所加。

[2]手启:书札、信函。

[3]司马水镜:即司马徽,汉末隐士。字德操,人称“水镜先生”。

[4]樗栎(chūlì):臭椿和麻栎。比喻无用之材。

[5]瑯琊阳都:瑯琊国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

[6]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时任荆州刺史。

[7]临岐:也写作“临歧”。面临歧路。常用作送别之辞。

[8]东海老叟:指姜子牙。以下五句皆写其遇周文王成就功业之事,详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9]“八百诸侯”二句:周武王伐纣时,天下反对商纣王的众诸侯不约而同地会于孟津共同讨伐纣王。据说武王在孟津渡黄河时,行至中流,有白鱼跃入舟中,武王俯取以祭。事见《史记·周本纪》。不期会,不期而会。孟津,古黄河渡口,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

[10]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周武王与诸侯联军在此大败纣王军。血流杵(chǔ):即血流漂杵,形容死伤众多。杵,古代兵器名。

[11]高阳酒徒:指郦食其(lìyìjī),秦汉之际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人。刘邦攻打陈留时,郦食其前往投奔,刘邦手下的人对他说:“沛公(刘邦)谢谢先生了,正以天下为事,没有闲暇见书生。”郦食其圆睁双目,按住剑厉声说:“走!进去告诉沛公,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书生。”刘邦这才接见他。时刘邦正坐在**让二女子洗脚。郦食其纵谈天下形势及攻陈留之策,刘即停止洗脚,延之上座。后听其计而取陈留,封为广野君。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草中:草野民间。

[12]芒砀:芒山和砀山,在安徽砀山县东南。刘邦起兵前曾隐身于此。隆准公:指刘邦。据说刘邦鼻子长得高大,故有此称。隆,高大。准,鼻子。

[13]“东下”句:楚汉战争中,郦食其曾游说齐王田广归顺汉王,兵不血刃而下齐七十余城。

[14]“桓灵”句:谓到东汉末年桓帝、灵帝之时,汉室气数已尽。按谶纬迷信说法,秦为西方少昊之后,尚金德;汉承尧绪,尚火德,当代秦而兴。季,末。

[15]调鼎鼐(nài):指掌握国家大权。鼎鼐为古代炊具,旧以宰相治理国事,如鼎鼐之调和五味,故以喻宰相之权位。

[16]陵替:谓纲纪不能维持,上下不思振作。

[17]揲蓍(shéshī):用蓍草卜卦以测吉凶。揲,抽数、排列蓍草以占卦。蓍,古代用于占卦的草茎。

[18]“昔齐桓公”二句:东郭野人是春秋时齐国的一个小臣,齐桓公曾亲自去看他,三次都没见到,臣下劝他不要去了,桓公不听,至第五次才见到。

[19]纶(guān)巾:用丝带织成的一种冠巾,相传为诸葛亮所创,故又名诸葛巾。

[20]鹤氅(g):用鹙鸟的羽毛所制的衣服。氅,鹙鸟的羽毛。

[21]屏人促席:让左右侍从回避退出,把席位靠近而坐。

[22]窃命:指盗用国家权柄。

[23]诸戎:指当时我国西方各少数民族。

[24]彝、越:指当时我国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

[25]正奇:古代兵法术语。对阵交锋为正,设计邀截为奇。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