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第4页)
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
我还期待着新的东西到来,无名的,意外的。但一天一天,无非是死的寂静。
我比先前已经不大出门,只坐卧在广大的空虚里,一任这死的寂静侵蚀着我的灵魂。死的寂静有时也自己战栗,自己退藏,于是在这绝续之交,便闪出无名的,意外的,新的期待。
一天是阴沉的上午,太阳还不能从云里面挣扎出来;连空气都疲乏着。耳中听到细碎的步声和咻咻的鼻息,使我睁开眼。大致一看,屋子里还是空虚;但偶然看到地面,却盘旋着一匹小小的动物,瘦弱的,半死的,满身灰土的……
我一细看,我的心就一停,接着便直跳起来。
那是阿随。它回来了。
我的离开吉兆胡同,也不单是为了房主人们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为着这阿随。但是,“那里去呢?”新的生路自然还很多,我约略知道,也间或依稀看见,觉得就在我面前,然而我还没有知道跨进那里去的第一步的方法。
经过许多回的思量和比较,也还只有会馆是还能相容的地方。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
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式,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已经知道他们的聪明了,这是多么轻松简截的事。
然而子君的葬式却又在我的眼前,是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严威和冷眼里了。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但是,这却更虚空于新的生路;现在所有的只是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长。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
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毕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版《鲁迅全集》第二卷)
作者档案
见本书“散文”部分。
含英咀华
短篇小说《伤逝》写于1925年10月21日,该文未经发表,初收入1926年8月北新书局版《彷徨》小说集。此时的鲁迅除了在教育部供职,还在北大、北师大、女师大、中国大学等高校上课。经历了“五卅”运动、女师大风潮等斗争的鲁迅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坚定地支持着青年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青年普遍关心和身体力行的一种时尚。《伤逝》中子君那句响亮的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更是五四时期“娜拉”们个性解放的著名宣言。而写在五四退潮期的小说《伤逝》则从这一喜剧结局出发,描绘了一出引人深思的社会悲剧,体现了鲁迅对“娜拉出走以后怎样”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爱情、婚姻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第一,运用“手记”体独白形式,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小说以涓生似断实续的十多个片段似的回顾和追忆结构故事。“手记”体独白的形式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恋中的涓生期待着子君到来时的迷惘、忧愁、急切的心情及得知子君死讯时极度悔恨、悲痛的忏悔等,都是运用的第一人称的独白形式。整篇小说不论叙事、写景、议论,处处显示出浓烈的感情色彩,可以看成一篇颇具抒情散文风格的小说,带有鲁迅独有的风格特征。
第二,人物形象塑造鲜明。作品中子君和涓生的性格,在婚前与婚后变化很大。婚前勇敢坚强的子君在婚后变得庸俗、精神空虚、成为捶着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涓生虽然在关于爱情、婚姻的实质问题方面,比子君理智、清醒,但在婚后严酷的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软弱、虚伪、自私却充分暴露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小说通过对这两人的变化过程的描写,表达了鲁迅对五四时期这一类型青年的同情与批评,这在当时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显得颇具深意。
第三,真实可信的细节描写。鲁迅擅长通过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姿态、一个小动作,细致入微的写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例如,作者通过子君在接受涓生求爱时的眼神与遭到涓生抛弃时眼神的对比描写,细致而深刻地再现了她的心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女性形象。
1。结合作品,分析一下子君、涓生的性格特征并说说他们的形象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2。阅读课文,找出小说中抒情独白的句子,仔细体会其含义。
[1]会馆:旧时都市中同乡会或同业公会设立的馆舍,供同乡或同业旅居、聚会之用。
[2]长班:旧时官员的随身仆人,也用来称呼一般的“听差”。
[3]伊孛生(H。Ibsen,1828~1906):通译易卜生,挪威剧作家。泰戈尔(R。Tagore,1861~1941):印度诗人。1924年曾来过我国。当时他的诗作译成中文的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雪莱(P。B。Shelley,1792~1822):英国诗人。曾参加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因传播革命思想和争取婚姻自由屡遭迫害。后在海里覆舟淹死。他的《西风颂》《云雀颂》等著名短诗,“五四”后被介绍到我国。
[4]赫胥黎(T。Huxley,1825—1895):英国生物学家。他的《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今译《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是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的重要著作。
[5]草标:旧时在被卖的人身或物品上插置的草杆,作为出卖的标志。
[6]《诺拉》:通译《娜拉》(又译作《玩偶之家》)。
[7]《海的女人》:通译《海的夫人》。都是易卜生的著名剧作。
[8]拔贡: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在规定的年限(原定6年,后改为12年)选拔“文行计优”的秀才,保送到京师,贡入国子监,称为“拔贡”。是贡生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