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篇文章,孟子集中驳斥了农家学派的两个观点:反对社会分工的观点和“物物交换”则“市价不贰”、“人情无伪”。孟子以大量日常生活事实说明国君与民并耕之不可能和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孟子的观点符合社会发展的进步观点。但社会分工和社会阶级、等级的划分毕竟是两个范畴。孟子跨越范畴,偷换概念,以社会分工的合理性,说明社会阶级、等级的合理性,是错误的。因此,对于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之说,读者要看到它的两面性:它既指出了社会分工的不可避免,有其进步的一面,但又抹杀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提供了理论根据,在客观上起到了为剥削者辩护的作用,这又是相当反动的。

孟子向以“善辩”著称。本篇充分体现了孟子高度的论辩技巧。第一,孟子用他惯常运用的“引人入彀”、“请君入瓮”的方法,先设下圈套,不动声色地与人家拉家常。他在听了陈相转述的农家学者许行关于“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话后,并不急于反驳,而是拐弯抹角,慢慢套问,从许行吃饭、穿衣、戴冠等问题问起,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已在朝着自己的逻辑接近。他已套出了许行所穿的衣服、所戴的帽子、做饭所用的炊具、耕地所用的铁制农具等都不是自己亲自制造出来而是用粮食交换来的,于是便突然发起凌厉的攻势,咄咄逼人地问道:“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这样强有力的反问,使陈相穷于应付,不得不承认:“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抓住这句话又反问:“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至此,孟子已完全掌握了主动权,以铁的事实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然后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大战果,正面阐述其“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的社会分工观点,又以尧、舜、后稷等先贤治天下为例,论证其“不得耕”、“不暇耕”、“不用于耕”,而其作用却远远大于亲自耕作的道理。由于要害抓得准,又以生活中大量铁的事实作为论据,因此反击自然十分有力,而且处处表现出一种咄咄逼人的锐气,集中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第二,孟子的驳论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句式参差,富于变化,排比句、反问句、判断句、长句、短句,错落变化,加之逻辑严密,论证周详,把农家学派的两个观点驳得体无完肤。第三,运用对比手法,加强批判力量,如以孔子弟子在孔子死后居丧三年以尽弟子之礼与陈相兄弟的“师死而遂倍之”形成对比,以讽刺其背师忘恩,弃儒从农。

思考练习

1。本文主要驳斥了农家学派的哪两个观点?阐明了孟子的什么主张?

2。如何评价孟子提出的“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

3。孟子向以善辩著称。他最常用的论辩技巧是什么?试以本文为例分析之。

4。将下面一则寓言译为白话,谈谈你的阅读启示,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1]为:治,研究。神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这里指农家学派。《汉书·艺文志》说农家“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言:学说。

[2]之:往。滕:古国名,在今山东滕县。

[3]踵:至。文公:滕文公,名宏。

[4]廛():一人所居之地。氓:居于乡野之地的人。此处是谦称。

[5]处:处所,指田宅。

[6]褐(hè):粗麻短衣,为贫贱者所服。

[7]捆:编织。屦(jǔ):草鞋。

[8]陈良:楚国的儒者。耒耜(lěisì):农具。

[9]饔飧(yōngsūn)而治:谓自办伙食而兼治民事。饔,早餐。飧,晚餐。这里作动词用,做熟两餐。

[10]厉民:害民,损害人民的利益。

[11]恶(wū):疑问代词,何。

[12]素:未染色的生丝绢。

[13]害:妨碍,影响。

[14]釜:铁锅。甑(zèng):即甑子,一种蒸食品的炊具,古代用陶制,后来用木制。爨():炊,煮饭。铁:指铁制的农具。

[15]陶冶:指制造陶器和铁器的工匠。

[16]舍:同“啥”,何,什么(用章炳麟说)。宫中:室中,家中。

[17]大人:指身居上层的统治者。下句“小人”,指农、工、商等小民百姓。

[18]率天下而路:带领天下人民走向衰败困穷。路,通“露”,衰败。《管子·四时》:“不知五谷之故,国家乃路。”又朱熹释为“奔赴道路,无时休息”,亦通。

[19]食(sì):动词,供养。

[20]登:(庄稼)成熟。

[21]偪(bī):古“逼”字。逼迫,侵犯。

[22]敷治:分治。

[23]益:舜之臣。

[24]九河:指禹在黄河下游所开凿的九条支流。

[25]瀹(yuè):疏导。济、漯(tà):即济水、漯水,均在今山东境内。诸:兼词,犹“之于”。

[26]决:开凿。汝、汉:即汝水、汉水。汝水在今河南省,汉水在今湖北省。淮、泗:即淮河、泗水,均在今江苏省。

[27]中国:中原之国。

[28]后稷:周朝的始祖,姓姬,名弃,帝尧时掌管农事的官。

[29]树艺:种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