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龙老爹1(第3页)
“您可知道自己快要死吗?”
“我没有向您要求赦免。”
“您当过兵吗?”
“当过,我从前打过仗。并且从前也就是你们杀了我的爹,他老人家是一世皇帝的部下[4]。我还应该算到上一个月,你们又在艾弗勒附近杀了我的小儿子法朗索阿。
“从前你们欠了我的账,现在我讨清楚了。我们现在是收付两讫。”
军官们彼此面面相觑了。
老翁接着又说:
“八个算是替我的爹讨还了账,八个算是替我儿子讨还的。我们是收付两讫了。我本不要找你们惹事,我!我不认识你们!我也不知道你们是从哪儿来的。现在你们已经在我家里,并且要这样,要那样,像在你们自己家里一般。我如今在旁的那些人身上复了仇。我一点也不后悔。”
老翁挺起了关节不良的脊梁,并且用一种谦逊的英雄的休息姿势在胸前叉起了两只胳膊。
那几个普鲁士人低声谈了好半天。其中有一个上尉,他也在上一个月有一个儿子阵亡,这时候,他替这个志气高尚的穷汉辩护。
于是团长站起来走到米龙老爹身边,并且低声向他说:
“你听明白,老头儿,也许有一个法子救您性命,就是要……”
但是那老翁绝不细听,向着战胜的军官竖直了两只眼睛,这时候,一阵微风搅动了他头颅上的那些稀少的头发,他那副伤痕显然的瘦脸儿突然大起收缩显出一副怕人的难看样子,他终于鼓起了他的胸膛,向那普鲁士人劈面唾了一些唾沫。
团长发呆了,扬起了一只手,而那汉子又向他的脸上唾了第二次。
所有的军官都站起了,并且同时喊出了好些道命令。
不到一分钟,那个始终安闲自在的老翁被人推到了墙边,那时候他才向着他的长子约翰、他的儿媳妇和他的两个孙子送了一阵微笑,他们都惶惑万分地望着他,他终于立刻被人枪决了。
(据上海译文出版社版《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集》)
作者档案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在农村度过了童年,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战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当了10年小职员。莫泊桑年轻时通过母亲的朋友福楼拜进入文艺圈,在福楼拜的严格要求下练习写作。1879年,他和6位志趣相投的作家在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他们商定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各写一篇小说,结集出版。1880年,以《梅塘晚会》为名的中短篇小说集问世,轰动法国,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莫泊桑的《羊脂球》,而当时他还默默无闻。从此以后,莫泊桑辞去公职,成为专业作家。在十余年的创作中,他写了约300篇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3部游记以及许多关于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文章。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中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誉。他的短篇小说取材广泛,主题深刻。莫泊桑的大部分作品暴露了资产阶级精神和道德的堕落以及社会的丑恶风尚;一部分作品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思想;还有一部分作品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对他们寄予同情。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反映生活以小见大,艺术构思新颖独特,语言朴实优美,与享誉世界文坛的契诃夫、欧·亨利齐名。
含英咀华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米龙老爹机智勇敢地与侵略者抗争以及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歌颂了法国人民英勇抗敌、维护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米龙老爹机智勇敢、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他智勇双全,一方面装着对敌人周到热情;一方面却暗中刺杀普军士兵。这样就会迷惑敌人,让他们产生错觉,保全自己。被捕后,他威武不屈,至死不悔。普军团长问他是否知道要被处死,他说:“我没有向您要求赦免。”米龙老爹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表现了爱国者的民族气节。
小说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以倒叙开头,引出后面的故事,从情感上作了铺垫。第二,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交互使用,使小说的叙述角度多次切换。第二段普军团长审问米龙老爹,一问一答,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交替使用,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第三段为米龙老爹的口供,交代他杀死16名普军的经过,不用第一人称,而用第三人称,这样既避免行文呆板,又能把事情说得更明白。第三,人物肖像描写也颇为人称道。米龙老爹出场时的静态肖像描写和文末对亲人送去的微笑,表现了他为了正义,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思考练习
1。概括米龙老爹的性格特征。
2。说明本篇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互使用的特点及作用。
3。找出文中米龙老爹的肖像描写,体会其作用。
4。莫泊桑的《羊脂球》,也是写普法战争的小说名篇,课外认真阅读并体会其思想和艺术成就。
[1]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莫泊桑写了许多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米龙老爹》即是其中的一篇,小说发表于1883年5月22日的《高卢人日报》。
[2]大走:骑马的术语,马同时用前后各一腿前进,叫“速步”,又称“走”,“走”的快慢又分为“大走”和“小走”。
[3]大颠:马快速向前纵步。马走路时,同时举起两条前腿向前纵步,叫“颠”。
[4]一世皇帝:指拿破仑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