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第1页)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孟子》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1],自楚之滕[2],踵门而告文公曰[3]:“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4]。”文公与之处[5]。其徒数十人,皆衣褐[6],捆屦、织席以为食[7]。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8],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9]。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10],恶得贤[11]?”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12]。”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13]。”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14]?”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15];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16]?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17],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18]。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19],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20],禽兽偪人[21],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22]。舜使益掌火[23],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24]、瀹济漯而注诸海[25],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26],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27]。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28],树艺五谷[29],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30],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31],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32],使契为司徒[33],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34],朋友有信。放勋日劳之来之[35],匡之直之[36],辅之翼之,使自得之[37],又从而振德之[38]。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39]。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40],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41]。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42],****乎民无能名焉[43]。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44]。’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45],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46],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47],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48]。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49],入揖于子贡[50],相向而哭,皆失声[51],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52],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53],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54]。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55]。’今也南蛮舌之人[56],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57],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58]。’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59],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60],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61],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62];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63],物之情也[64],或相倍蓰[65],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66],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67],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据中华书局版《孟子正义·滕文公上》)
作者档案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孟子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学说,主张效法先王,实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要求统治者从自身品德做起,施德行善,使民心归附,从而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怀抱着这种复兴儒学、法先王之礼和“平治天下”的理想,他先后到过鲁、齐、宋、邹、滕、魏等国游说。但由于他的思想与当时“力征争权”的现实不合,因此孟子晚年也与孔子一样,回到故乡著书立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列传》)。
《孟子》是孟子与其弟子共同完成的著作,既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性较强的一部。其特色是说理透彻,长于论辩,高屋建瓴、富于气势,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帮助说理。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含英咀华
本文是《孟子》中较为有名的一篇。滕国是战国时的一个小国。滕文公是孟子周游列国时所遇到的唯一信服孟子主张的国君。这篇文章是在滕文公接受了孟子的意见后,国家很有声望时发生的一场辩论,是孟子对农家思想的有力批判,是对儒家治国主张的坚决捍卫和进一步发挥。从这场论辩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善辩的技巧和他对社会分工问题的看法。
全文可分五段:第一段(开篇至“恶得贤”)简述陈相兄弟弃儒学而信奉农家学说的情况。这是论辩的起因。第二段(至“天下之通义也”)以日常生活的事实,驳斥农家“与民并耕”说的荒谬,指出社会分工的必要性。第三段(至“亦不用于耕耳”)颂扬尧舜治国安民之功,进一步说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道理。第四段(至“亦为不善变矣”)指责陈相兄弟背叛师道之不义,以孔子学生忠于师道加以对照。第五段(末二段)驳斥农家所谓“市价不贰”、“人情无伪”的说法,认为它起了扰乱国家、助长虚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