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群众文化与社区群众文化(第1页)
第一节城市群众文化与社区群众文化
一、城市群众文化
(一)城市群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城市群众文化是指在城市地域形成的以适应异质性非农业人口多层次文化生活消费需要的一种社会性文化[1]。
城市是周围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密集,身份复杂、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交通方便,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与城市这些基本特征相适应的城市群众文化,呈现出层次性、开放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层次性。城市群众文化的服务对象,主要成分是干部、职员、工人、教师、学生、医务人员、工商业者、外地务工人员等,有些城市还包括外国侨民,他们在职业、收入、教育水平、文化程度、文化习俗上差异大,异质化程度高,对文化生活资料的消费个性化程度高。城市的文化设施比较健全,文化市场比较发达,文化生活的方式比较多。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多种形式的文化传播手段,多层次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客观时空,形成了城市群众文化的层次性特征。
城市群众文化要适应城市不同层次社会成员的多方面需要。城市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特别要针对不同的职业和知识层次展开有效的活动。如街头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城市市民最方便、最普遍的一种活动形式,深受普通市民的欢迎。北京市的海淀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区和高等院校的集中区,高知识阶层社会成员对于街头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感兴趣,还经常提出意见,这就需要根据他们的文化需求,开展如“文化沙龙”等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城市群众文化资源虽然比较丰厚,但存在着“小、散、杂”现状,难于满足城市居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必须使城市的群众文化格局向“大整合、大利用”转变。2008年杭州市提出的“群众文化集约化、一体化运行”创新构想,增强全市各级群众文化机构的协调配合,加强全市群众文化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资源的整合利用,从而形成三级联动、区域共建、运转有序、服务高效的群文工作组织运行机制。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给城市增添浓厚的文化色彩,有不少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景观,提升了城市文化和市民生活品位,促进了城市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开放性。现代城市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城市不仅是本地域的文化交流中心,许多城市还成为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中心。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在西部地区许多城市也广泛开展,如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不仅举办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各旗还有漫瀚调艺术节、马头琴艺术节、萨拉乌苏民间艺术节等多项文化交流活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城市居民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观念的束缚较小,有较强的求新心理,这就使城市群众文化具有内容丰富、时尚性强、形式繁多、更新变化快等特点。
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城市群众文化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大力推进城市群众文化创新。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要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融进现代意识,以新的内涵来提升,新的形式来表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传播,以适应城市居民审美情趣的变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第二,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作和推出大批内容生动健康、形式新颖多样、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群众文化活动,使群众文化从内容和形式上充分反映时代进步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始终保持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满足城市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并在纷繁芜杂的思想文化变动中发挥群众文化的引导作用。第三,加强城市群众文化的交流。现代城市群众文化呈现出区域性群众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的特征,一方面,城市群众文化需要以输出的形式向外传播,以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又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以提升品位。所以,通过各地区(城市)群众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广泛结盟,相互借鉴,达到使自身增值与发展的目的,是现代城市群众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示范性(或代表性)。作为一种地域性群众文化,城市群众文化代表了该地区文化的总体特征。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在城市群众文化中都能体现,而且是高水平的体现,成为本地域特色群众文化的代表和示范。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扩大,城市群众文化总是最先接收到现代文化发展的信息,最先接受和运用新的文化活动形式和新的文化载体,使城市群众文化走在本地区群众文化的前列,发挥着引导和示范的作用。
(二)城乡群众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2]。城市群众文化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群众文化体系的基本单元(或基本层级)是以城市为中心构成的,即以地市或县级文化馆为中心,连接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的群众文化的基本单元。地市和县级城市的文化馆是最基层的专业性的群众文化机构,以其为中心构成的群众文化基本单元涵盖了群众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给的各个环节,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服务体系。下面的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都只是群众文化服务网络的结点和终端,不构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其次,城市人口集中,群众文化资源雄厚,群众文化活动的规模大、种类多、水平高,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发展发挥着辐射和支援作用。这种作用是在城市群众文化和农村群众文化的互动与交融的过程中实现的。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对农村的群众文化援助机制,如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广泛开展城乡文化共建活动,开展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鼓励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平台;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群众文化网点建设,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拓宽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服务效果,提高服务品质。
再次,城市群众文化既要努力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又要努力创造现代化的文化成果,发挥对农村群众文化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农村有着丰富的群众文化资源,要在城市打造农村群众文化展示与传播平台,把农村的优秀群众文化产品和优秀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引进城市,既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又能使农村群众文化与城市群众文化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能帮助和引导农村群众文化走进城市,走向全国甚至世界。
最后,要统筹城乡群众文化发展,发挥城市文化中心作用,以城带乡,形成城乡群众文化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结合区位优势、群众文化资源分布及资源特色,合理规划城乡群众文化功能布局,增加农村群众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群众文化发展差距,努力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服务水平。形成以城市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群众文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案例:成都市的城乡文化统筹发展
成都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成都市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统一部署安排和推进。
成都市把城乡群众文化一体化发展纳入“文化之都”建设的总体规划,着力打造五个“文化之城”,即“图书馆之城”、“文化广场之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城”、“博物馆之城”和“文化创意之城”。
成都市统筹推进全市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全市315个乡镇(街道)均建成了面积最小500平方米、最大2800余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并设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以及最低15万元、最高200余万元的设施设备。
成都市设立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按照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0元、8元、6元的标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市财政按照每人每年2元标准转移支付远郊市县。
成都市将村级公共服务纳入市财政预算。在已纳入市财政预算的村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专项资金(每村社区每年30万元),每年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落实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常年运行经费,每年每个村将落实不少于3万元。
成都市建立政府采购机制,每年采购1000场以上近年获国家、省、市艺术奖项的精品节目和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节目下乡演出。使“送文化”常态化、制度化。
成都市实施“百千万工程”,开设100所以上的市民文化艺术学校(辅导站),建设1000名以上持证上岗的文化艺术骨干辅导员队伍。建立10000人以上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宏大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
成都市实行“一馆一团一车”,为市属演艺团体配备了3台流动舞台演出车,为二、三圈层14个涉农区(市县)的文化馆配备了1台文化(科技)服务车,提升公共文化流动服务水平。
二、城市社区群众文化
(一)城市社区群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广义的社区,是指由相当居民组成的、依赖一定资源生活其中的、具有内在活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共同体[3]。本文所讲的社区是指城市中与行政村同一等级的行政区域,在这一区域内,按照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原则设立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居委会。
城市社区群众文化是指在一个城市社区内以所有居民共同的文化认同为基础,以满足社区居民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以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性文化,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地域性。社区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因此,社区群众文化也必然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社区群众文化是一种在特定区域内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不可避免地打上该地区的烙印。当人们开始在某一共同地域中进行社会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生各种联系与互动,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某种共同的文化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习俗风尚、审美情趣、艺术爱好,等等。而正是这些在共同的地域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构成了社区群众文化中最为主要的内涵。
便利性。城市社区群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社区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就在家门口,就近与就便是其特点也是优势,社区内普通群众都能广泛参与。社区群众文化也是一个地区整合文化资源、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