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群众文化队伍(第3页)
(二)群众文化群体的特点
群众文化群体产生和发展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紧密关联,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权利和群众文化的发展状况紧密关联,与人们的个体素质紧密关联。它具有两组特点。
自发性和易散性特点。群众文化群体的产生不排除当地文化部门或其他有关方面的倡议、扶持、帮助与辅导、管理,但不存在隶属关系,都是以相同兴趣、爱好、追求等文化生活需要为引力,以感情共鸣为纽带,自发、自主、自愿地组成,其成员有较大的自主性。与此同时,正由于群体的自发性,使得组织结构较为松散,一旦参与受众的兴趣、需求、环境等发生变化,尤其是骨干的退出,这一群体就极易解散。
内聚性以及心理相容性、从众性特点。群众文化群体中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由于素质较高、善于团结、协调能力较强等原因,在群体中拥有一种自然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作用,可形成比较显著的内聚力。领袖人物在群体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使群体成员之间,有较多的共同语言、较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内聚性还说明了群众文化群体的成员是在心理相容的基础上自愿结合的。他们互相依托,互相关心,感情真挚。因此,成员的从众行为倾向性较强,信念和行为有较高的一致性,易于产生群体性行为。
(三)群众文化群体的社会效应
群体对于成员个体的育人效应和教化效应。通过群体活动,人们的思想意识相互影响,通过对自我存在的思考,会激发人们在生活理想、人生追求等更高的层次上形成精神的关联。这样,在一个正气占主流地位的群众文化群体中,必定会形成携手共进的氛围和良好循环。人们在群众文化群体的文化活动中切磋技艺、互帮互助、共求上进,既得到娱乐休息,又丰富了知识;既提高审美能力和技能,又陶冶情操,从而使群体活动具有育人效应和教化效应。
群体对于群众文化发展具有辐射、聚合和导向作用。由于群众文化群体中骨干人物的辐射、聚合、导向等功能的作用,使得整个群体对群众文化发展都具有极强的辐射、聚合和导向的效力。从而不仅促使社会的群众文化活动由分散、自流的状态逐步转变为自觉、有序的状态,而且增强了群众文化自身承递与创新的能力。因此,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这种群体越多,群众文化活动就越普及、越深入;这种群体越活跃,群众文化就越有生气、越有活力。
群众文化群体是群众文化机构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依靠对象,如戏剧活动是一种群体性活动,没有群体组织就无从开展。群众文化群体的骨干分子,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撑者。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靠他们去筹划、组织,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和遗产靠他们去继承、弘扬,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靠他们去探索、发展,继往开来的文化活动人才靠他们引导、培养。群众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而聚合成文化群体,其群体在各种运转中又产生出推动整个群众文化发展的动力。
(四)群众文化群体建设
群众文化群体建设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重要职能。群众文化群体建设应遵循大力倡导,积极引导,培养向导,热情辅导的原则。
大力倡导。要提倡、鼓励、支持一切积极的群众文化群体,促其发展。群众文化群体是人们在权利与自由的范围内对文化活动的一种自然的选择,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因此,群众文化群体的建设既不能采取行政命令的方法,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应大力提倡和鼓励。提倡和鼓励不是空泛的宣传和号召,而应当有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应确定群众文化群体建设的方针、政策、计划和目标。在本书的许多案例中都把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纳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计划,纳入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有计划、有目标地推进群众文化群体的建设,如成都市龙泉驿区的“百人农村特色乐器队伍”建设,河北省霸州市的“队伍发展规范化”等。甘肃省金昌市在示范区建设中还提出了群众文化群体建设的目标:群众业余文艺团队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5‰,每个村、社区业余文艺队伍不少于2支。
积极引导的目的是克服群众文化群体可能出现的消极面,指引它走高雅、健康的文化生活之路。群众文化生活领域同时存在着有序与混乱、高雅与低俗、文明与愚昧、新生与腐朽等文化现象,这些现象也会反映到群体的活动中来。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群体成员,易被一些思潮所左右,被群体的自主性引入歧途。所以,对群众文化群体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积极引导,不仅要通过因势利导的宣传教育和组织群体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来实现,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群众文化群体建设的长效机制,包括群众文化业余团队的管理机制,扶助机制,奖励机制等。如云南省腾冲县大村的“农民演艺协会”自我管理机制,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文化独贵龙”扶持政策,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等地区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星级评定机制等。
培养向导是指要注重培养群众文化群体中的核心人物。这些带头人的意志和行为,对于群体的努力方向和进取目标有决定性的引导作用。他们是所属成员心理需求在某一层次上的集中反映者,也是所属成员爱好、志趣、利益的主导者。因此,要把群众文化骨干的培养与群众文化群体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培育群众文化骨干来推动群众文化群体的建设与发展,发挥群众文化骨干对群众文化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引导和辐射作用,使群体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热情辅导。要把对群众文化群体的辅导纳入群众文化队伍培训的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于群众文化群体的普遍辅导。文化部制定的“十二五”期间《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方案》把群众文化群体的培训纳入了方案,并提出明确要求:用5年时间,对现有24。27万县乡专职文化队伍和391万左右的业余文化队伍(包括基层文化指导员、大学生村官等)进行系统培训,使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对群众文化群体的辅导,包括帮助和指导。辅导内容不只是指点如何组织文化活动,还要在文化活动的专门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进行教授。辅导的方法应当因地制宜,从群体的实际情况和辅导者的具体情况出发,帮助他们各展其能。
案例:银川市社会民间文艺团队“星级”评定
为进一步加强银川市社会民间文艺团队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促进全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银川市开展了争创星级社会民间文艺团队的工作。制定了《银川市社会民间文艺团队(星级团队)考核细则》,明确了星级团队的人数、管理、制度、活动等指标。2011年,经过自评申报、实地察看、群众测评、综合评定等环节,共评出三星级团队3个,二星级团队5个,一星级团队10个,优秀团队6个,并给予表彰奖励。获奖团队包括宁夏老干部活动中心艺术团、建设银行系统的银翔艺术团、长信乡的长欣文艺协会、街道的银梦艺术团、银平苑社区的秦腔艺术团等。这些星级团队都是成立多年,比较稳定,有管理制度和组织章程的团队。它们常年活动、有自己创编的节目,并经常参加公共文化服务的演出,有较好业绩。银川市把参加银川市组织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与文艺团队的星级评定挂钩,推动社会民间艺术团队加强自身建设,争星创优。
【本章小结】
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工作涉及面很广,本章只是介绍了一些基本知识,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属于群众文化实务,在《群众文化实务》教材中有详细的论述。本章涵盖的主要内容有:群众文化事业的概念、性质和群众文化事业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群众文化工作的概念和基本方针政策,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的类型、特征、职能与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改革,群众文化专业队伍、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群众文化群体的概念、特点、作用与建设等。重点阐述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新认识和新实践。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要求,学习在这些方面的新经验,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1。应如何认识群众文化事业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
2。群众文化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群众文化服务机构改革的认识。
【推荐阅读】
1。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2。浙江省文化厅。新农村文化建设试用教材[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
3。常泊。中国群众文化辞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5。林红,黄霞芬。群文视野——宁波市群众文化论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1]文化部。关于推动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科技馆等免费开放调研报告[R]。2011。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