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第2页)
首先,群众文化具有传授知识,交流经验的效能。群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经验承载体,蕴涵着一代代人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云南的纳西古乐,被誉为音乐的活化石,它就是纳西族群众代代传承下来的,一代代人通过学习、继承、发展和提高,把它推向一个个新的高峰。群众文化活动为知识的普及提供了机会和途径,人们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互相交往、相互学习,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
其次,群众文化具有社会教育效能。群众文化的社会教育效能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通俗的特点,对当前我国社会大众的文化启蒙、文化素质的提高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人把群众文化比作“没有院墙的学校”,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和培训没有条件的限制,涵盖的科目广,学习与娱乐结合在一起,学习方式灵活,为那些没有机会进校园,没有实力参加社会教育,或者只有文艺爱好而没有基础的人们,开辟了继续学习的渠道,为人们所喜爱。群众文化拓宽了教育途径,扩大了教育内容,降低了教育成本,深化了教育的影响力,成为我国社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最后,群众文化普及知识的特点是“乐中求智”。群众文化的普及知识的作用是通过各种引起人们兴趣的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实现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都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哲理,演出、展览等艺术鉴赏活动能增强人们的观察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棋类、猜谜等娱乐活动可以启迪智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艺术比赛活动能提高艺术境界,发挥艺术创造力;参加业余艺术团队可以在与群体的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艺术培训则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各种艺术技能的机会;各地举办的“法律在我身边”、“科技创造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比赛”、科普广场活动更是把知识与娱乐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起到激励参与者学习知识,开发智力,启迪智慧,增强智能的作用。
案例:吉林省松原市的“种”文化模式
吉林省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松花江畔,总人口288万,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有汉、蒙古、满族等31个民族,辖四县一区,共有78个乡镇,1123个行政村。以蒙满文化为特色,渔猎文化、草原文化、农业文化与当代石油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松原文化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民族风格和多元风采。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种”文化模式,大力发展农民自办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意见》和《全市农村文化大院建设规划》。自200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建成了不同规模、不同作用、不同特色的城区文化广场。融资2。8亿元,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文化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817个。举办了以农民自办文化为内容的文化艺术节(文艺展演和艺术品展览两部分),给农民搭建起展示风采和交流学习的大舞台。
松原市制定了《农村文化人才培养规划》、《农村文化人才培养责任制》和《文化大院辅导制度》,积极做好辅导、指导工作。几年来,全市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150多次,近400名农民文化大院创办人和4000多名农村文艺骨干得到培训。全市各县级文化馆把农村文化人才的培植和管理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对所有文化人进行归档立案,划分了文化馆辅导的责任区,有计划地下乡辅导。
几年来,松原市通过探索“种”文化模式,已在全市农村特别是偏远乡(镇)的村屯创建了小剧团、电影、图书、剪纸、刺绣、根雕、泥塑等各类农民文化大院500多个、文化户近3000个;培养二人转民间演员450多人,唱歌、小品等文艺表演爱好者2000多人,剪纸、刺绣、根雕、泥塑等民间手工艺爱好者1000多人,业余文学创作者300多人,礼仪司仪250多人,文化艺术节参加和观看人数累计达140万人次,全市各类农民自办文化组织400多家。由于阵地的不断扩大,人才的不断增多,活动的不断丰富,文化的认知、教化、审美、娱乐、交流、传承、塑造功能对广大农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家庭和睦,邻里互动,尊老爱幼,勤奋向上,崇尚科学在全市蔚然成风。农民的求知欲望空前高涨,对子女的教育更加关注,守法意识和计划生育观念得到了增强,这些都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和文明风气的形成。
四、和谐社会建设与群众文化的团结凝聚作用
群众文化以其特有的团结凝聚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人们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起到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加深理解,加强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群众文化的沟通效能、吸引效能和激励效能。
群众文化是连接人们内心的桥梁。群众文化活动为人们交朋结友、互相认识提供了桥梁,人们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走到一起来,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沟通,以至于产生情感的交流与融洽,成为朋友。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中秋以及各地节俗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相处,饱含着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体现了群众文化的和谐特征。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对于草原上分散放牧、平时很难见面的牧民来说,“那达慕”就是一个欢聚的节日,亲朋好友欢聚在一起,赛马、摔跤、跳舞、唱歌、看演出,增进友谊,增强了解,加深感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沟通,是通过语言沟通或非语言沟通的方式进行的,集体舞蹈、民间花会等需要人们的动作和谐,成为一个整体,动作和谐也是一种间接的交流与沟通。
群众文化符合人们审美娱乐的心理特点,有特殊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促使人们积极参与,黏合各种裂痕,以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各种艺术门类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吸引有共同兴趣和艺术爱好的人们聚合在一起,结成一个群体,共同的兴趣爱好,一起排练、一起演出、一起参加竞赛、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沮丧,强烈的集体意识能消除人们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具有审美意义的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刺激,激发人们认识和谐、热爱和谐、追求和谐、创造和谐、享受和谐的生活情趣和理想。这是当代中国赋予群众文化社会职能的新内涵。群众文化不仅引导群众开展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戏剧、文学等艺术活动,不断增强群众对美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还引导群众开展生活礼仪、茶艺、插花、花卉种植、服装设计、生活装饰用品设计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讲座、培训、竞赛活动,将审美的范围扩展到日常生活,将群众在艺术活动中积累的审美经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最终培养社会主体热爱生活、健康向上、情操高尚、人格健全的内在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群众文化还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题,直接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如一些地区开展的“社区一家亲”、“家庭才艺大赛”、“欢乐在农村”等主题活动。
案例:北京市朝阳区“社区一家亲”文化活动
朝阳区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试验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与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呈现出人口总量多、增长快、结构复杂的态势。区域内有大量外籍人士、商务人士、文化人士,还有15万的农民。国际化水平高,云集了几乎100%的外国驻华使馆。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变市民,外来建设者成为新北京人。多元群体、多元文化、多元需求并存是朝阳区突出的特征。
“社区一家亲”文化活动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创作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以不同的传播方式贴近各类群体的文化需求。为外来工设立了农民工文化中心、打工艺术博物馆,打工子弟学校;为农民建立了农村文化大棚、农村文化大院、农民剧场,流动文化馆田野计划;为年轻人设立了大学生戏剧节,“大学时光”艺术活动。围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俗节庆日,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此外,针对朝阳区突出的国际化特点,与驻华文化处及驻区文化机构合作建立多个文化品牌项目。与法国文化中心合作举办“中法戏剧荟萃”,与波兰大使馆合作举办“波中男孩女孩大联欢活动”,与以色列艺术剧院合作举办“对话以色列卡迈尔艺术剧院”,与俄罗斯大使馆合作举办“体育招贴画展览”,与英国大使馆合作举办“莎士比亚戏剧巡演”,与日本帐篷剧社合作举办戏剧《变幻痂壳城》。
“社区一家亲”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热点、百姓利益、第一时间为基本要素的前提下,不断推出原创艺术节、郊野公园艺术节、百姓生活戏剧节、农村文化大院、打工艺术博物馆等新创意。引导、扶植三里屯、小关、朝外、亚运村、高碑店等地区建立了“朝阳三里屯国际街区灯笼灯会”、“小关国际交流文化广场”、“春分朝阳——日坛祭祀典仪”、“大碗茶广场故事会”、“孝道中秋”等自主品牌活动。培育了快板刘文化大院、打工艺术团、大鼓队等社会团体。
朝阳区“社区一家亲”文化活动,通过年均700余场的演出、展览、培训、比赛、作品征集、生活体验等活动,带动了朝阳区基层1400多支文艺队伍和200余家文艺协会的蓬勃发展,年参与“社区一家亲”人数达200万人次。2009年被评为全国“群文品牌”活动。
【本章小结】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群众文化的概念,群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群众文化需求与群众文化发展的关系,群众文化的本质特征,群众文化的基本职能。
群众文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同时,群众文化事业又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发展历史的两条主线,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两个基本前提。
群众文化需求是群众文化的第一要素,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决定着群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即群众性、自娱性、倾向性和传承性特征,也决定着群众文化精神调节作用、宣传教化作用、普及知识作用和团结凝聚作用的基本功能。群众文化需求与现实需求的矛盾构成了群众文化的基本矛盾,群众文化工作必须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
【思考题】
1。群众文化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保障群众文化基本需求是群众文化的基本职能?
2。群众文化的本质特征有哪些?应如何认识其本质特征?
3。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有哪些?结合本地区群众文化的实例加以说明。
【推荐阅读】
1。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2。常泊。中国群众文化辞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3。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1]郑永富。群众文化管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2[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3]郑永富。群众文化管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