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第1页)
2014
香港中乐团举办赵季平专场
庞乐思清唱剧世界首演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献上“交响之春”闭幕音乐会
林丰新作品聚集香港管弦乐团40周年庆典
《骆驼祥子》北京国家大剧院
……
香港中乐团举办赵季平专场
如果用“中国的约翰·威廉斯”来形容赵季平,恐怕过于笼统了。但是,这两位著名作曲家,一位来自中国,一位来自美国,真的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他们两人各自带领富有本土特色的艺术团体(赵季平是陕西歌舞剧院院长,与约翰·威廉斯带领的波士顿大众乐团异曲同工)。两人也曾经与某些显赫电影导演有过亲密合作:赵季平的音乐让张艺谋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威廉斯确定了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电影的音乐风格。
赵季平的作品可能要比威廉斯的管弦乐有更多的机会在舞台上作现场演出。但是,一场赵季平作品专场,对于乐迷来讲,还是难得一见的珍贵音乐飨宴。上周六的音乐会除了回顾作曲家多年来的精彩作品以外,同时也勾画出赵季平多年来与香港中乐团的缘分。曲目包括香港中乐团委约作曲家创作的两部作品。
节目一开始,是《长安社火》。这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序曲热闹非凡,但是用今天的耳朵来聆听的话,旋律与配器都有点陈词滥调。还好,随后的作品显露出更清晰、更有个人风格的音乐语言。尽管经常被挑剔风格跳不出电影音乐的框架,赵季平的作品却贯彻了中国音乐的两大特点:第一,旋律必须驾驭一切;第二,叙事方式必须条理清楚。
作曲家在2004年创作的二胡协奏曲《心香》中选用了西方的奏鸣曲式,很容易就听得出来。但是,乐曲的整体发展,还是充满叙事色彩:它就像一个禅修与彻悟的旅程。独奏张重雪把握二胡音色的程度,表露了她的大师风范;阎惠昌支配乐团,让张力慢慢提升,效果令人佩服。
音乐会中难度最高的作品,是《幽兰操》,一首香港中乐团于2011年委约创作的作品。《幽兰操》这首诗歌相传是孔子所作,赵季平用上“音乐会式咏叹调”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女高音站在两个乐器之间,分别是文人雅士喜欢的古琴与今天中国音乐爱好者热捧的小提琴。女高音张宁佳、古琴演奏家赵家珍、小提琴家柴亮三位的合作,组成不同配搭。乐团一开始好像只是衬托他们,逐渐发展至为他们提供一个框架,最后更推动作品,添加激烈的情感。这部作品没有参照电影音乐风格。它让我们听得出赵季平在戏剧舞台,同样是一位大师。
另外两部作品重新展示了作曲家对于东西方乐器与音色的不同构想,效果不一。《庄周梦》是香港中乐团2008年的委约之作,世界首演时由大提琴家马友友担任独奏。在这里,独奏乐器换上了革胡(中国拉弦乐器与现代大提琴的混合体),独奏者是董晓露。尽管乐器变了,效果仍然令人满意。《丝绸之路幻想曲》本来使用的是接近乡土的中国管乐器独奏,这一次却换上了萨克斯管。独奏家克利斯蒂安·维尔特(Wirth)显得有点拘谨,演出过分优雅,无法衔接乐队制造的纵情、富有乡土气息的欢乐气氛。
庞乐思清唱剧世界首演
香港创乐团故意远离城中那些高楼大厦,于上周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志向宏大的跨文化跨艺术形式的演出,某些选演的作品拥抱宗教元素,其他则与宗教无关。音乐会的重头戏(虽然是演出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庞乐思(JamesBoznos)的《复生》(Ai)。这部清唱剧早在2012年委约,到了今年才作世界首演。
演出地点是被列为联合国文化遗产的圣若瑟小堂,位于新界西贡离岛的盐田梓。这个罗马式建筑启发了我们沉思;同时,因为风格十分简约,也是这部25分钟作品首演的上佳场地。《复生》的创作灵感源于希腊东正教,作曲家也强调12这个数字:12代表耶稣的十二位门徒,也可以代表12音阶,连演出的队伍,也是12人(乐手与演唱者各6人)。
《复生》里的古希腊祭礼唱词遇上现代作曲手法,再加上经过技术调整的耶路撒冷圣墓教堂钟声(作曲家用自己的智能手机在那里录音)。现场演出与一早录制的声轨大部分的时间都同步进行。在指挥文盛伯(JohnWinzenburg)的领导下,当创乐团的演奏家独自演出(不用声轨的段落),现代音乐的效果更加令人信服。
这种重新关联化,在音乐会的其他曲目中均有出现。陈庆恩2013年的作品《声影留别》只播放录音(作品是笙、中提琴、颤音琴三重奏),缺乏本应展示的摄影作品的视觉效果以及现场演出的那种亲昵气氛。作品所营造的效果,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缥缈的灵性;中国笙更令我们联想到西方教堂的风琴。谭盾的《秋风》是一首挽歌,创作于作曲家早期被乔治·克伦姆(GeeCrumb)所影响的年代(1993年),演出队伍散布在教堂的每个角落,听觉效果就像浮游于中国与西方根源间的另类世界祭礼。
其他作品所呈献的对话都始于西方。凯雅·萨里雅霍(KaijaSaariaho)2002年的作品《光转》(gLight)营造了大幅度的反差:小提琴家蔡芷颖奏出抒情如歌的旋律,女高音罗晓晴的歌唱更像器乐的演绎,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乔治·阿佩尔吉(Gehis)的《罗许》(Rasch)让中提琴(凌艺廉)与小提琴(蔡芷颖)两个乐器重奏,间而对换彼此相似的旋律,令听众产生错觉,好似一个单一的、音域特别宽广的乐器在独奏一样。
主办方策划音乐会时强调文化交流的主题,在概念上恰到好处—今年的棕榈主日(PalmSunday)与清明节刚好是同一天。可惜,很多细节却差强人意。节目单没有列出萨里雅霍引述的英语诗歌,也没有提供谭盾取材的明代诗词,更谈不上节目介绍了。因此,卓越的演出无法晋升为真正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