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第2页)
协奏曲于1878年做世界首演,维也纳最权威的乐评人曾经这样说:“简直不是小提琴演奏,是把乐器打得又蓝又黑。”在后来的日子里,在现代作曲家的笔下,对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强调变得变本加厉。但是,看着陈锐优雅得体的演绎,很难想象这部作品有着那么苛刻的技术要求。
这位台湾出生、美国长大的陈锐弹奏小提琴的时候,也带有**,但是炫技段落的处理十分明断。在某些时刻选用像重步或像鞭打的效果,为乐句加上了抑扬顿挫,也让音色有所变化。陈锐的演出绝对不单是为了炫耀技巧。总的来说,独奏家的演绎含有令人刮目相看、富有延伸性的纯粹特质。这些日子,我很少遇上演绎作品时还能保持自信,但没把音乐本质淹没的音乐家。
《金瓶梅》
看罢北京当代芭蕾舞团担纲演出的、令人一头雾水的《金瓶梅》世界首演后,心里浮现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制作与原版小说的差别大,还是主办方那些花哨的推销广告的水份更大?
多年前,香港艺术节委约中国国家芭蕾舞团,找来张艺谋导演《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作品后来在国际舞坛上赢得空前的成功。这一次,艺术节请来当年参与编舞的王媛媛与作曲家陈其钢,更邀请了奥斯卡得奖者叶锦添加盟创作团队。但是,在世界首演的节目单里,陈其钢的名字在主创行列中被贬为“音乐顾问”,他的名字排在作曲家杜薇与音乐制作人陈雨黎之间。与叶锦添一起参与舞美设计的,还有韩江。编剧则有刘杰与柏邦妮。
这个舞剧制作没有主导思想,在我意料之内,其实也反映了原版小说的特质。《金瓶梅》是明代文学经典,到了今天,在中国还是一本禁书,“金瓶梅”三个字在网上也同样受到审查。但是,关于色情的段落其实只是《金瓶梅》的一小部分。故事描述一个商贾家里所发生的、每一个角色表里不一的行为,其实是一种隐喻,目的是为了影射一个腐朽的社会。尽管官方仍然限制这本小说的发行,《金瓶梅》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从《红楼梦》直至《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举足轻重。更不用说《金瓶梅》这个故事在香港的色情影业里有多少曝光率了。
很可惜,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制作,只兼顾了小说的一小部分,正是大众最关注的那些色情情节。作曲家杜薇预先录制的音乐,将本来很不错的北京摇滚乐与实验性的先锋音乐都淹没了,最终的效果就像肤浅的中国式世界流行音乐。王媛媛的肢体语言混合了皮洛伯洛斯舞团(Pilobolus)那些高难度的肢体扭曲与古装话剧中**性的姿势。她没有让团队中的出色舞者表达任何故事情节。观众也感觉不到任何角色的心理动机、叙事逻辑或者感情核心。
香港艺术节在宣传资料里强调故事中的色情内容,市场推广资料中吹捧这部作品如何挑战审查,差点儿用上“北京禁演”作为宣传招数。但是,我真的不明白—除了小说还是禁书以外—政府真的要审查一批穿上紧身衣裤,在舞台上拥拥抱抱的舞者吗?这个制作与真正的**作品共有的特征是:动作不停地重复又重复,面对这种单调的呈现方式,观众感官会变得完全麻木。
陈萨(钢琴)宁峰(小提琴)
室内乐演出在今天的中国越来越普遍了,不再算是什么新鲜的领域。但是音乐会上的曲目编排还是需要下多一点工夫。上周六,北京钢琴三重奏首次作公开演出,可是当晚的曲目,大部分都是二重奏,令人费解。
陈萨与宁峰两位都是国际音乐比赛的常客,他们也是卓越的独奏家。深圳音乐厅的音乐会取名为“弓键双英”。本地观众应该意识到,音乐会的卖点,就是“买一送一”的特别优惠。其实,在曲目编排中,也看得出谁占了上风。两位演奏家轮流演奏独奏曲目:李斯特的两首音乐会练习曲《轻盈》(LaLeggierezza)与《叹息》(UnSospiro);内森·米尔斯坦(NathanMilstein)炫技的《帕格尼尼》(Paganiniana)(曲目恰当,因为宁峰于2006年获得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的一等奖)。陈萨的独奏曲目要比宁峰的长了一倍。
陈萨弹奏李斯特要求高超技巧的曲目游刃有余,她面对琴键时,更散发出优雅的气质。宁峰那接近土地、带有木质的演绎风格所展示的音乐从相反的方向起步,让乐曲显出富有动力与音乐感外,也富有戏剧性。观众一边聆听独奏曲目,一边怀疑这两位演奏家碰在一起的时候,效果会是怎样?
两人齐奏贝多芬“春天”奏鸣曲的时候都收敛了独奏时的个性表现。无论是掌控节奏与速度或是配合乐句的修饰以至音色方面,彼此都有默契。
下半场的勃拉姆斯《第一钢琴三重奏》的演出,也同样稳妥。杨锰是新推许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大提琴首席。无论音量与张力,两个弦乐器与钢琴抗衡,势均力敌,钢琴的声势往往在这类作品中处于其他乐器之上。由于三人组演出得这么出色,令人对这组合将来发展的可能性,有所期待。
室内乐引进中国已经有一段日子了。可是,对音乐会应有的礼仪的培养,尤其在几个音乐重镇以外,还需要些时日。陈萨演奏最细腻的旋律时,受到一个最烦人的电话铃声骚扰。观众在乐章之间随意鼓掌,尽管舞台上的告示早已提醒观众应等到乐曲完毕。起码十来个人用他们的手机录下整场演出。坐在我身旁的先生,更拿出了远摄镜头捕捉音乐会的精彩影像。
创意间的亲昵
作曲家盛宗亮为香港科技大学献上一个引人入胜的计划:如果剧作家可以在漫长的排演过程中,与演员一起合作,琢磨本来只存在于自己脑海的场景,以求令舞台演出达到更佳的效果,那么音乐创作与排演的过程,也应该借鉴这个模式吧。
因此,科技大学本年度创办了“创意间的亲昵”,一个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作曲家的工作坊。作曲家们有一周的时间,每天跟特别邀请到香港来的演奏家一起工作。参与工作坊的还有普列策得奖作曲家耶胡迪·怀纳(YehudiWyner)与盛宗亮,在排练过程中常提出建议。这些工作坊是免费而公开的,让大学生与其他有兴趣的乐迷可以自由参与。一周后,在香港演艺学院举行的音乐会全厅满座,展示出个人的成绩。
虽然我观察了几次排练,却察觉不到作品在结构上起了什么重大变化—学生们的作业,是把那些微小的变化都记录下来—因为演奏家对于作品逐渐熟悉,音乐的戏剧性与轮廓也显得更清晰。他们也更了解每一位作曲家的独特个性。黑管大师理查德·斯托尔兹曼(Rian)与钢琴家吴美乐演奏佩德罗·伐利亚·高梅斯(Pedromes)的《夜曲》(Nachtmusik),他们挖出一种含沙射影的调性,乐曲里的静止与乐音同样富有内涵。吴美乐与小提琴家金敏英(Min-YoungKim)与大提琴家拉曼·拉玛克里斯南(RamanRamakrishnan,他与余敏英同是代达罗斯四重奏成员)演奏泰德·高尔德曼(TedGoldman)作品《房倒板钩》(Scrudge),因为作品包含很多不同的影响,有勃拉姆斯、印度拉格(raga)与另类摇滚,简直就没有静止的可能性。在颜明秀的《乐高城》(LegoCity)中,四位演奏家好像攀登高峰的调性一样,陪衬着强烈的节奏。演奏家也必须征服作曲家谱写的乐器的各个高音域。
在工作坊中,老一辈的作曲家们也来参与演出,他们都演奏钢琴。盛宗亮自己演绎《为钢琴三重奏而作的四个乐章》(与金敏英及拉玛克里斯南),怀纳演奏《三重奏2009》(与拉玛克里斯南及斯托尔兹曼)。怀纳的作品当年的首演,恰好就是献给斯托尔兹曼。到了最后,怀纳、金敏英、拉玛克里斯南与代达罗斯四重奏的杰茜卡·汤普森(Jessipson)演奏莫扎特的《第一钢琴四重奏》。莫扎特的作品可算是给年轻作曲家的最崇高典范,或者是为了让在场的观众听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品后,再来享受一下美妙音乐。我猜,两者兼有。
我不能肯定什么令我更惊讶:这个城市最富有创意的音乐体验不是来自大众熟悉的演艺团体—确实,这所大学连音乐系都没有设立—而是攻读科学的学生天天参与的工作坊,这些学生备有足够的音乐知识与分析力,跟进排练时不断发生微小变化,而他们的脑筋全没显得停滞。无论如何,“创意间的亲昵”将于本周日举行第二场音乐会。可是,我已经拭目以待企盼明年的演出了。
沈洋独唱音乐会
或者是由于年少的轻狂,男中音沈洋从来没有选择一条容易走的道路。赢了2007年BBC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赛后,这位天津出生的年轻人大可以回到中国,成为媒体的宠儿。可是,他决定进修声乐,加入朱利亚学院与大都会歌剧院协办的年轻艺术家计划。这些年来,他在亚洲的演出场次屈指可数。他没有参演那些票价昂贵的大型歌剧剧目,反而选择了观众比较少接触的德国艺术歌曲。
现在,这位26岁的男中音成功地利用他那赢得2010年圣彼得堡白夜艺术节(Whiteival)的万宝龙新声大奖(MontblanewVoices)后的超然地位,决定朝着新的方向走,去展示对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承。上周五,他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的音乐会所献上的,是中国多年来因为政治因素而被忽略的众多歌曲。这些曲目在西方,更鲜为人知。
到了今天,沈洋对于德国浪漫风格已了如指掌。面对中国艺术歌曲,他对自己也有着同样的严格要求,把风格迥异的歌曲列入各个单元—这些歌曲全都是在1919年与1945年间创作的—不同单元涉及不同主题或多种感情状态。音乐会带来了一大批抒情作品。它们的旋律十分丰富,尽管在今天已显得过时。
音乐会的第一首作品,是萧友梅的《问》(1922年作),歌曲有着舒伯特的风格。这个单元的曲目都配有现代歌词,他们都与大自然有关。谭小麟的《春雨春风》(1939年作)属于用上宋词的新浪漫作品,与其后的两首同出一辙。邓尔敬及聂耳的作品风格,与20世纪30年代美国公共事务振兴署(WressAdministration)歌曲集的宗旨十分接近。这些歌词颂赞劳工与送报小男孩的美德。中场休息后,曲目的内容都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愤慨与激昂,与上半场的曲目相比,感情显得更强烈。
这场音乐会的文字与图像介绍,以投影幻灯片与历史短片方式处理。沈洋策划音乐会,真的雄心勃勃。这场演出独一无二地运用了中国化声乐传统,更突显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首个国立高等音乐学府—这个核心地带。需要一提的是,上海音乐学院正是沈洋的母校。请来的钢琴伴奏是在德国受训的前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
在舞台上,沈洋谈及他的宏愿:把这些曲目带到国外。首先,唱词需要全英文翻译。还有,必须为西方观众提供,能让他们找得到共鸣的背景资料。周五演出过了90分钟之后,沈洋已经证明他能担纲这个独特的角色,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