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第1页)
2003
郎朗的“安可”
陈凯歌电影《和你在一起》
澳门国际音乐节的《魔笛》
充满符号的“开幕音乐会”
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夜宴》和《狂人日记》
……
郎朗的“安可”
艺术节开幕的隆重演出,往往难以使人获得深刻印象。因为晚会通常有太多筹款与礼仪事项,令人很难专心去找一些特别的惊喜。多数人都认同,表演部分只不过是整个活动的配角,而不是主角。
但是,参与今年的林肯中心莫扎特音乐节(MostlyMozartFestival)开幕演出的音乐家们,却真的能脱颖而出。著名女中音斯蒂芬妮·布莱舍(Stephahe)当天下午突然失声,在演出前一刻被逼退下。这一时刻,演出的主角从三位减少至两位:音乐节新任总监路易斯·兰格里(LouisLangree)和钢琴家郎朗。他们俩在观众面前,就好像表演一场拔河友谊赛一样,看看谁有更多法宝,谁更充满魅力。
音乐会的第一首乐曲选得很合适,是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也算是一杯音乐香槟吧。兰格里的指挥干净利落,奏出来的音乐清晰明亮,水平很高。所以开头5分钟,意味着这场虽然要更改曲目的音乐会,必会一帆风顺。
布莱舍本来要演出莫扎特《狄托的仁慈》(LazadiTito)歌剧的咏叹调。因为临时取消,第二首曲目提前演奏,那是门德尔松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这也是郎朗自加盟德国唱片公司后,刚出版的第一张录音。当这位独奏家穿着中国式蓝与金色上衣现身台上,这场音乐会摇身一变,像一个新唱片发布的热闹派对。
这位沈阳出生的年轻音乐家只有20岁,他现在已经超越了钢琴家的身份,变成了一股无可抗拒的自然吸引力。要是你把眼睛闭住,你听得到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天才的呼唤,他具有弗拉基米尔·霍罗维茨(VladimirHorowitz)的个性(听说郎朗家里收藏了这位大师的钢琴),也有像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Arrau)烈火般的热情。
可是,充满热情的演奏与过分造作的表演,只是一线之差。郎朗已经跨越了这条界线。他的面部表情与身体语言显得与音乐本身的需求没有关联,看得出他好像特意把动作夸大,以便娱乐观众。所以,有时看起来就像录像的原声带与画像不相吻合一样。最好还是闭上眼睛去赏曲。
要是郎朗从前没有这么做作,你还以为他这次是故意的,是为了配合摄像机的镜头,因为这场演出安排在美国国家公共电视台现场转播。这位钢琴家是一位很有天分的艺人,当他知道布莱舍突然取消节目,便明白播放时段突然间充裕了。他再出场所选奏的“安可”曲目,是李斯特从莫扎特歌剧《唐璜》改编的钢琴幻想曲、一首技巧很高的作品。
协奏曲独奏家在欧洲演出,经常都有“安可”(encore,即返场)的机会,但在美国却不一样,机会很少。更难遇上的,是可以面对美国的电视观众,又突然增加15分钟的播放时间。他把握机会再次演奏,而乐队只是安静地坐在台上,动也不动。这首李斯特作品把这位钢琴家最出众的优点凸显了:抒情优雅的段落就像轻纱一样,盖着那份激烈的感情。
虽然音乐会开始前,已经预告了下半场将加插莫扎特的《唐璜》序曲,兰格里在休息后,一上场就指挥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所以有些观众给混淆了,在第一乐章完了便立刻鼓掌,误以为那是《唐璜》序曲。这首交响曲的演绎有两个极端:令人拦不住的高涨情绪的段落和一些十分草率的段落。后者显见排练时间不足。总体来讲,演绎热情高涨部分比草率的部分要多得多。
一直到了摄像机终于关上,观众们鼓掌到他们认为大叫“安可”也无作用之后,兰格里却再出场演奏《唐璜》序曲。场面虽然有一丁点儿尴尬,但尴尬很快就消失了。作品放在节目之末刚好与之前的《费加罗的婚礼》互相呼应,与郎朗的《唐璜》“安可”也相得益彰。
陈凯歌电影《和你在一起》
如果陈凯歌要寻找一部抗衡他至今最成功的商业与艺术电影《霸王别姬》的作品,《和你在一起》是他最好不过的选择。1993年发行的《霸王别姬》有史诗般的长度与内容,《和你在一起》却只用两个小时就诉出心曲。《霸王别姬》的主题是东方传统艺术,《和你在一起》的音乐则源自西方。《霸王别姬》把中国近代50年历史(清末至“**”时期)通过两位京剧演员的遭遇叙述出来,《和你在一起》的年轻小提琴家却代表了中国今天的梦想与抱负。
其实,陈凯歌还是原地踏步。这位导演着重把人物之间的丰富关系提炼出来,尽管有时候他们的处境与情节发展得比较牵强。电影一开始,观众已经无可抗拒,全情投入13岁男孩小春与他目不识丁但愿意付出一切的爸爸刘成,二人同行远赴北京参赛的经历。但是,他们俩的关系却在故事中经历不少起伏—某些桥段与好莱坞音乐剧情节不谋而合。“天啊!”我旁边一位女士离开电影院时说,“结局跟《浪潮王子》(ThePriides)一样”。
但是,循环再用的故事情节,要是搬到一个奇异陌生的地方,实在无可厚非。陈凯歌在电影里对现在中国的描述很细腻,也很到位。在亚洲,不少音乐天才的确受到父母与社会的不小压力,这是众所周知的一种情状。其实,今天中国的情况更加厉害,因为计划生育制造了一种以“小皇帝”为中心的家国现状。孩子的父母亲在成长的年代也真的受过了不少创伤。所以,有天赋的儿女,很容易变成父母亲弥补遗憾、追求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工具。经历了几十年对西方文化的排斥,中国人现在试图赶紧追上,好像要复仇一般急切地,拥抱国际乐坛。
电影总结出来的,好像过分简单,过分直接。故事中最为鲜明的道德立场—当小春跟随的两位小提琴老师给他相反的意见,一位代表追求个人成功,另一位却坚持音乐传统—触动了当代中国电影常见的一些主题。但是,《和你在一起》缺乏导演张扬的电影《洗澡》中轻松的一面。《洗澡》包括了令人会心微笑的场面:年轻的企业家考虑如何设计电动淋浴机器作为生财工具,与父亲坚守的传统澡堂文化的反差,令观众既感惊讶,又表同情。
纵使说陈凯歌这个大刀阔斧的处理手法不灵便,他却擅于处理细节。这位导演在“**”前期曾学过小提琴,所以他熟悉乐器的演奏技巧。音乐专家看这部电影时,也会认同。比如,小春不承认懂得拉小提琴,陈凯歌自然地检查他的下巴,看看有没有印记。这部电影的男主角唐韵十分称职,他正是陈凯歌从一个地区性小提琴比赛发掘出来的。这位年轻演员在银幕上的表现很有说服力,观众对他冀望为自己寻找与爸爸设计的不一样的道路,产生了共鸣。
就像陈凯歌在《霸王别姬》电影中引用京剧经典,让戏中戏与电影故事桥段互相交错或作出隐喻,《和你在一起》的古典音乐作为主力推动剧情发展。李传韵正是电影原声录音的小提琴手,他也在电影中客串角色,饰演一位音乐小明星—在演绎中,李传韵掌握到小春个人所面对的冲突与内心的矛盾。
在拍电影的时候(电影原声录音还没有出版),陈凯歌要求演员重复聆听李传韵的柴科夫斯基协奏曲录音(而不是任何小提琴家的录音)。虽然后期制作也弥补不了一些指法与音响两者搭配不上的地方,但观众看到的唐韵与听到的李传韵则十分吻合,感情联系十分强烈。李传韵演奏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伴奏)很自然地表现出父子的对话。
与《霸王别姬》不同—有一位不客气的美国影评用“做给国际观众,视觉上很堂皇的一部肥皂悲剧”来形容它—《和你在一起》应是一套给国内观众的、振奋人心的肥皂剧,因为这部电影已经夺得三项金鸡奖(导演、剪接,还有由王志文饰演的男配角)。
《和你在一起》在国际影坛上会否成功,现在很难确定。西方一般观众不喜欢配音对白;要是只靠字幕的话,电影很难跳出艺术电影的框框。可是,艺术电影观众们不会认同这套电影的商业成分。最可以接受这部电影的观众,应该是音乐题材电影的爱好者。陈凯歌把细腻的音乐拍得很恰当,《和你在一起》应该可以吸引小众,对他们来说不但有意义,而且有价值。
澳门国际音乐节的《魔笛》
虽然很多人都觉得,与香港相比,澳门只是个落后小镇。但是,从博彩行业与歌剧来看,这个从前的葡萄牙殖民地却比香港胜了一筹。在第17届澳门国际音乐节首演的、澳门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歌剧院联合制作的《魔笛》,正是个好例子。
有人可能说,这套制作没有完全发掘跨文化的可能性:一个德国歌唱剧(Singspiel),竟在一个前葡萄牙殖民地演出,更要面对说粤语的观众。可是,这不代表创作组没有就拉拢当地观众进行过努力。在视觉上,黄佳根的舞台设计就像一幅中国水墨画(歌剧开始的巨蛇更像中国龙)。布景配起奥赛罗·卡珀内奇(Otelloeschi)与法布列欧·奥纳里(FabrizioOnali)所设计的比较传统的地中海式服装,令我们相信可以置身于任何地方,甚至一个不合常理的国度。故事是一个神话,发生在一个神秘而陌生的地点,这种处理方法再恰当不过。从哲学上来看,导演罗伯特·斯韦德伯格(RobertSwedberg)也运用了中国式手法:歌剧中两对恋人代表了阴阳对衡。但是,把制作移师到非华人地区演出时,观众反响如何,就很难说了。
要是我们只谈老套的元素—比如歌剧演出—这个制作其实相当保守。演出的歌唱语言是德语,对白却用了英语。首演当晚有富丽堂皇的场景,也有不顺畅的细节。第二晚演出中的另一组演员给这套歌剧增添另一番味道。星期五的塔米诺(Tamino)由马克·托马逊(MarkThomsen)饰演。他开始演出时很是灵活而巧妙,这位男高音更跟随剧情发展,把角色演绎得越来越有力。第二晚由莫华伦饰塔米诺(这位澳门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往往把自己放在第二组演员当中)一开始就很强,演出也逐渐带来变化。选角之中更有另一个惊喜的巧合:两位演帕帕基诺的男中音在现实生活里是亲兄弟—保罗·阿明·艾德尔曼(PaulArminEdelmann)与彼得·艾德尔曼(PeterEdelmann)。他们俩展示出各自的强项:保罗讲说的对白十分精彩,彼得的歌唱造诣则更为坚实。
《魔笛》中演出水平最一以贯之的是女高音黄英。她饰演帕米娜时,在舞台上发出光芒,嗓音也丰腴圆滑。亚莉珊德拉·萨潘(AlexandraSapan)是另一位有潜力担当帕米娜的演员,但她在这里饰演帕帕基娜,好像没有好好发挥。辛蒂亚·斯顿(diaSieden)饰演黑夜女王,一点都不胜任:她第一晚演出时,像个乖乖女穿上了邪恶的戏服;到了第二晚,演出有了进步,多了一点母亲的盛怒。可是,她却比不上维克多·旺·哈勒姆(Vi)所演的令人敬畏的萨拉斯特罗。
指挥尼尔斯·穆斯(NielsMuus)在第一晚成功地把莫扎特的第二幕演绎得比第一幕更连贯。但是到了第二晚,效果却刚好相反。总体来讲,穆斯领导下的意大利国际乐团与中央歌剧院合唱团,较斯韦德伯格的导演更为顺畅。
但是,演出时字幕却出了问题。一直以来,澳门国际音乐节对字幕的处理都很严谨。除了中英文字幕以外,更有葡萄牙语字幕。可是,《魔笛》的情况好像退步了。首演当晚,投影的速度与配搭搞错。到了第二晚,效果有所改善。但是,英文字幕还是带有拼音错写。最令人注意力分散的,是演员们的一些对白,与字幕有很大差距。未来的制作要多加注意:如果选择投影字幕,那么与演员们的原文对白,一定要保证一致。
充满符号的“开幕音乐会”
像任何音乐节的开幕演出,焦点通常都放在推广“信息”而不是在音乐本身之上,本年度的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确有很多音乐以外的信息。自从2001年申办奥运成功之后,每一个有国际赞助的大型项目,都好像变成一个很刻意的奥运试演。但是,由于“非典”期间损失了好几个月的筹备时间(和不少原定到访的艺术家),中国最有名望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好像特别渴望向外界证明,一切都已经恢复正常了。
因此,虽然中国爱乐乐团的开幕音乐会已经充满符号,但当晚的演出带有更多额外的“信息”。除了台上挂着庆祝北京建都850年的横幅以外,还有纪念中美建交的30周年—后者的寓意,在当晚的曲目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上半场有吕其明的《红旗颂》与约翰·科里利亚诺(Jliano)的《红色小提琴恰空舞曲》,下半场有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