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 研究结论(第1页)
11。1研究结论
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技术爆炸性变革和顾客需求快速多变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不可预测的风险。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可预测,技术和消费者及商业模式的变化不定,紧密联系世界的信息流使企业能更快地感知竞争对手并做出反应。静态的竞争优势很难应对动态复杂变化的环境,只有具备进行快速学习和创新的企业才能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取得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在这种动**多变的环境中,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和侵蚀,竞争优势只是一个相对短暂时间的概念,持续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以无数个相对短暂的竞争优势来支撑的。企业要想基业常青,必须建构与提升企业动态能力,实施与动态变化环境相适应的动态战略,通过创新应对变化,克服路径依赖性,获得新柔性和持续性竞争优势。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合地理解战略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一个动**的环境中,企业具备创造、积累和利用能力的能力才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动态环境要求企业不但要具备异质性的能力(即独特的运营操作能力),而且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升级其异质性能力。企业孤立地运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是不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内部要素的优化和更新,企业需要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新的资源,否则随着外界环境迅速变化,企业很可能丧失竞争优势。企业动态能力是指获取、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的能力,也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的一种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企业发展能力的能力。当企业培育出自身的企业动态能力后,企业便可借助企业动态能力化解“静态优势刚性”,最终实现竞争优势的持续获取。由于企业的动态能力已经成为动态复杂环境中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我们必须寻找适合动态复杂变化环境的企业动态能力激活、构建与提升实现操作机制。
本书正是跟随着这个主体思考逻辑开展全书的写作,首先对企业动态能力到底“是什么”(What),然后分析企业动态能力到底对企业在动态复杂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有什么作用(Why),最后从企业家的创新视角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激活与构建机制(How)。遵循“理论梳理分析—实证统计研究—结果讨论分析”的研究思路,本书采用规范逻辑分析和实证统计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所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虽然远未成熟,但在企业战略理论中的重要性日渐增强,特别是在企业能力理论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企业如何健康成长与发展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重要主题,产业竞争学派(Porter,1980,1985,1990)、资源学派(Penrose,1959;Wer,1984;Barney,1991)、能力学派(PrahaladandHamel,1990;Foss,1992)都对这一主题进行了不懈的研究。Teece等(1997)提出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所在,丰富了企业战略理论,为研究企业在动态环境下进行运营操作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和国外研究进展相比,我国的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研究总体上还处于起步、探索和理解阶段,这为现实中的企业应用动态能力理论设置了前进的障碍。本书构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分析框架,为企业动态能力在我们管理情景(Maext)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同时,由于我国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的市场经济转轨和产业不断升级换代的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中,以及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技术变革与创新越来越频繁,我国的企业面临着更多的动态变化,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对复杂动**环境下的有效经营管理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和更迫切的要求。因此,企业动态能力研究与探索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同时,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也将成为我国企业战略理论,尤其是企业能力理论中颇具理论创新空间的重要研究领域和主题之一。
2。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出现、兴起与快速发展体现了深刻的理论背景和时代特征
企业为什么能够赢利以及怎么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经济租金是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基本永恒问题(Penrose,1959;Porter,1985,1991;Amit,1993)。为了回答这一基本问题,企业所拥有资源和能力如何与其所处环境相机匹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Andrews,1972)。以Porter(1980,1985)为代表的战略定位学派(thePositioningSchool)认为环境决定企业能力和战略,进而影响企业是否赢利。他们提倡企业应对产业和竞争者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在市场中找到一个恰当产业并在产业中处于优势的地位。但是过于强调对宏观环境与产业环境和竞争者的分析,却失去了对自身能力应有的关注,会物极必反(项保华,2003)。于是关注于企业内部要素的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便应运而生,但是由于资源学派的静态研究视角(Barney,1991)和能力学派的核心能力“刚性”问题(Leonard-Barton,1992)以及由于路径依赖性所产生的“惯性陷阱”问题(Burgleman,1994),并且随着全球一体化整合趋势的加强,企业所处市场和行业环境都趋向于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变化,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之间竞争更加异常激烈。现实中,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诞生了如秦池、三株、巨人等无数的短暂明星企业,这些企业在商业中的历史昙花一现,原因多种多样,如CEO缺乏远见与持续学习的能力等,即企业家没有持续更新自己的心智模式与在企业内部构建不断超越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动态跃迁能力(吴晓波,2001)。因此,企业在以往所处稳态市场环境中形成的静态均衡不断被打破,企业竞争优势往往也不能持续存在,因此理论研究和商业实践都迫切需要新理论的出现。基于此,Teece等就动态能力理论于1997年在《战略管理杂志》(**J)上提出,其从动态匹配视角对战略基本问题进行了阐释,认为企业只有从流程、路径与位势上入手构建改变能力的能力,才能动态适应环境并最终获取超出行业平均利润的经济租金。因此,企业动态能力的出现、兴起与快速发展是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和中国企业在转型经济条件下应对动态变化的有益武器。
3。企业动态能力在任何企业中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有强弱之分和系统化与否,现实中,有的企业是零星的“碎片”,其他的由于先天的在位优势与资源的自身积累相对比较系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力与所处环境进行最佳匹配从而识别、激活、构建与提升企业动态能力
自从Teece等(1997)认为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胜任力(petence)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许多学者进行了后续的研究。如Zollo和Winter(1999,2002)认为,企业动态能力是一种持续稳定的集体学习行为模式。Zollo和Winter(1999)认为企业动态能力是一种集体的学习活动模式,企业通过它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经营性惯例,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当把经营性惯例视为对环境变化的自动或半自动的反应时,能力和企业动态能力则能创造一些连续的部署和启发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企业解决实际经营过程中碰到的非惯例问题。Eisenhardt和Martin(2000)更认为企业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Process)或常规惯例(Routines),是一系列能力的动态集合,包括如产品开发常规惯例和战略决策形成类的整合资源型企业动态能力,如复制、转卖常规惯例以及被经理们用来复制、转化和重新组合资源的重在重新配置资源型企业动态能力,以及知识创新常规惯例如何从外部获取常规惯例和让渡资源型企业动态能力。Subba(2001)也认为动态能力是产生多样化的知识特性,包括技术知识产生多样化的能力和营销动态能力,这些知识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特有的惯例,内含在企业的各个日常操作管理中。Zott(2003)也有同样的观点,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系列指导企业资源建构并内化到运营惯例中的日常组织程序。同时,在具体的深度访谈中,企业的高管人员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因此,企业动态能力在任何企业中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存在强弱之分和系统化与否。现实中,有的企业的动态能力是零星的“碎片”,有的企业由于先天的在位优势与资源的自身积累,其动态能力相对比较系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力与所处环境进行最佳匹配从而识别、激活、构建与提升企业动态能力。
4。企业动态能力要素和具体操作指标体系设计
本书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对企业动态能力操作化的研究,通过实证样本调查统计分析出企业动态能力由整合重构能力、组织柔性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和机会识别能力构成。首先,企业只有敏锐地洞察环境,发现环境中的变化,然后在组织柔性和技术柔性的支持下,通过整合重构能力塑造企业适应新环境的运营操作能力,最终适应动态复杂变化的环境。也就是说,企业动态能力在企业中表现出一种动态的非均衡状态,在复杂变化的超竞争环境中,企业的现有运营操作能力被持续不断地培养、开发、运用、维护和扬弃,这正是企业动态能力本质之所在,即通过不断的创新而获得一连串短暂的适应新环境的运营操作能力,从而从整体上体现出企业的持续战略能力,最终促进企业在动**复杂的环境中持续领先。
5。利用模糊评价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来识别企业动态能力
Teece等(1997)认为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因此,企业只有从流程、路径与位势上入手构建改变能力的能力,才能动态适应环境并最终获取超出行业平均利润的经济租金。但是当企业企图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运用动态能力理论的思想时,很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在于不清楚自己有没有动态能力,或者自己应该培育什么形式的动态能力。也就是说,如何识别与企业当前发展状况与未来跨期需要的企业动态能力表现形式是企业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因此,企业要培育、提高与运用动态能力的前提是必须对动态能力本身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从而界定清楚“自己有没有动态能力”、“动态能力的表现形式是什么”、“这些动态能力表现形式有多强”等基本问题。通过对动态能力的识别,企业不仅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环境变化的趋势,而且可以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指导企业的正常业务发展,最终构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这也是本书试图讨论企业动态能力识别体系的原因。
层次分析法作为模糊评价分析方法的一种,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因素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进行数量化,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使用更为方便,因而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企业动态能力由于其“动态性”,从而具备“跨期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因此运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识别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合理方法。因此,根据上文文献梳理总结出企业动态能力识别体系,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如何识别与企业当前发展状况与未来跨期需要的企业动态能力表现形式,这样可以确定影响与企业当期情况相符合的企业动态能力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培育和提升与其自身发展现状和未来跨期需要的动态能力具体表现形式,从而使企业集中优质资源构建培育与环境相匹配的动态能力,使动态能力理论得以在企业中具体操作应用。
6。从企业家决策的理论视角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激活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在选择事件作用于企业时,能力如何跃迁,结果如何,动态能力萌芽是否被激发,企业家的决策活动影响巨大。也就是说,企业家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其决策正确恰当与否对企业动态能力激活与否关联重大,其在动态能力激活过程中扮演了助推器的重要角色。本书具体分别从企业家决策对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激活基础)、组织学习机制(动态能力激活途径)和组织激励机制(动态能力激活动力)三个方面阐述其作用机理。总之,在选择事件的作用下,企业能力形式会发生变化,不适应环境的被削减或剥离,而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要素则被保存下来,在企业内部进行复制和传播,形成新的运营操作惯例,同时在企业家决策的推动作用下,企业家精神、学习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促成下,以及搜寻惯例的整合、构建和重构作用下,动态能力萌芽被激发,和运营操作惯例一起塑造新的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组合。这就是在企业家决策视角下企业动态能力萌芽被激发以及新的能力组合建立的过程机理,可以为企业经营战略制定和运营操作管理提供可借鉴思路与操作途径。
虽然企业家决策会对企业家精神、组织学习机制和激励机制产生积极影响,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企业家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其决策的未来发展走向会受企业家个人以往经历和经验的影响,可能会产生路径依赖,阻碍企业创新与重组,可能会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激活产生不利影响。一般而言,产生路径依赖的真正原因是由复杂性和动态性所决定的环境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充分性所造成的在决策上的有限理性,以及企业先期在知识、技能、心理情感及跟随先期投资所做的互补性投资所造成的沉没成本和收益,在损失厌恶的心理作用下,企业家会在面对不确定收益时表现出对原有路径的依赖,这些都会产生路径依赖现象。换句话说,路径依赖是在信息不充分和沉没成本约束下的次优决策行为。因此,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避免企业家决策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应更充分地发挥企业家的创新、超前行动性与冒险精神,寻求市场中机会与企业所具有资源和能力之间的相机匹配,激活企业中动态能力“碎片”,形成和提升企业动态能力,进而通过取舍改进企业原有的资源和能力组合,最终形成企业在特定时空中的独有特色。
7。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在企业动态能力和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间起中介效应
通过理论推导与研究假设部分对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在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间中介效应的理论分析,我们提出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在以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四个维度为构成要素的企业动态能力与以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为构成要素的企业绩效间起中介效应的理论研究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