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实习教师即时即地推理与话语主题的发展 对一项自然博物馆展品的实践认识论分析(第8页)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关注腐尸的主题似乎很难推动会话过程中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它很难解决会话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相间状况。三位实习生在好几个不同的片段里都谈到了腐尸,但在这一过程中,她们遇到的都是各种不同的相间状况,焦点集中在物种、解剖学细节及尸体不见了的部位上。尽管困难重重,但当教师要求她们给腐尸一个“说法”时,三位实习生觉得这具腐尸是狍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可同时她们也认为有必要找到更多细节方面的证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更加可靠的结论。
有意思的是,这些不同的主题提供了不同的行动方式(如不同的实践认识论),即究竟应该把焦点集中在模型的哪些方面上。在关注腐尸的这个主题中,三位实习生需要把腐尸作为一个特殊的对象,对其做出一系列区分,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确定究竟是什么动物的腐尸。在手头掌握的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情况,以及其他一系列突发事件的推动下,她们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这具腐尸究竟叫什么及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进行了探讨(Hamza&Wi,2009)。在这个例子里,就是要实习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各种详细情况以及各种突发事件,另外还有一具残缺不全的尸体,来回答这究竟是什么动物的腐尸。另外一个同样也需要做出区分的例子,就是会话过程中有关于雪上面的黄色斑点那一段。在这一段会话中,是教师发现了相间状况的出现,即无法确定雪上面的黄色斑点究竟是什么。随后,三位实习生首先应该做的是在模型的某一特殊层次上做出区分,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出结论,即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斑点,这两种不同的斑点代表着场景中不同的东西。显然,在腐尸(确定属于什么动物的)和黄色斑点这两个例子中,像这样的区分对于实习生们不断把活动向前推进来说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在有关于乌鸦的行为这一主题的情境中,对这些区分进行梳理则相对来说并不是那么令人感兴趣。安娜在好几个地方使用了错误的名词(喜鹊)来指称乌鸦。在这个例子中,乌鸦和喜鹊之间具有的相似性,即它们都是吃腐肉的动物,似乎比叫得出其正确的名字更为重要一些。
一直到片段5,会话过程都没有出现教师的身影。在一共出现的6个主题中,有4个主题是自发出现的。但是,教师的出现让实习生们把注意力放在了模型的某些特定细节上,教师采取的干预措施让这三位实习生能够深度参与到另外两个主题的讨论之中。第一个主题是关于人造雪景上的斑点的。教师指出模型的这一细节,目的是为了让实习生们注意到场景中还有别的动物留下的痕迹。尽管这三位实习生一再提起过这个主题(片段8),而且教师也再次明确地把雪上的斑点作为会话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细节(片段10),但她们在针对这一主题的推理上面临着重重困难,相间的状况一直到最后也没有解决。这样一来,教师就有必要采取干预措施,让这些实习生注意到场景中的一个更进一步的细节,即这些脚印是散落在雪上的黄色斑点之间的。教师采取的这一干预措施导致的结果是,这些实习生能够意识到场景中还有别的动物出现过,并且在对场景进行重新解读的过程中成功地建立起了一系列相关。
解说员的意图:基于第三人称的分析
我们之前对会话的分析是从实习生的视角出发,对她们的学习进行的一种描述。然而,从第三人称的视角看,我们可以把她们的这种学习与模型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比较。那么从像这样的一种分析中,我们就可以得出下面这个结论,即就不断地提出问题这一明确的任务和通过一系列的生态学解释形成对场景的理解来说,她们的表现是成功的。这些实习生能够意识到,乌鸦是为了激怒鹰而表现出骚扰行为的,虽然她们并没有提到二者之间同样也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性,而这正是展品想要表达的。还有,这些实习生不仅注意到了模型所展现的环境的各种不同方面,而且还能够对模型展现的景观做出各种解读,其中有的解读还貌似有道理。
这个模型其中一个明确的目的是,促进实习生对模型的某些细节的推理,比如动物在雪上面留下的斑点与脚印,以及腐尸的头部不见了等。腐尸没了头部是几位实习生自己发现的,但对雪上面的斑点与脚印予以关注却需要来自教师的干预才能做到。讲解员让实习生们关注这三个细节的意图之一,是想让她们意识到在鹰之前有一只狐狸曾经来过腐尸这里,但这几位实习生并没有如讲解员所愿做到这一点。然而,在会话的最后注意到雪上的脚印却非常关键,因为这可以帮助几位实习生继续进行她们的推理,同时它还对鹰的行为进行了更加精确的解释。对于这些实习生来说,腐尸是模型中一个成问题的部分;但她们注意到了模型的各种不同方面,而且还建立起来了各种各样的相关,这样一来就确认了腐尸的身份,这表明腐尸对于促进她们的推理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资源。
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如何使用实践认识论分析的方法来对博物馆场景下教育活动中的学习过程进行研究。以这种方式对学习进行描述首先要从学习者的视角来进行,也就是说,要描述他们认为什么东西对于自己把学习进程向特定方向推进来说才有效,对这一点进行强调非常重要。通过把详尽的实践认识论分析与涉及一系列特定主题的会话片段的序列联系在一起,我们就能够说明:对于实习生的学习过程究竟走向何处来说,某些特定的相间状况的出现以及某些特定的相关的建立究竟有多么重要。我们还能够说明的是:对于参观一项博物馆展品的学生群体来说,当教师(或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为他们提供简短且精练的干预措施时,教师发挥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之前利达尔(Lidar,etal。,2006)在一项针对实验室工作的研究中,也对这方面进行了突出强调。和我们这个对实习教师的实践认识论进行的研究类似,这些作者对教师在认识论方面发生的变化也进行了描述,也就是说,他们描述了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的方式方法,即展现出来的什么东西才算是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恰当途径是什么。在博物馆场景中,有好几项针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会话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阐明了,来自父母的干预措施,对于为孩子们学习科学并获得相应的科学技能提供支架来说有什么效果(Ash,2002;Ash,2003;Palmquist&erman,Reeve&Bell,2010)。然而,还有必要展开其他一些相关的研究,对在为学生于非正式环境中发生的学习提供支架来说,教师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干预措施进行探索。另外,对这些活动如何才能够被作为工具引入到对规划与教学的反思中进行探索,也非常有价值。在教师教育中,就像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那些建议一样(Lederman,Holliday&Lederman;见本书),对展品在实习教师的科学内容知识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索,也非常重要。
我们对实习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究竟是如何与模型所要实现的目的进行相互作用的进行了分析,这让我们能够评估在博物馆场景下发生的这一学习活动的相关性及质量,并评价这一特定的模型在推进学习上具有的潜力。在分析中,我们不但描述了实习教师究竟是如何推动自己的学习进程不断发展的,而且还描述了模型的哪些方面受到了学习者的关注,哪些方面容易进行意义建构,还有哪些方面仍然没有得到解释等。我们也可以对其他模型与活动进行与之类似的分析,这项工作既可以由研究人员来完成,也可以由教师来完成,或者也可以由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来完成。究竟由谁来做,由具体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即究竟是为了研究、教学,还是为了对博物馆展品进行完善与发展。
Almqvist,J。&?stman,L。(2andartifatheuseofinformationteologyiie:AQuarterlyReviewofEdu,37(3),225-250。
Ash,D。(2002)。ioiversationsaboutbiology。I,K。p;K。Knutson(Eds。)Learionsinmuseums。Mahwah,NJ,US: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Publishers。
Ash,D。(2003)。Dialogiquiryinlifesversationsoffamilygroupsinamuseum。JournalofResearSg,40(2),138-162。
Gyllenpalm,J。,;Holmgren,S。(2010)。Teachers'languageoifiquiry:Methodsofteaethodsofinquiry?IionalJournalofSceEdu,32(9),1151-1172。
Hamza,K。M。&。-O。(2andanalyzinglearninginapiricalstudyoftheimportanissinlearningsceEdu,92(1),141-164。
Hamza,K。M。&。-O。(2010)。BeyoioudeouandsceEdu,93(6),1026-1049。
Jakobson,B。&。-O。(2007)。Transformatiuageuse:'sspoaphorsiaryschoolsce&Edu,16(3-5),267-289。
Lave,J。&Wenger,E。(1991)。Situatedleareperipheralpartibridge:CambridgeUniv。Press。
Lidar,M。,Lundqvist,E。&?stman,L。(2006)。Teadlearninginthes:Theiweenteachers'epistemologicalmovesas'practicalepistemology。SceEdu,90(1),148-163。
Lundeg?rd,I。&。-O。(2007)。fliterest:Anindispeofeduforsustai。EalEduResearch,13(1),1-15。
Palmquist,S。&Crowley,K。(2007)。Fromteacherstotesters:Howparentstalktonovidexpertinanaturalhistorymuseum。SceEdu,91(5),783-804。
Piqueras,J。,Hamza,K。M。,&Edvall,S。(2008)。Thepracticalepistemologiesiudyofstudentsihdioramas。JournalofMuseumEdu,33(2),153-164。
Rogoff,B。(1995)。socioculturalathreeplaicipatoryappruidedparti,aiJ。V。Wertsch,P。delRío&A。Alvarez(Eds。)Socioculturalstudiesofmind。NewYork:PressSyheUye。
S?lj?,R。(2000)。L?raikesociokulturelltperspektiv。Stoa。
&sch,J。V。(1991)。Voiind:Asocioculturalapproaediatedabridge,Mass。:HarvardUyPress。
。-O。(2004)。Thepracticalepistemologiesofthe:Astudyoflaboratorywork。SceEdu,88(3),325-344。
。-O。&?stman,L。(2asdisce:Asocioculturalmeism。SceEdu,86(5),601-623。
&。,Reeve,S。&Bell,P。(2010)。Familysense-makingprasterversatioion,94(3),478-505。
[1]JesúsPiqueras,StoUy,Sweden,赫苏斯·皮克拉斯,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
[2]Per-OlofWiUy,Sweden,佩尔·奥洛夫威克曼,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
[3]KarimM。Hamza,StoUy,Sweden,卡里姆·哈姆扎,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
[4]与第一个主题对应的摘录(第1行至第54行)取自之前的一项研究(Piqueras,etal。,2008)。
[5]“呃”在瑞典语的口语中非常常见。它主要被用来表达参加对话的人在顺着这个会话往前走。
[6]原文纰漏,原文为141行,但此处无141行,根据上下文此处应为142行,故将141行改为142行。——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