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水族馆触摸箱前的家庭深度参与 对互动活动与学习潜力的探索(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AM:基拉摸了鱼啦?

AF:是啊,我们还用毛巾擦了手呢。(HMSCV1)

在成功与动物进行接触后,接下来出现的情况汇报与笑声(可能是笑女儿之前不愿去触摸吧。)导致了(妈妈)更多接触行为的发生,而妈妈的这些接触行为又导致了一个简短的讨论出现,她们讨论的是最喜欢什么动物;另外,妈妈的这些接触行为还导致了与爸爸(AM)分享女儿最终和鱼进行了接触这一事实。

有些孩子还以游戏的方式与动物进行了接触,这让他们彼此都能够深度参与到动物接触活动中。在与动物接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情况汇报,看起来几乎是作为一个证据出现的,即它可以证明谁真的摸到了动物,并且还能谈一谈摸这是一种什么感受。当没有出现情况汇报时,游戏就玩不下去了。比如,在下面的这个例子中就是如此:

CF1:那你摸一下这个。

CF2:我会摸的。

CF1:到你了。

CF2:我不摸。

CF1:摸一下这个粉红色的。

CF2:我已经在那边摸过一个粉红色的了。

CF1:没有,你没摸过。

CF2:我摸过。

CF1:你摸的是橙色的。

CF2:我摸的是粉红的。

CF1:你摸的是橙色的。爸爸,轮到你摸这个粉红的了。(OC**7)

就像早前提到的那样,带小孩子前来参观的家庭会努力鼓励孩子参与各种触摸活动。在这些例子中,情况汇报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孩子们能够深度参与到各种具有发展价值的活动中。前来参观的家庭把焦点主要集中于怎么让非常年幼的孩子——甚至是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参与到与动物进行接触的活动中,对接触或试图接触的情况进行汇报的作用在于可以对互动进行积极正面的强化。这些家庭同时还把情况汇报作为鼓励孩子对某些词汇进行分享或重复的手段,包括动物叫什么名字,是什么颜色,甚至包括哪些部位等。

与科学推理相关的活动也可以通过汇报与动物进行接触的情况这种方式来得到加强。在这些案例中,情况汇报会使观众基于与动物进行接触或从其他观察中获得的证据提出某种主张,甚至会使其对某种主张进行检验。比如,在下面这个例子中,一对父子一直在看箱子里几种不同的无脊椎动物,并一直在触摸这些动物。这位爸爸指出,有一只海葵是“缩起来的”(触须都收进去了)。

AM:它在打盹呢。

CM:看,我一碰它,它就会蜷缩起来。[男孩碰了它一下,但没有反应。]

CM:我觉得它可能是因为怕我吧,或者是因为别的什么事。

AM:我想是的。摸摸那只海葵中间的部位,看看它会不会有反应。

[男孩把手伸进去,摸了摸海葵,有几秒钟的时间。]

AM:它也蜷缩起来了,但蜷缩了一点点。没有那只厉害。

CM:是的。(CM**10)

在这个不长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CM)正基于自己在触摸箱前的观察与体验(证据)提出某种主张或做出某种预测,并对预测进行了验证。当发现自己的主张不对时,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主张,这时候他爸爸(AM)便鼓励他再去证实一下。这种互动展现了“接触—汇报”这种活动序列是如何为“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思考”所包含的一系列要素提供支持的,或者说它展现了“接触—汇报”这种活动序列是如何为一系列对科学进行探索而不仅仅只是学习一些事实的科学学习活动提供支持的。

结论

在非正式场所中,与动物进行接触就其本质而言,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难忘的经历。就像我们所举的例子表明的那样,情况汇报这种活动的基本展开不但拓展了与动物进行的接触,而且还为其提供了中介支持,从而使其超越了“为接触而接触”的层次与水平,成为一种更加具有拓展性和社会中介性的互动活动。在总结我们针对情况汇报进行的讨论时,笔者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两点看法,这两点看法有助于超越我们上面的讨论所处的具体情境而得到一般性的结论。第一点,尽管触摸是学习的一个重要(而且具有替代性质的)方面,但情况汇报作为一种互动的套路并不必然需要有接触行为的发生。在我们上面讨论的所有例子中,情况汇报都是在与动物接触发生之后出现的。然而,对于情况汇报来说,实际上与动物接触并不是一个必需的先决条件。我们遍历了本研究获得的所有数据,发现了一些这方面的例子,即有时候只有观察而没有接触,接下来也会出现情况汇报。比如,有一个例子,展示箱有一部分里面盛有的动物是不能触摸的。一对母(AF)女(CF1)和一位朋友(CF2)有一段时间一直在触摸并且对触摸的情况进行了汇报,她们把注意力转向了一种颜色非常特殊而且具有本地标志性特色的叫作加里波堤的鱼的身上。

AF:嘿,你看到他们这里有加里波堤了吗?你看。

CF1:加里波堤!

AF:到哪里去看它们?

CF1&CF2:在卡塔利娜这里!

AF:卡塔利娜?那得潜水的时候才看得到。

CF1:我觉得他们不应该去抓加里波堤。

AF:他们没有抓过,它们在这里呢,是在海洋水族馆里……(CM**5)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