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看与学 儿童在互动展品前的行为(第1页)
第八章看与学:儿童在互动展品前的行为
特伦斯·麦克拉弗蒂[1],莱奥尼·雷尼[2]
导论
在本章中,我们探讨了儿童在参观科学中心并与一个叫作“米瑅的采石场”[3]的技术展品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展开的各种活动以及学习的结果。“米瑅的采石场”这个展品是一个更大的流动型展览“米瑅的科学”的一部分。这个叫作“米瑅的采石场”的展品是专门为三至八岁的孩子开发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他们操作各种部件进行实验,进行观察并预测可能的结果。这个展品允许孩子们应用自己的认知知识与过程技能,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进行社会性互动的各种机会,让他们能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这样一来展品的各个单个的组成部分便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在本章我们的兴趣在于:考察儿童在与展品深度互动过程中展开的各种类型的活动,特别关注的是他们相互之间是如何进行互动的,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与他们对展品的工作机制的了解联系在一起的。
“米瑅的采石场”
“米瑅的采石场”包含了好几个部件,这些部件相互之间通过机械设备联结在一起,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可以沿着一个环路来传输球(图8-1)。这个展品的总体目标是让孩子们相互合作,使用各种不同的设备把黄色的塑料球从一个部件传输到另外一个部件上去,在这一过程中操作要平稳,不能把球堆堵在任何一个地方(Cooper,1993)。这件展品的四个主要部件分别是:
·传送装置
传送装置由一段长约1。2米的橡胶带构成,有一个手摇曲柄可以对其进行操作。整件展品一共有两个这样的传送装置。可以把储物箱里的球放到传送装置1和传送装置2上面,然后这些传送装置就会把球传送到拣选装置上(图8-1)。
·升降装置
升降装置上有很多铲,这些铲都粘在一个有弹性的皮带上面,皮带则被装在一个大概1米高的框上。升降装置的下端有一个手摇曲柄,用手摇这个曲柄,就可以让弹性皮带移动,这样它就可以从传送装置1那里收集到球并把这些球往上送,这样一来,就可以把球通过一段管道送到螺旋装置里面去。
·螺旋装置(阿基米德螺旋)
这个螺旋装置或阿基米德螺旋被一段长2米、直径40厘米的长管子密封了起来,在长管子较高一端的末端有一个方向盘与这个螺旋装置联结在一起。孩子们可以上前一步,转动这个方向盘,这样阿基米德螺旋就会使球不断在管子里上旋,最终球会进入滑道,而后通过滑道落到传送装置2上面。在这个螺旋装置的管子下端的部分有一个透明的塑料窗,孩子们透过这个塑料窗可以看到阿基米德螺旋,看到球是怎么通过管道从升降装置上传过来,然后又被螺旋装置的螺旋叶片不断旋上来的。
·拣选装置
这个拣选装置与生产线里面用到的旋转传输台很相似,可以把物件从传送装置移到下一个处理单元上去。这个拣选装置是一个圆形的可以旋转的台面,这个台面上有8个塑料的桶,这些桶都是固定起来的。来自传送装置2的球会落到这些桶里。每一个桶在底部都开有一个大的洞,当旋转台转动时,如果桶底部的这个洞与旋转台上面的洞重合,球就会漏下去,通过一段斜面滚到储物箱里。
对于这件展品来说,对以上四个部件的操作必须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只有这样各个装置才能正常工作,而要完成这一操作,至少需要六名孩子相互配合。
图8-1“米瑅的采石场”展品的基本架构
“米瑅的采石场”展品的教育目标
玩被认为是儿童学的基础。霍金斯(Hawkins,1965)对这种“瞎摆弄”的必要性进行了描述,认为正是在瞎摆弄的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够深度参与到自由自在且没有引导制约的探索之中。霍金斯把这种类型的玩称作“工作”,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能够与各种装备进行深度互动,能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进行建构、检验、探索及实验等。戴蒙德(Diamond,1996)发现,在科学中心里,摆弄各种展品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类型的体验,这些体验能够导致学习的发生。
赫特(Hutt,1970)在与儿童一起合作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在与实物互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行为,她对这两种行为进行了区分,一种是研究性的行为,另外一种则是探索性的行为。她通过一个问题对这种探索性的行为具有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即“这个实物是干什么的?”而当孩子们在摆弄实物时,其表现出来的探索性行为的特征可以通过下面这个问题来描述,即“我能用这个实物做什么?”赫特认为,探索性的活动都是具有认识性的行为;它以目标为导向,而且与对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学习联系在一起。赫特使用嬉戏行为这个词语来描述孩子们的玩,意在表达这种玩更多的是与自娱联系在一起的。赫特的研究(1970)表明:当孩子们看到一个新奇的实物时,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认识性的行为,他们会这里摸摸,那里摸摸,会摆弄它,对其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探索。只有熟悉了这个物件后,他们才会表现出具有嬉戏性质的行为,才会充满了奇思妙想,不厌其烦地去把玩它。如果发现了这个物件的一个新方面,孩子们会开始新一轮从认识性的行为到嬉戏性的行为的循环。
孩子们不但可以从摆弄实物或与实物互动中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人建立起各种关系来学习,因为这些人可以为他们提供刺激,促使其发生各种新类型的互动。例如,雷尼和麦克拉弗蒂(Rennie&McClafferty,2002)就描述了一个六岁的孩子伊丽莎白在科学中心摆弄一件用磁铁做成的展品的过程。她先是对这件展品表现出了认识性的行为和探索性的行为,然后就开始陷入了重复的行为之中,只是自己一个人毫无意义地把这些磁铁砰砰砰地相互敲来敲去。但当伊丽莎白发现另外一个孩子在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在玩这些磁铁时,她马上就有样学样地做了起来,开始了又一轮探索,在一个更加高阶的认知水平上对这件展品有了认识,而且还在使用这些磁铁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更高水平的技能。与其他孩子或成人之间的互动可以增加认识性的行为出现的数量,进而导致孩子对展品的认识达到更高水平,雷尼和麦克拉弗蒂阐明了这一点。这种类型的社会性互动不但对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刺激因素,而且对孩子如何与别人打交道,如何与别人一起合作、一起玩耍来说也非常重要。具有象征意义或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游戏,特别是角色扮演游戏,在社交技能以及创造性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Smilansky,1968)。
这件“米瑅的采石场”展品的设计目的,不但是为了促进孩子们开展探索性质的玩耍,而且还是为了促进玩耍过程中社交方面能力的发展。开发这件展品的人为这件展品确立了三个教育目标,它们分别是(Cooper,1993):
·创建一个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环境。这可以让孩子们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独立与自信地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去质疑与挑战自己的预期和预测,而不是一味地去寻求“正确”答案。
·让孩子们能够在具有协作性质的情境中行事、思考、交谈。这可以促进孩子们合作学习,进而有助于促进一些重要的交流技能及共享意识的发展。
在本章中,我们把焦点集中在以上这三个目标上,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研究,以考查他们是如何从展品中学习的,学到了什么。我们特别关注的是给孩子们提供的各种进行社会性互动及协同工作的机会究竟有什么用。
研究的概述
本研究的对象是参观“米瑅的科学”展览的145名儿童,他们来自九所不同的学校,参观活动都是由校方组织的。这些班级来自西澳大利亚都市区的学校,其中包括一个幼儿园班级、两个学前班班级[4],以及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六个班级。学生的年龄介于3~8岁。我们根据科学中心售票处提供的名单,选择了这些位于郊区的学校。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做出的分类,这些学校所在区域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分别为低、高及中等(Kelly,1993)。每所学校的校长、班级的教师以及孩子的家长都签署了正式文件,许可孩子们参与本项研究。
这些孩子没有收到过任何有关于如何使用“米瑅的采石场”展品的建议,也没有任何标识告诉他们要做什么。在孩子们进入展区之前,我们要求教师及监护人在孩子与“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进行互动时不要提供任何帮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孩子们能够尽可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如果他们相互之间不进行互动,那么就得不到任何提示或协助。这些孩子花在这个展览上的平均时间大概是四十五分钟(他们还观看了一场木偶表演),他们中间有很多人至少花了一半的时间与“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进行互动。
数据是从孩子们身上收集来的,收集方法是在他们参观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孩子们在返回学校之后绘制的有关参观的各种图画,并在接下来的第二天对他们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是关于他们绘制的图画以及他们对“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的认识的。另外,来自海滨学校(BeachsideSchool)的一个班级在参观过程中还被录了像,这样笔者就可以对他们展开的与“米瑅的采石场”有关的各种活动进行详尽分析。海滨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这个班里的孩子年龄从三岁三个月到六岁六个月不等。在本章中,我们把焦点主要集中在从这个由十二名孩子构成的小班获得的数据上,有时候出于各种比较的目的,也会时不时地把这个班称为较大的小组。
孩子们与“米瑅的采石场”有关的活动
我们观察了这九个班级每一个班级孩子的活动,并通过分析海滨学校十二名孩子与“米瑅的采石场”进行互动的视频录像,对孩子们的活动进行了详细探讨。靠近展品的一个拐角处有一个三脚架,录像机被放在了这个三脚架上,没有人照看,它对孩子们与展品的互动情况进行了记录。录像带被我们反复看过多次,相关数据也被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利用。首先,根据录制的视频(再加上现场记录),把孩子们作为一个小组,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描述,这样就可以提供一个基本的图景,让我们了解孩子们与展品有关的各种活动展开的先后顺序,以及他们与他人进行互动的状况。其次,每一位孩子与“米瑅的采石场”的互动情况被记录在了一份详尽的日志上。我们先在小组层面上对孩子们的活动进行描述,这样可以为对单个孩子的行为进行分析提供相应的背景。
对小组活动的描述
孩子们在参观这件展品时,首先进入的区域靠近拣选装置以及传送装置2,因此这些元素首先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孩子们围着拣选装置聚到了一起,想看看桶里面有什么东西,然后有一个孩子就开始转传送装置2上的曲柄,而另外一个孩子则开始转拣选装置上的曲柄,以便让传送装置2上的球落到拣选装置上的桶里面。另外一些孩子注意到了用来装球的大储物箱,发现里面有很多球,有些孩子就把储物箱里的球捡起来放到传送装置2或传送装置1上面。孩子们很快分散开来,对这件展品的不同部件进行探索与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