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教师学生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学习互动 探索与支架(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与首都行政区附近“非正式”学习场所工作的工作人员受邀参与了本项目。每年大概有三十个非正式学习场所可以接待学生,很多场所都愿意接待多个小组(一个小组有三或四个人)。这些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从可选场所的名单中选出来最中意的五家。然后,他们就可以与选定的这几家进行联系,商量什么时候去合适(比如有小学的班级来参观的日子就比较合适)。学生在每一个地方至少要待够差不多二十小时。他们在每一个地方做的事情并不一样,这是由那个地方的教育工作者希望他们做什么决定的。所有人都有机会对现场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师及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进行观察。到了第二年,情况有了进一步拓展,学生还可以在另外两个不同的地方再待两天,这样就让他们可以获得更为广泛的体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完成一个项目,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为学生准备一些教育项目,比如开发一些给教师用的现场资源包,对给学生用的体验式项目进行规划,通过现场的教育项目为学生提供帮助,或者是为教师开发各种资源以用于现场参观,当然也可以在参观前或参观后使用。在这门科目中正常的“专业体验”这个阶段,参加课程学习的时间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悉尼理工大学的学业监督员一直与身处现场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学习导师保持着联系。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主要是从科目这一方面来进行的,采取的手段有:

·学业监督员对这些实习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估,实习生在这些作业中介绍了自己带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经验、反思及对某些相关议题的认识。

·学习导师对实习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付出的辛劳以及表现出来的能力等进行评估。

评估数据

通过把握实习生、来自悉尼理工大学的工作人员、来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获得的经验,我们就可以对这个项目进行评估。首先,是与这三方人士分别进行讨论,看他们先前的知识处于何种水平,有什么预期与疑虑等。其次,采用在线的方式与实习生进行匿名的讨论,以了解他们在参加现场活动之前有什么预期。焦点组都是按照他们的经历从所有实习生群组里随机选择出来的,选择用来评估的笔记也是随机从一般课堂讨论中抽取的,另外所有实习生在课程学习的最后环节中都接受了一次匿名的调查。我们还从现场工作人员那里随机择取了一些他们的评论。所有这些数据汇集在一起,便提供了一幅有关于这个项目的基本画面,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未来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很多是共性的问题,即在这三年里,每一年都会被提出来。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对评价的组织是通过对科目目标进行反思实现的:

1。改进毕业生对从事教学的准备状态,这既包括学校课堂中的教学,也包括学校之外环境中的教学,为他们在各种机构而不仅仅是在学校之中的教学与学习生涯开辟新道路。

学生表明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不仅对教师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之间具有的正反两方面意义的互动进行了观察,而且还从中受到了教益。他们对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孩子们之间展开的积极正面的互动方式进行了评论,他们对课堂与教师的行为发生的变化感到惊讶不已,他们观察到了教师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他们还看到了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领队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可变性。这些实习生都非常珍视这样一个机会,这使他们能够看到教学与学习的另外一个不同方面。

2。让这些即将毕业的实习生掌握对于增强课堂之外的学习而言必需的各种理论化的教学法,以此提高他们未来教学与学习的质量。

参观需要一个清晰的目标。

要注意把学生的选择也纳入进来。

学生可以通过探索与发现来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

我发现对诸如后勤保障之类的简单的事情有所了解也非常有用。这让我消除了自己的恐惧心理。

在亲眼看到了很多小组的表现之后,我感觉自己有了信心,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仅仅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监控。

我对实地参观所需的各种后勤保障有了更多认识,也更明白如果是自己带一个班级来参加这种实地参观活动的话会是什么样。

我现在觉得自己对双方的各种不同方面都有了了解,能够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来与非正式环境下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沟通了。

3。能够把正式课堂内外的学习整合到一起,能够为学生在校学习以及他们的终身学习提供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环境。

那些在参观之前有过热身活动的学生似乎在这个项目里学到的东西更多。

通过学生做出的反应,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教师在学生身上究竟做了多少准备工作。

……有些教师往往更加喜欢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控,而不是努力帮助学生深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育工作者们认为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模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些模式都不错,能够观察到这些模式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原文如此]。

向实习生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

你是不是觉得对自己带学生来参加这样的实地考察活动更有信心了?

实习生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极为正面:

回答“是”的人数比例:95%。

回答“无所谓”没有回答的人数比例:5%。

回答“没有”的人数比例:0。

附:对2009级学生评论的进一步择取

“我们能够获得不同的学生小组参加实地参观活动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很容易就能够发现哪些做法有用,哪些做法没有用,我们也懂得了如何才能让实地考察活动变成一种有价值且充满乐趣的学习经历。”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而不是仅仅监控他们的行为,我现在才明白这有多么重要……我还发现,组织得越好,孩子们在活动中便越高兴。”

“我能够看到实地参观活动的两个方面(比如学校与博物馆机构),而且也能够懂得在实施实地参观活动的过程中如何为其提供相应的后勤保障,我还可以把不同的学校与其他各种不同的教育组织机构进行比较。我能够确定它们各自的长处是什么,而劣势又有哪些。”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教师在实地参观活动开始之前预先和考察现场的教育工作者进行详尽交流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明白在参观过程中究竟会发生什么。当教师充满了热情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时,实地参观的效果会非常好,这也很显然。”

第二项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中的目的、选择与归属: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在实地参观活动中的学习

本项目的目的是为教师提供各种支架,让他们有机会去尝试使用一些新的方法,来促进各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实地参观活动的展开。参加这个情境化的专业发展项目的人员都是来自中小学的教师,本项目为期一天,在这一天的时间里,这些教师相互之间分享自己的看法,并学习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可以告诉他们,在非正式环境下的学习中,究竟应该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做出怎样的选择,如何才能建立对学习的归属感。这个为期一天的专业发展项目结束后,教师会带着自己的学生去参加一些实地参观活动,比如到各种与科学、艺术、历史或地理有关的场所,然后我们会对教师与学生在这一过程获得的体验进行评估。来自大学的有关人员会给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而教师在把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中也会获得一些经验。这些在教师眼里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们认为这是学习教与学新方法的有效途径。

这项研究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框架的,在研究过程中,这个理论框架告诉了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安排专业发展项目的过程,以及需要采取何种类型的方法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