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是一组充满了舞台效果的雕像,德烈萨在贝尼尼手下并非潜心修炼侍奉上帝的修女,而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形象,他以精湛的技艺刻画了处于青春期的少女内心深处的隐秘情感,在迷幻的思维状态下对爱与欲的痴迷。“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贝尼尼不仅赋予坚硬的云石以生命,更将少女的柔弱如水和青葱性灵在迷幻的场景中展露无遗,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宗教的名义来诠释,实质上却是对当时禁欲主义的反抗。

这组雕像看起来毫无依傍,德烈萨与小爱神被云朵托举在空中,万丈阳光如瀑而下,巨大而雄伟的边框宛如穹隆,小爱神举箭欲刺,德烈萨仰卧沉迷,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贝尼尼向我们展示了近乎晕眩的宗教迷情。坚硬的云石宛如华丽的绸缎,仿佛是贝尼尼随手披上,并将下垂的裙摆稍稍往上拂了一下,那些美丽而柔软的衣褶有强烈的触摸感。沉重的云石化为飘忽的云朵,天堂的神秘与迷幻、光华和荣耀在阳光普照之下给人以奇异与震惊之感,德烈萨的飘飘欲仙呼之欲出。可以说,跟古希腊以来的雕刻家相比,贝尼尼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已臻化境,巴洛克的回旋与运动、**和壮丽在这组雕刻中亦无可比拟。他突破古典雕塑让衣饰自然下垂的曼妙与庄严,而是让它缠绕与回旋以造成强烈的动势。宗教的静穆已不复存在,小天使的温柔与调皮、圣女无可遏止的幸福与兴奋已背离了宗教的原义,贝尼尼抛开所有的约束,直接击打观者的情感,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和舞台感。

2。《抢劫留希波斯的女儿》

(1)作者介绍

鲁本斯是17世纪佛兰德斯最伟大的画家,欧洲绘画史上少有的幸运儿,也是同时代欧洲画坛最显赫的人物。他于1577年出生于德国的茨根小城,9岁时随父母移居佛兰德斯,定居安特卫普。父亲去世较早,母亲送他进了一所拉丁文学校学习,所以他能阅读古希腊、古罗马的原著。14岁时被送到一位贵妇人府邸当侍童,学会了为人处世和上流社会的礼仪习俗。

鲁本斯最初师从于风景画家维尔哈希特和阿达姆·凡·诺尔特,在他们的门下学习了四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久他又成为从罗马归来的维尼乌斯的弟子,这使鲁本斯受益很大,由此充满了对意大利、罗马的美好向往。1600年,鲁本斯来到了意大利的威尼斯,他以至诚的态度学习和研究提香光华流丽的色彩和丁托列托具有生动韵律的构图及明暗法。后来他又相继访问罗马、佛罗伦萨和热那亚等地,精心研究和临摹古代艺术精品和文艺复兴盛期大师们的画迹。同时,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绘画强有力的艺术效果也吸引了他。在意大利期间,他接受了曼图亚大公的礼遇成为宫廷画家,接触了大量的古代艺术珍藏,并作为宫廷使臣去意大利和西班牙收集艺术珍品,丰富了他的艺术修养。在艺术上,他游学各家、广收博采,不过他最感兴趣的还是意大利正在兴起的巴洛克艺术。

在艺术创作上鲁本斯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别注重以旋转的运动感和豪华壮丽的画面来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色彩上善用饱满响亮、对比明快的色调。画面光影流动闪烁,人物形象健康壮硕,线条往返回旋,一切人、一切事都处于强烈的运动感中,画面所倾泻而出的巨大**和能量撼人心魄。

鲁本斯虽然备受君主和教会的恩宠,经常以大使的身份和艺术的名义出使欧洲各国,一生荣华富贵,但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即使是描绘宗教与神话题材,他也是以一种世俗主义的心态去揣摸人物,神秘迷幻的圣界也充满了17世纪欧洲自然界的美丽风光。他终身处于上流社会中,但他的作品并没有纸醉金迷的感觉,他善于以健康与充满生机的画面与人物形象去肯定现实生活的欢乐与富足,并非常愉悦地体验和享受着这一切。他以磅礴的**与生命力营构着他的画面,场面宏大,气势如吞,人物造型充满了雄健的力量。富有想象力和戏剧性的情节,对比鲜明、响亮饱满的色彩;流动的线条、激动人心的画面,给人一种富丽堂皇、华美升腾的感受。

(2)作品分析

《抢劫留希波斯的女儿》(图11-11)取材于希腊神话:宙斯和丽达所生的孪生兄弟卡斯托耳和波吕克斯,一个善骑,一个善战,他们共同爱上了迈锡尼王的两个孪生女儿。

图11-11鲁本斯《抢劫留希波斯的女儿》

画中所描绘的是传统的“抢婚”情节。画面上人物和马匹扭动交错,形成一个似乎在不断翻滚的艺术整体,背景单纯,宏大的气势与场面充塞于天地之间,是一曲充满了力量和美的赞歌。大轮廓近乎圆形,翻腾奔跃的马匹,刚猛英挺的卡斯托耳和波吕克斯,皮肤润白如玉而又饱满丰盈的女人体,构成一个充满了炽烈爱情与强健生命力的场景。人物造型结实厚重,棕褐色的男人体与白皙明净的女人体在色彩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匹马也采用了同样的色调处理,大地坚凝,蓝天高旷,云彩蓬勃松动。故事情节虽为抢婚,但并无血腥与暴力。两位少女欲拒还迎,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强悍而热烈,这是一幅洋溢着巴洛克式**的画作。强烈的戏剧化情节和场面,夸张而奔突的米开朗琪罗式造型,仿佛置于舞台的追光下,让观者紧张而期待。这是鲁本斯典型的巴洛克代表作,自由挥洒的用笔、光华流丽的色调、强健而青春的人体、卡拉瓦乔式的用光、舞台化的氛围与感染力,交织成了这样磅礴的交响乐般的画面。在天与地之间,在渺远的亘古,我们仿佛能听到马匹的嘶叫,少女的呻吟与力士的吼声。对神话与传说的描绘,表达了鲁本斯对生命与爱情的礼赞、对自然和人性的尊重,体现了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的思想,同时也含有纵欲享乐的因素。

3。《查理一世像》

(1)时代背景

16世纪下半叶风云突起的尼德兰革命,以荷兰的独立和佛兰德斯的妥协而告终。在这块曾产生过扬·凡·艾克、博斯和勃鲁盖尔等一代大师的土地上,因革命的分裂而出现了两个各具民族艺术特色的派别:一个是以伦勃朗为首的17世纪荷兰绘画;另一个是以鲁本斯为首的佛兰德斯绘画。

17世纪佛兰德斯的绘画仍处在西班牙的封建专制和教会的双重控制之下,它的发展状况与当时已获得独立的荷兰绘画有着明显的区别。意大利华美的巴洛克风格被欧洲演变成一种时代的风尚。奢侈享乐的王公贵族与教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礼遇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吝巨资装饰豪华壮丽的宫殿和大厅、教堂及祭坛,这就促成了绘画艺术装饰风格的形成,受到宫廷和贵族化了的资产阶级的热烈追捧、赞助与欢迎。但是,佛兰德斯优秀民族艺术的传统并未完全丧失,仍然保持着积极的因素,并反映了人们积极的思想感情。因此,17世纪的佛兰德斯美术较之同时期的荷兰美术,一方面带有明显的贵族性和宗教性;另一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到了17世纪,在意大利形成的巴洛克艺术、学院主义和卡拉瓦乔主义,同样为佛兰德斯画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是巴洛克艺术,更成为佛兰德斯画派的主流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造型奔放,充满**和强烈的运动感,形象富有人情味;画面色彩鲜丽、热情饱满、明快温和,这种奔放而华美的巴洛克艺术形象也受到了贵族和教会的欢迎。

(2)作者介绍

安东尼·凡·代克,佛兰德斯人,他出生于安特卫普的一个商人家庭,母亲精于刺绣,算是对他最初的艺术启蒙。11岁时凡·代克师从于凡·巴伦,天赋非凡,为凡·巴伦所赏识,帮助他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但他深知自己还只是刚迈入艺术的门槛,毅然投奔于大师鲁本斯的门下,成为鲁本斯的得力助手和高足。这时,他的才能被完全发掘和激发出来,一直为鲁本斯工作到21岁,得到大师的高度赞赏。同年,他应英国查理一世的邀请远赴伦敦,回国途中转赴意大利,遨游在意大利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殿堂,他醉心于威尼斯画派的色彩和佛罗伦萨画派的造型,尤其是提香的艺术,使他终生受益。他27岁时回到故乡安特卫普,六年的游学已使凡·代克成长为与老师鲁本斯比肩的大画家,形成了鲜明而又独立的艺术风格。

33岁时,凡·代克受聘为英王查理一世的首席宫廷画家,为上流社会所礼遇,这是他第二次赴伦敦,并在那里终其一生。凡·代克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肖像画,早期有明显的16世纪尼德兰绘画的民族气派,风格朴素端方。在意大利游学时逐步形成了个人面貌,威尼斯画派的华丽无疑给了他很大影响。早年在鲁本斯的门下也受教甚多,多方面的影响毫无悬念地使他成为了一名典型的巴洛克肖像画家。他的画不像鲁本斯那样张扬和奔放,他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在个性,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显得比较柔和、内敛和沉静,有一种华丽而不失典雅的气质。对人物眼睛的刻画非常考验画家的技术和体验客观对象的深度,而凡·代克尤擅描绘对象的表情,对人物眉眼的描绘更是精到传神。同时,人物的身姿和手势、服饰的优雅或者粗俗也往往能传达出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身份,对这些看似比较次要的内容凡·代克在画面中都会予以精心而巧妙的安排,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富有灵魂的人物。

(3)作品分析

《查理一世像》(图11-12)画于1638年,现藏卢浮宫博物馆。这是一幅小品式的作品,描绘了君主行猎休息的情境,并按国王的要求画成身着猎装在郊外的形象。画中的查理一世已然没有了一国之君的威严气派,当然来自血统的天然尊贵还是无可置疑地赋予了他淡定而优雅的气质。他态度端然,半侧着身子,手叉腰间,衣饰华丽考究,扭头面对观者,一副温柔亲和的模样。

图11-12安东尼·凡·代克《查理一世像》

在这幅“帝王行猎图”中,画家没有做过多的修饰,而是真实地描绘了查理一世即时的面貌与精神状态。画面构图平朴,比较生活化,亦无巴洛克的动感与**,但画面轻快自由的气氛、华丽鲜亮的色彩以及快速松动的用笔无疑具有深入骨髓的巴洛克气质。国王的背后还描绘了两个侍从:其中一人只看到侧脸,神情麻木;另一人正在整理缰绳。主仆三人虽是在行猎图中,却并不风尘仆仆,显得闲适自得。作为肖像画,国王的形象非常突出,面貌神情如真,仿佛能看到查理一世犹疑与琢磨不定的内心。人物的衣饰质感也很强,金黄的上衣有绸缎的反光,与红色的靴裤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画面的一角树叶葳蕤,天空绚丽的云彩仿佛为其镀上了一层金色,整个画面沐浴在温暖而柔和的夕照之下,正切合了人物的内心,有些散淡和慵懒。无疑,给帝王画肖像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情,所以凡·代克肯定经过了苦心经营,但画面气质却是淡定而从容的,显示了画家举重若轻的艺术天才。

四、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作品

1。《圣母玛利亚升天》

(1)作者介绍

米开朗琪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1571-1610)出生在意大利北部伦巴底省的卡拉瓦乔村,因此人们称他卡拉瓦乔。父亲是庄园主家里的管事,早年去世。所以,卡拉瓦乔不仅来自于社会的最底层,而且从小饱尝生活的苦难。他11岁时移居米兰,师从于自称提香弟子的西蒙·佩特扎洛,他是当地样式主义的代表画家。

17岁时,卡拉瓦乔来到一心向往的艺术圣殿——罗马,他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不得不进贵族府第当仆役,后来进入样式主义画家阿尔彼诺工作室。在阿尔彼诺画的大型壁画中那些造型逼真的写实主义静物,有可能就出自卡拉瓦乔之手。他画的静物,如生活般朴素,具有自然主义极为强烈的质感。他凭着个人的天赋作画,对样式主义的矫揉造作不以为然,他只相信自己的直觉和眼睛,满怀虔诚地描绘着所见的一切。

卡拉瓦乔生活贫困,终身与劳动者为伴。他性格暴戾,孤傲狂放,这种个性很难让他拥有安稳平静的生活,甚至在一次争斗中因为误杀了对手而被迫离开罗马到那不勒斯过着流浪的生活。他每到一地,常因斗殴而受到法庭审判,坐牢、逃跑、作画,这使他永远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正因为如此,他对底层劳苦大众的形象更为熟悉,理解更加深刻,为他革新传统艺术,创造新的艺术形象,使普通平凡的劳动者走进神圣的艺术殿堂提供了难得的生活基础。卡拉瓦乔不仅给巴洛克艺术以极大启发,同时也是近代写实主义艺术的伟大先驱。1610年6月18日,年仅39岁的天才画家染上了致命的寒热病,在极度的困窘中永远告别了人世。

(2)作品分析

《圣母玛利亚升天》(图11-13)描绘了圣母玛利亚升天的情境,这在宗教艺术中是个无比神圣的题材,而卡拉瓦乔无视斯卡拉教堂的定件旨意,好像描绘自己邻居家里发生的悲惨事件,完全没有神圣的氛围,他执拗地按照自己对圣经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学原则创作了升天的圣母。

图11-13卡拉瓦乔《圣母玛利亚升天》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么一个场面:在一个破烂逼仄的土屋里,躺着一位面容憔悴已经死去的普通农妇,她头发蓬乱,赤着一双脚,躺在一个小木**。圣母的躯体有一半还伸在床外吊挂着,逼真地再现了一个意大利贫困家庭的悲剧。前景那位垂首哭泣的少女像失去母亲般伤心,她是圣徒抹大拉。使徒们也是衣衫褴褛,满脸麻木的苦相,好像被生活的重压摧垮了灵魂,他们被描绘成从各方赶来奔丧的亲朋友邻,一个个掩面落泪,悲痛不已。画家毫无顾忌地将普通劳苦平民请进了神圣的艺术天地,并充满感情地刻画着他们。在这幅画中毫无神圣的宗教气息,它朴素得就像生活本身,画面上唯一显得华丽的帷幕,听说还是按定件人的恳求画上去的。难怪教会和贵族骂他是“粗野的自然人”。

据说定件人拒绝接受这件作品,理由是没有把圣母的崇高、光荣和伟大描绘出来;学院派也指责他画得过于粗俗,但倔强自尊的卡拉瓦乔绝不妥协,依然故我地描绘着他所认定的宗教世界。

在这幅作品中,卡拉瓦乔并没有很明显地运用他典型的暗绘风格,即在画面中用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光来突出主体画面。整幅画面光线比较柔和,死去的圣母被安排在画面的中央,处于画面中最亮的部位。远景是下垂的红色帷幕,如果说画面中还有一些高贵和隆重感,那也就是来自于帷幕。圣母苍白的脸和手与红色的衣服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照,她的脸庞显示出经过了痛苦的煎熬,没有安详的感觉。哀悼的圣徒也不似心怀虔敬,只有悲伤和被生活摧垮的麻木。

卡拉瓦乔的艺术创造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而是对当时现实批判思潮的反映。布鲁诺曾说过:宗教根本不能算作真理,一切都应该去大胆怀疑和探索。卡拉瓦乔的画就是大胆怀疑和批判当时宗教社会的形象反映。他对宗教的理解来自于现实生活,即便在西方人眼中无比高贵与典雅的圣母也并不是万能的化身,他以草根精神描绘那些神圣的宗教事件,具有强烈的生活感与平民气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