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第1页)
第二节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
一、新石器时代青海大通县舞蹈彩陶盆
1。时代背景
青海大通县舞蹈彩陶盆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彩陶文化也叫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6000多年。出土的器物中包括玉器、骨器、石器和陶器,尤以彩陶最为突出,因此,仰韶文化一般也被称为彩陶文化。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5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甘肃以及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延续发展了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器型丰富,图案绚丽,富于变化。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其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2。作品介绍
1973年,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座马家窑类型墓葬中发掘出一个舞蹈彩陶盆,它为我们展示了大约5000年前舞蹈艺术的直观形象。舞蹈纹彩陶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泥质红陶,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陶盆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收束,小平底。口沿和外壁上部采用了一些简单的线条装饰,作为主要装饰的舞蹈纹画在内壁上部。陶盆的内壁上绘四圈平行带纹,平行带纹至口沿间,舞蹈纹共分三组,每组均有5人。人物头上有辫状饰物,下身有尾饰,手拉着手,踏歌而舞,舞蹈者的形象以单色平涂的手法绘成,造型极其简练明快。人物头饰与尾饰分别向左右方向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每组两边的舞蹈者外侧手臂均画上两根线条,似柳枝迎风飘动,抑或表示手臂快速摆动的样子。舞蹈图不仅巧妙地反映出原始人的舞乐活动,也是直接而完整地表现人物活动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图5-1)。
图5-1新石器时代青海大通县舞蹈彩陶盆
对于舞蹈的内容,现在有各种看法。一些人认为这是原始鸟兽舞,《尚书·益稷》中所谓“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中所谓“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可能就是指这类鸟兽舞。古人们跳这种模仿鸟兽的舞蹈,不仅是欢庆狩猎的胜利,同时也是在传授狩猎技能和知识,激发斗志和勇气。不少人认为这是原始图腾舞,舞蹈者的头饰和尾饰正是用来装扮成该氏族崇拜的某种动物。此外,还有人认为这是原始祭祀舞或生殖崇拜舞。其实,舞蹈纹最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真实生动地再现出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还在于它形象地传达出他们生机勃勃的活力。
3。作品分析
我国西部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历史悠久的彩陶为特征,从距今约8000年的最早彩陶的发现,彩陶经过了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漫长的文化岁月,延续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这件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马家窑类型。马家窑文化以精致的陶器和流畅的花纹著称,但出土这样形象地反映原始社会舞乐活动的文物,在我国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
画面中舞者动作协调,踏着音乐节拍,舞姿轻盈,神态生动,造型优美。这件陶器的纹饰是画师经过精心构思的,代表了在5000年前的黄河边就有了类似的精神活动。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马家窑文化是一支与仰韶文化关系相当密切并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文化。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制陶业相当发达,尤其是彩陶出土的数量之多和彩陶花纹之繁复,是其他新石器时代彩陶无法比拟的,在造型和彩绘上又有独特的地方色彩。今天所见的马家窑彩陶,都不是传世之品,都来源于墓葬,而且都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它是后代对去世的先辈的陪葬品,是虔诚之物、神秘之物、神圣之物。在绘制这些彩陶时,先民们必是怀着极其严肃、神圣和崇拜的心情。他们所画的每一笔线条都不是随意之作,而是寄托着他们的情思,表达着他们的理念。他们绘制的图案,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现实和基本思潮,并存在着某种传承关系。
二、商代司母戊方鼎
1。时代背景
在我国,考古学按生产工具的演进情况划分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正值石器时代与铁器时代之间,被称为“青铜时代”。
商朝是青铜时代中的第二个重要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总的来说,商朝是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设置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有奴隶殉葬,从商朝帝王显贵的陵墓中可以看到,殉葬的奴隶少则几十,多则上千。
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在黄河下游一带繁衍。商朝确立统治,就在亳(河南商丘)建都,后来在盘庚时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朝一直也称作殷商。商朝的势力范围也大大超过了夏朝,考古学家从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说明殷商时代文字已经得到充分而广泛的应用,发展也比较成熟。汉字的结构在甲骨文中已经基本形成。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使我们对商朝的了解更为详细可靠。商朝对于天文天象的记载、干支计时法的运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朝的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发展都比较快,尤其是手工业,青铜器的冶炼与制造都相当成熟,各种常用的器具和礼器、酒器都制作的十分精美。
2。作品介绍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图5-2)。
图5-2商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千克,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补上的),下有四根圆柱形足,四足中空,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虎口之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这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3。作品分析
此鼎器型庞大浑厚,腹部铸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模浇铸的。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司母戊鼎的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极具考古和历史文化价值。
三、商代四羊方尊
1。时代背景
青铜是指红铜与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而得名。青铜器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之后经历了长达16世纪的青铜时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青铜器发展到鼎盛,大型器物迭见,花纹繁缛精致,并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商代青铜器有很多腹中是素纹的,边沿是夔纹及草龙纹,或凸起来的人面纹,还有兽纹、角叶纹、蝉纹、枭纹等。商代青铜器花纹的另一特点是阴纹深而底平,花纹非常规矩有力。商代初期青铜器花纹粗糙而平纹多,多为薄胎铜器。中期模型铸造无缝,花纹非常细致,细回纹填空,有的细如鬃毛。而且商代青铜器的方圆、卣、簋、壶等,足内多是平底,有凸形网纹,网纹为菱形组合。铜器上多有铜钉,这是器物铸造后,用铜水补孔形成的。商代铜器也有用分铸法的,但较少。如器物上的耳、兽头,可先分别铸好,再放在铸器模上,在浇铸器体时铜水便会将其与器体连接成一个整体。商代青铜器中的酒器尤为发达,四羊方尊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件。
2。作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