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第2页)
民间木版年画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地遍布南北各地区,著名的木版年画产地有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河北武强、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广东佛山、福建漳州等。
3。民间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
民间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大体相同,分为起稿、刻版、印刷、套色、手绘加工等程序。先由画师起稿、定稿后,用白描的画法在毛边纸或者宣纸上勾线;刻工将画师定稿的反面贴于梨木或杜木板上,将墨线刻出,保证线版与画师所绘一致,接下来将线版印出几幅画样;在画样上点出颜色,刻工再按照不同颜色制作套印彩色的刻版(一般不超过五块);刷工把每幅年画的墨线和套色版准备齐全后,开始将数百张纸压在刷印画案的固定位置上,开始印刷。通常先印墨线,接下来是黄色、蓝色、紫色、橙色,最后是红色。还有些年画属于半印半绘,将主体部分印完之后,请画师加工头部和手部,有些技艺精湛的老艺人将画面上的人物刻画得十分生动,堪比宋代风俗画。
4。民间木版年画——门神
年俗的固定始于秦汉时期,那时候,生产秩序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相对繁荣,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喜庆丰收,还将祭祀祖先、驱妖降魔等列入民俗活动。年画艺术相应产生。贴年画,主要指的就是贴门神,民间木版年画,最早是以门神形式出现的,门神的发展规律从对动物的崇拜到对神的崇拜再转到对神化的人的崇拜,他们是镇宅驱邪、保家护院、造福一方的保护神。
远古时期已经有了“画鸡于户,画虎于门”的民俗。鸡属阳性,鸡为“大吉”,原始时期人们认为“鸡”具有神力,每当公鸡打鸣,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就要来临,阳光普照大地,温暖着自己的家园,“安全感”油然而生。每逢节日,尤其是春节和端午节,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鸡和虎的形象仍然是民众乐于表现的形象。其中有神虎镇宅、鸡镇五毒、虎镇五毒的题材频繁出现。
在这之后出现了神荼、郁垒的门神形象。据《山海经》记载,在苍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上有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黄帝对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汉代文献中已经有了门神的记载。东汉时蔡邕《独断》卷上:“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明确把神荼、郁垒作为门神的记载是《岁时广记》卷五《绘门神》:“《荆楚岁时记》:岁旦,绘披甲持钺二神贴户之左右。谓之门神。”又据宝颜堂秘籍本《荆楚岁时记》:绘二神贴户之左右。左神荼、右郁垒。
唐代以后,钟馗作为门神的年画一度流行。《东京梦华录》载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以备除夜之用”。《梦粱录》说除夜家家“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万历《贵州通志》载:“门挂钟馗以压邪魅”,弘治福建《将乐县志》记载:“挂钟馗于堂屋。”其形象是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戴乌纱帽,脚着黑朝鞋,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一副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模样。据说他捉鬼的本领及威望要比神荼、郁垒高得多。钟馗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鬼。
另外,神荼与郁垒作为门神在唐以后也由秦叔宝、尉迟恭二位唐代将军取代,俗称武门神。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寝宫门外有恶鬼号叫,六院三宫,夜无宁日。于是太宗将情况告诉众大臣,秦叔宝上奏说:“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如聚蚁,何惧小鬼乎!愿同敬德戎装以伺。”太宗准奏,夜晚让二人立于宫门两侧,一夜果然平安无事。太宗嘉奖二人后,觉得整夜让二人守于宫门,实在辛苦,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戎装怒发,手执玉斧,一如平时,悬挂在两扇宫门上,从此鬼祟得以平息。直到元代人们还在沿袭这种做法,奉二人为门神(图6-4)。
图6-4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镇宅武门神》[4]
至此,门神的形象设定已经由神话中的神荼、郁垒、钟馗等形象转入百姓中神化的人的形象。
宋代除有武门神外,还出现了头戴乌纱、身穿官服、手捧牙笏的文门神形象。
明清两代为民间木版年画的发展期和繁荣期,门神的形象随之丰富起来,武门神在全国各地各有不同,如河南所供奉的门神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赵云和马超,河北供奉的门神是马超、马岱哥儿俩,冀西北则供奉唐朝时期的薛仁贵和盖苏。陕西供奉孙膑和庞涓,黄三太和杨香武。在我国武门神中女将像并不多见,只有重庆供奉宋代女英雄穆桂英或明朝末期“白杆军”著名女帅秦良玉。无论是穆桂英还是秦良玉都颇受妇女们喜爱(图6-5)。同时还出现了仕女美人、吉祥童子、天仙状元、加官晋爵的文官形象,更加有趣的是苏州桃花坞出现了以“黄猫衔鼠、逼鼠蚕猫”为题材的门神,意为保护养蚕人家的蚕宝宝免受闲人、鼠害之侵扰(图6-6)。门神也逐渐变为“门画”,尺寸样式更趋于多样化。
图6-5四川夹江木版年画《穆桂英》[5]
图6-6清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黄猫衔鼠》[6]
民间木版年画之所以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发展,受到广大百姓的喜欢,是因为它表现的题材是广大群众能够接受并且喜欢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理想家园,人们的美好意愿能够在木版年画中得以表达,能够使人用心去体验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它是一种向往。这种向往也体现在它的造型外观上,它并不是客观描摹事物本身,而是通过民间艺人对自身或百姓的审美需求而创作出一种在原始思维影响下的“无法”中的“有法”。旧时民间木版年画的创作遵循着三诀:“一、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二、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三、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这三句话无疑道出了民间木版年画的创作精髓,也充分道出了民间美术创作的精髓,体现了民间美术对于“完美”的追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现代文明的脚步。全球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耕文明向工业现代化的转变无疑使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受到了严重冲击。当我们在欣赏一幅精美的剪纸,为精湛的剪纸技艺所感慨的时候,也许剪花娘子已经放下剪刀来到城市加入打工一族。当孩子们崇拜英雄“奥特曼”而不知“门神”是谁的时候,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不必叹息。试想,当我们受益于现代文明带给我们便捷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有什么权利以一个拥有主流文化话语权发言人的姿态要求民间美术的创造者仍然生活在闭塞的边远地区,忍受着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呢?我们更没有理由去要求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们在离开民俗土壤的基础上去深层次地理解中国古代英雄人神合体的观念。当尘埃落定,历史会为民间美术的诸多形式找到自己的归宿,这个归宿也许是继续以一种崭新的形式活在民间,也许是走进博物馆成为民俗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文化史料。民间美术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带着稚拙的、犹如山花般的芳香从远古时代走来,承载着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精神特质,我们无需担忧她未来的形式,她已经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融入中国儿女的血液当中。
课后思考题:
1。什么叫门神?你家乡的门神有哪几种?
2。如何传承民间传统文化?
3。民间美术对现代生活有什么作用?
4。你喜欢民间美术吗?说说你的小收藏。
[1]剪桐封弟:年幼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时顺手从地上拾起一片桐叶,三下两下就剪成一个玉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分封礼仪时所用器)的形状,然后递给弟弟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诸侯吧。”叔虞接过桐叶,很高兴地玩了起来。代理朝政的周公是成王的叔叔,见此情景,连忙上前对成王说:“请天子选择吉日立叔虞为唐国诸侯!”周成王正颜道:“我是和弟弟开玩笑呢!”周公也非常严肃地说:“不然!你现在是一国之君,说话就是金口玉言,既然说了就应该照着去做!”周成王随即挑选了黄道吉日,把弟弟叔虞送到唐国去当诸侯。
[2]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韩慧荣摄于2003年10月。
[4]薄松年:《中国门神画》,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8。
[5]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6]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