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秦汉时期,传统的青铜工艺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辉,在手工艺中不再占有重要地位,转而向轻便、精巧和实用的生活用品和观赏艺术品方向发展。灯具是古代匠师们经常进行创作的用具之一,其装饰性雕刻最早出现于商朝。汉朝的工匠们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并加以创新,制作出很多传世精品,长信宫灯就是这一期间的著名作品。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它设计精巧,结构合理,新颖别致,是一件实用和美观高度统一的工艺品。它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图5-5)。

图5-5西汉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造型优美,构造精巧,为汉代灯具中的杰作,体现了古代匠师的创造才能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从环保角度来分析,青铜灯具中绝大多数是燃油灯,当时的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而且油脂和灯芯同在一个灯盘里面。虽然点灯时灯盘里面的油脂沿着灯芯慢慢上升到火焰里,但是仍然会有一些没完全燃烧的炭粒和燃烧后留下来的灰烬,随着油面的上升和热气挥发,造成室内烟雾到处弥漫,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汉代的青铜灯具中,有一些在设计上就解决了如何消烟除尘,防止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一类灯具,称之为“灯”。灯的定名,是因为灯上装的弯性中空导烟管,带烟管的灯统称灯,灯又可简称为。灯上除了装有导烟管,灯的体腔都是中空,用以贮清水。长信宫灯就属于灯。

从器型结构来看,长信宫灯的结构非常科学,尺度适宜。汉代的灯具,有动物形和人物形,高度一般在20~50厘米。两汉的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贵族府邸,由于追求宏伟的气魄,外形庞大,室内空间就显得十分空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个时期的人还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俗。所谓坐,实如今日之跪,曲其足向后,以膝抵地、抵席,臀部依托在脚后跟上。体位下降了,所以一些常用的器物,如几、案、床、榻、灯具等都比较低矮。

据史料记载,汉魏的独坐式小榻高度一般只有12~18厘米,为了充分发挥灯具的照明功能,青铜灯具的尺度一般都偏小而适宜人的视觉空间。高度为48厘米的长信宫灯,在精致的灯座上面置有灯罩,灯光从一侧照出,与人们跪坐时眼睛的视线基本适宜。而现代立灯的高度,一般为146~180厘米,这是由现代人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此灯造型生动,在处理人与灯的关系时,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

长信宫灯造型为宫女跪坐,右臂自然举起,左臂伸向右方,手持灯盘;人体形态生动,神态端庄安详,衣纹疏密有致,简洁流畅。右臂下的灯盘点燃时,燃烧时产生的烟通过右臂被吸入中空的人体内,丝毫不影响人们对灯具的观赏,反而由于灯火的映照,增添了宫女形象的美丽,达到了使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

从光学方面来分析,一是已有反射和聚光的装置——灯罩,特别是由灯罩的开合来调节灯光的亮度与照射角度,可见当时人们已注意到控制亮度的问题;二是设有烟道,这起着加强空气对流,使燃烧充分,增高温度,增大发光强度的作用。

汉代青铜灯具的装饰纹样多样化。灯具的装饰纹样主要有弦纹、瓦纹、连弧纹、三角纹、卷云纹、鳞纹、缠枝纹、卷草纹、兽面纹、龙纹、云兽纹、驾凤纹、鸟纹、鹿纹、蝉纹、猴纹、虎纹、兔纹、蛙纹、羚羊纹、羽人纹等。装饰手法则采用了当时铜器上比较普遍运用的漆彩绘、鎏金、透雕等。而长信宫灯运用以上纹式却并不多,线条极其简单,朴素典雅的宫女形象,通过通体鎏金的青铜灯体表现出来,神态悠然,朴实无华。

从宫灯的构造可以明显看出,早在汉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就已经意识到了环保问题,这比西方早几千年。从光学角度来看,汉代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调节光线明暗的简要方法,又把审美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和谐地统一起来。

长信宫灯既可作为实用的照明工具,又可作为精美的室内陈设,是汉代青铜灯具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灯具制造的巨大成就。

六、明《官帽椅》《明式黄花梨条桌》《明式小座屏风》

1。时代背景

明代家具工艺,是明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以前,高型家具已经逐渐普及,“小木作”的工艺水平也有所提高,中国古代家具的民族样式已大体形成。这些都为明式家具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和工艺基础。进入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生产的较大发展,商业发达,市场繁荣,对外贸易活跃,手工业的生产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历经200多年发展的明式家具,三个条件对其有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是良好的物质条件。优质的木材是木制家具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明初,郑和七下西洋,从盛产高级木材的南洋诸国运回大量的花梨、紫檀等家具材料,打开了从这些国家进口高级木材的通道。这为明式家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明式家具的精品,大多是当时从南洋进口的花梨木、紫檀木、红木、铁力木等。其次,园林建筑的发展是明式家具发展的又一重要条件。明代,贵族、富豪修建园林成为一种时尚。私家园林的修建在苏州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些私家园林以建筑为主体,是住宅的一部分,也可以被看做住宅的延伸和扩大。大量的园林建筑需要大批的家具,可以说,明式家具是在明代至清代初期苏州园林建筑家具式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后,文人参与家具设计、木匠技艺精湛和木工工具的提高,也是明式家具发展的重要条件。明代许多私家园林的主人是能书善画的文人墨客,他们对家具有着高雅的见地和独特的审美标准,往往亲自参与园林内家具的设计,这对明式家具的发展及风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明代和清初的文人文震亨、高濂、李渔等都对当时的园林和园林家具做过系统的研究,并亲自参与家具设计。苏州是明式家具的主要产地,苏州木匠的精湛工艺被誉为“苏做”。

2。作品介绍

明式家具有着十分实用的功能和科学的造型尺度。根据实用功能,明式家具可以分为六大类:坐具类,有杌、交杌、长方凳、条凳、梅花凳、官帽椅、灯挂椅、交椅、圈椅、禅椅、瓜墩、鼓墩等;几案类,有琴几、条几、炕几、方几、香几、茶几、书案、条案、平头案、翘头案、架几案、棋桌、八仙桌、月牙桌、三屉桌等;橱柜类,有闷户橱、连二橱、连三橱、书橱、竖柜、四件柜、六件柜、衣箱、药箱、百宝箱等;床榻类,有木榻、竹榻、凉床、暖床、架子床、拔步床等;台架类,有烛台、花台、衣架、镜架、面架、承足(脚踏)等;屏座类,有镜屏、插屏、围屏、座屏、炉座、瓶座等。

3。作品分析

官帽椅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而得名。官帽椅分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两种。所谓四出头,实质就是靠背椅子的搭脑两端、左右扶手的前端出头,背板多为“S”型,而且多用一块整板制成。南官帽椅的特点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脑相接处作出软圆角,由立柱作榫头,横梁作榫窝的烟袋锅式做法。椅背有使用一整板做成“S”形,也有采用边框镶板做法,雕有图案,美观大方。明式黄花梨官帽椅,无论是搭脑、扶手、柱腿等的线形,都非常简洁、流畅、挺劲,优美而富有弹性和韵味(图5-6)。

图5-6明式黄花梨官帽椅

条桌是明代最常见的家具。明式黄花梨条桌造型简洁,线条流畅,桌腿采用“内翻马蹄式”(图5-7)。在明式家具的腿脚线形中,“内翻马蹄式”非常有代表性。这条从腿部延伸到脚足的变化微妙的线形,曲而不软,弹性十足,流畅而不失挺劲,柔婉而不失雄健,显示出家具线形独特的艺术魅力。明式家具全为榫卯结构,桌面与腿部的弧形连接,不仅丰富了线条的变化,也增强了桌子的牢固性。

图5-7明式黄花梨条桌

座屏是带有底座而不能折叠的屏风。古时人们常用它作为主要座位后的屏障,借以显示高贵和尊严。后来人座屏多被放在室内的入口处,尤其是室内空间较大的建筑物内,进门常用大型的座屏作陈设,起遮掩视线的作用。座屏屏扇有三扇式、五扇式,也有独扇屏与底座可装可卸的。明式家具吸收了我国传统的雕镂和镶嵌装饰手法,这些适度的雕镂和镶嵌,疏密有致,简繁相宜,恰到好处。明式小座屏风的三个边部,采用了雕镂设计,显得轻灵精致,下边缘没有雕镂,则是为了加强底座的平稳性,底座横梁与边缘之间的花形空隙,既不破坏底座的敦厚与结实,又不让底座显得沉闷,选材与做工也极为精良(图5-8)。

图5-8明式小座屏风

课后思考题:

1。何谓彩陶文化?

2。青铜器有哪些主要类型?

3。从环保功能的角度分析长信宫灯的特色。

4。明式家具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