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夜巡》

(1)时代背景

1609年的尼德兰革命,最终以荷兰独立,建立起荷兰共和国而结束,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欧洲最富强、最先进的国家。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较封建专制社会拥有更多的民主和自由,画家们在人格上也进一步独立。过去大多依附于贵族和宗教订件,而这时面对的是广大的市民阶层,这使美术摆脱了宫廷和社会的束缚,更加广泛地面向世俗生活。资产者和市民阶层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装堂饰壁和附庸风雅,大量订购油画,荷兰绘画得到空前繁荣,著名的“荷兰小画派”应运而生。

为了迎合社会的多元审美需要,艺术的题材扩大了,表现形式更加多样。独立的风景画、静物画和动物画、个体和群体的肖像画、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风俗画,都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因此出现了专事某一题材的画家,诸如肖像画家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维米尔,风景画家霍贝玛等。为了争取更多的订件和利益,画家有的时候必须向自己的客户妥协,迎合买画人的品位,这就决定了荷兰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在他们的笔下常常出现的是端庄高贵、养尊处优的贵妇人、美丽善感的少女、奔放不羁的青年和勤劳质朴的仆人甚至流浪汉和醉鬼等,从宗教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荷兰小画派以质朴而浓郁的世俗情味深入人心,受到了荷兰市民阶层的热烈欢迎。

(2)作者介绍

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具有世界意义的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肖像画、历史画、风俗画、风景画大师。他1606年出生于荷兰莱顿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4岁考上莱顿大学,因痴迷绘画而中断学业,15岁时师从当地画家雅各布。三年后,他来到阿姆斯特丹,在那里成了历史画家拉斯特曼的门生。

20岁的伦勃朗回到莱顿,成立画室教授学生,这个时期他主要从事教学和版画、素描习作,描绘自己和家人形象,探索不同光线和人物的情绪关系。

伦勃朗在26岁时再次来到阿姆斯特丹,在那里创作了群体肖像《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28岁的伦勃朗娶了富家女子萨斯基亚为妻,开始了他十年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经济宽松的伦勃朗同时爱上了艺术收藏,并且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和充满人文主义的宗教神话题材作品,画中可见巴洛克风格的影响。1632-1642年这十年是伦勃朗人生与创作最黄金的十年。1642年,他的妻子萨斯基亚去世,伦勃朗从此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他为妻子的离世而哀伤,也断绝了与贵族的关系。祸不单行,这一年他创作的《夜巡》因构图的需要,画中人物有前后主次之分,而遭到订画者的拒绝和社会舆论的诽谤,但伦勃朗没有向不幸屈服,他的艺术创作并没有因这双重打击而中断,相继又创作了《圣家族》等许多名作。尽管如此,他的作品完全得不到优厚的报酬,主要是他那倔强的性格所致,他绝不向订画人的低俗趣味让步,执意按照自己的审美与创作观念来画,这使他的经济来源日益减少,1656年夏天宣布破产,从此陷入了穷困潦倒的境地。

伦勃朗的一生画了多幅自画像。不同时期的自画像,真切地向我们展示了他悲苦而又充满抗争的人生历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画家坎坷多劫的人生轨迹与苦难忧患的心灵状态。在他最后的自画像中,饱经沧桑的脸沟壑纵横,似乎觉察了一切世态炎凉的眼睛是那么无望和孤独、智慧而倔强(图11-14)。

图11-14伦勃朗《自画像》

(3)作品分析

《夜巡》(图11-15)是一幅举世闻名的作品,也是伦勃朗关于历史题材方面的代表作。这幅画原来描绘的是白天的情景,因年久而呈现深棕色调,被后人误认为是夜晚,将错就错故名《夜巡》。

图11-15伦勃朗《夜巡》

1642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工会请伦勃朗为他们团体绘制一幅群像,挂在自己的总部。画家由射击手行会联想到荷兰独立战争时期的英勇战士们的战斗生活,于是按照自己对战争与英雄的理解和美学原则,精心构思创作了一幅民族独立战争的历史画,将订画者们安排在一个有紧张战斗情节的空间里。原画名为《班宁柯克大尉率领自己的长枪队紧急集合》,画中除了班宁柯克大尉和几位助手被画在中间左右体面的位置外,其余的人都被安置在后面不同层次的位置上。由于空间透视、人物大小和主次不平等,尤其是后面的人物几乎面容难辨而引起了一场诉讼,因为伦勃朗忽视了订画人都交纳了相同的酬金,都想在画中拥有一个平等体面的地位。站在订画者的角度来说,要求画家平等地表现形象是无可厚非的,但另一方面作为历史画这样安排人物也是合乎艺术原则的。可惜,法律只能按照商业原则维护订画者的利益,而非艺术裁判,伦勃朗败诉了,从此失掉了资产者们的信任,不仅赔偿损失,而且名誉扫地,与上流社会失去联系。

画家采用情节性历史画构思构图,将人物活动置于一个真实的战争环境中,每个战士都在为出战做准备:有的击鼓传令,有的装火药,有的在擦拭枪支,班宁柯克大尉则与助手在紧张商议,画面形象生动。伦勃朗采用卡拉瓦乔式的聚光法使人物处在不同的明暗层次中,人物众多的画面并不拥塞,体现了他高超的构图能力,看起来忙碌纷扰的画面主次有别,不同层次的人物组合生机勃勃,强烈的光影对比营造了富有**与运动感的画面。伦勃朗深谙卡拉瓦乔式的用光美学,常使用较暗的棕色调与局部的明亮色彩作对比。在这幅画中,背景是棕黑色调,前景的主体人物处于强烈的光照之下,而相对次之的人物组合则被分别安排在不同层次的光线之中,从而使主体形象更加突出,加强了情节性的戏剧效果。

无疑,这是一幅非常深刻而又充满了巴洛克式**的历史画,作为肖像画的订件要求的确不怎么受人欢迎,但伦勃朗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艺术良知与真性情的人,正如贡布里希所言:“跟卡拉瓦乔一样,他珍重真实与诚挚胜过珍重和谐与美。”[1]

3。《教皇英诺森西奥十世》

(1)时代背景

由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查理五世做过罗马帝国的皇帝,西班牙一度成为欧洲最强大的殖民帝国,不仅掠夺了外民族的物质财富,也从文明世界带来了先进的文化艺术。17世纪的欧洲已经进入了工商业大发展时代,可老成持重的西班牙仍处在极其落后的君主专制时代。不过,在这样一个多事之秋,西班牙的文学艺术却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文学领域出现了《堂吉诃德》的塞万提斯,而在绘画上则出现了格列柯、里贝拉和委拉斯贵支。

17世纪西班牙的文学与绘画发展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学直接鲜明地反映了社会进步阶级的观点并描写现实生活;而绘画还受到教会和宫廷的控制,统治者对于绘画的要求是为他们宣扬宗教思想和享乐主义。进步文学思潮启发画家面向生活,而教会和贵族也喜欢带有世俗化和时代性倾向的作品,所以17世纪西班牙的绘画,既有为教廷、王室服务的巴洛克艺术,也有描绘普通平民生活和形象的卡拉瓦乔现实主义。虽然欧洲这个时期流行巴洛克风格,但西班牙的绘画仍然是以现实主义绘画为主流。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末,被称为西班牙绘画史上的“黄金时代”。人们习惯于把16世纪下半叶的绘画称为“格列柯时代”,这位神秘的西班牙人被誉为西班牙绘画的灵魂,而把17世纪的绘画称为“委拉斯贵支时代”。

(2)作者介绍

迭戈·德·席尔瓦·委拉斯贵支1599年出生于西班牙商业艺术中心塞维利亚。委拉斯贵支在少年时就表现出对艺术超乎寻常的热爱,12岁的委拉斯贵支进了当时享有盛名的埃雷拉的画室。埃雷拉脾气急躁、画风粗犷,委拉斯贵支在他手下学会了使用长毛画笔,可以在画面上营造一种轻快柔和的色彩效果。著名美术教育家帕切柯是委拉斯贵支的第二位老师,帕切科引领他认识了赛维利亚的诗人、作家、哲学家、画家等社会名流,对委拉斯贵支的创造性探索予以极大支持和鼓励,并在委拉斯贵支19岁那年,把美丽的女儿嫁给了他。

委拉斯贵支是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不动声色地描绘着平凡的现实生活,不带任何评价。据说他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我宁愿在描绘平常事物的画家中当第一,也不愿在阳春白雪的艺术中当第二。”[2]这是他终生信奉的艺术信条。他特别注意观察周边人物的性格,是人们公认的西班牙最伟大的肖像画大师。他曾经雇用过一个农家子弟作模特,一有时间便坐下来研究他的表情,他总是沉迷于那些具体而动人的细节,力求精准而单纯地塑造笔下的人物,《教皇英诺森西奥十世》无疑就是这样优秀的作品。当然,委拉斯贵支的绘画成就并不只限于肖像画,他曾相继画过许多风俗画和历史画,《十字架上的基督》、《火神的锻炼场》都是一流的杰作。他的画重视色彩的表现,这与他出访意大利受威尼斯画派大师的影响有关。他特别注重用光,并发现了一种新的透视法——光线透视法,物体离人眼越近,光就越亮,这种奇妙的用光法赋予了委拉斯贵支的画面以开阔的纵深感和动人的生动感。

委拉斯贵支出身平凡,终生享有优裕的生活。不仅如此,1828年,大卫·威尔基爵士在面对委拉斯贵支的作品时,曾不无激动地说:他发现自己正面对艺术上的一位新泰斗。[3]

(3)作品分析

《教皇英诺森西奥十世》(图11-16)是委拉斯贵支在第二次赴罗马期间,受到教皇英诺森西奥十世的热烈欢迎,画家为教皇画了肖像以示感激之情。

图11-16委拉斯贵支《教皇英诺森西奥十世》

76岁的教皇英诺森西奥十世身着华服,端坐在嵌着珠宝的椅子上。也许,他想显得仁慈一点,可是委拉斯贵支以自己入木三分的锐利目光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彻底瓦解了教皇的希望,泄露了他真实的内心,那双鹰隼一样的眼睛是如此贪婪、凶狠而冷酷。

委拉斯贵支是一个善于捕捉细节和刻画内心的人,教皇的真实性格在他的笔下显露无遗。画面单纯,剔除了任何环境的铺陈,教皇正襟危坐在宝座上,身子微向左侧,凛然地注视着这个世界。他似乎洞察一切的目光凶狠而奸诈,令人望而生畏。肥厚的鼻子泄露了他的贪婪,薄而衰弱的嘴唇虽然老态毕现,坚毅却不怒而威。他的双手架在椅子把手上,散漫而随意的架势充满自信,虽然瘦削苍老却手握权柄。

关于这幅伟大的作品还有这样的一些逸闻:这幅肖像被安放在大厅中央,当时一位主教经过大厅时,偶然从垂帘缝里看到这幅画,急忙转首对同行的人说:“讲话轻点,教皇就坐在里面”。作品问世后一位女子教训哭闹的孩子说:“别哭,教皇坐在那里。”孩子一看竟然不敢再哭了。这则趣闻使委拉斯贵支的名声很快传遍罗马、意大利以致整个欧洲。有西方评论家曾评论这幅肖像:在欧洲,所有大师的肖像画都是出色的画,唯独委拉斯贵支的这幅不是肖像画,而是教皇本人。

课后思考题

1。简述卡拉瓦乔与现实主义?

2。论述巴洛克兴起的历史背景与主要风格特征。

3。阐释意大利在17世纪欧洲美术发展史上的中心地位。

[1][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238页,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英]罗丁等:《画家与雕塑家》,柯平选译,143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英]罗丁等:《画家与雕塑家》,柯平选译,167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