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第1页)
第二节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
一、秦始皇陵兵马俑
1。时代背景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大的文字改革,这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推进作用。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尺(合今230厘米)为一步,240步为一亩,这一亩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变。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在端正风俗、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方面,秦王朝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秦代仍是依法治国。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1700年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领先于西方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
兵马俑即创作于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据《史记》载:秦始皇13岁即位时就沿骊山营建陵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驱使全国各地70万人修筑他的陵墓,历时长达36年。墓内穷奢极侈,“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2。作品介绍
秦始皇兵马俑为秦始皇陵的陪葬俑坑,再现了秦始皇时期军队的强大阵容。在陕西秦始皇陵东侧5千米处,有世界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它是在秦兵马俑一号坑原址上修建而成的。这些兵马俑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形象地重现了秦始皇威震天下、统一六国的雄伟军容。一号坑的兵马俑,排列有序,共同形成一个面向东方的长方形军阵。东端为三横列面朝东的武士俑,每列70个,似为军阵前锋。随后是步兵与战车相间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主体其他三侧各有一列面向南、北、西的武士,似是侧翼卫队。他们组织严密,队伍整肃,给人以一种森严壁垒的威势。二号坑是一支完整的攻击型精锐兵团,其排列是古人兵法上的“阵”,它的作用是冲击、包抄和追杀。其军阵左前方是一支弩兵,呈“回”字形排列,立射俑环绕其外,跪射俑居中。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真刀真枪一点都没有锈,而且还闪闪发亮。经测定,它由铜、铅、锡三种金属构成,并含有十几种稀有元素,其剑坚硬锋利,富有弹性,达到了削铁如泥、断石如粉的境地。剑的表面经过铬化处理,所以闪闪发亮,这种工艺直到1937年德国才发明,1950年美国才掌握。关于秦兵马俑的烧制工艺也令今人难以置信,高大的兵马俑重300千克至500千克,烧制温度在900摄氏度至1200摄氏度,烧成后比原件要收缩5%以上,但是这些陶俑、陶马却无一出现裂纹和变形。据说,如今的工艺师曾想复制一匹原大的陶马,却一直没有成功。
俑坑出土的铜车马的铸造艺术卓然超群,有的大型马车居然是一次浇铸而成的。马的颈饰焊接缝隙在24倍放大镜下才能看到。从出土文物的数量来看,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文物极为丰富多彩。据粗略统计,三个坑共出土陶俑7000余件、陶马4000余匹、战车100余乘、兵器数十万件,如此巨大的出土文物量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3。作品分析
秦始皇兵马俑的雕刻手法写实,注重细节刻画。秦俑是圆雕、浮雕、线雕的统一体,运用塑、堆、捏、贴、刻、画等民间常用的传统技法,成功地塑造出生动的勇士形象。他们有的虎目圆睁,有的凝目若思,有的英武剽悍,有的雄姿英发。指挥员的沉毅、冷峻,战士的威武、刚烈、纯朴、豪爽,每个细节都刻画得逼真入微。陶马更是细致至极,各个膘肥体壮,劲健有力,把优良马的特征和准备迎接战斗的姿态都表现得十分完美。
秦始皇陵兵马俑在整体的和谐统一中,蕴含着无穷的威力,流露出艺术设计者对秦王军威的仰慕和崇敬。作为雕塑个体形象的具体化,尤其是面部个性化的特点增加了军阵的勃勃生机。陶俑在制作上采用模制和手捏结合的方法。工匠们在捏塑过程中运用贴塑、刻、划等技法,根据长期对不同人物的观察尽情地发挥个人的想象。俑的脸型、神情多种多样:有的剽悍,有的清秀;有的憨厚朴实,有的精明干练。除少数立射俑、跪射俑和驭手外,大部分姿态都呈立势,右手握武器,左手下垂,身体多为模制(图4-1)。军阵这一主题要求武士姿态挺直,整齐划一的排列自然形成军阵整体肃穆的布局,显示了秦军千军万马横扫六国勇不可当的气势。艺术家在有限的自由创作中,塑造着一个个武士,倾心灌注了他们创作热情。在整体和个体统一变化的和谐中,艺术家完成了巨大的艺术构想,作品既体现了统治者所要的军威,又表现了普通人的活力。
图4-1秦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俑艺术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它是前代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深刻影响着后世雕塑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它将我国写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发扬光大,为后代的雕塑艺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其次,秦俑的洗练简洁为后世汉唐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造型艺术中重要的艺术特点。最后,绘塑结合的技法为中国古代雕塑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拓宽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道路。
秦俑艺术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典范,它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使其艺术传统源远流长。今天,来自全世界的人民怀着无比惊奇和称赞之情来观赏这一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二、汉代说书俑
1。时代背景
“汉承秦制”,秦以冥器随葬的习俗也得以承传。汉朝中央政府中的“少府”,专门设有制作和管理冥器的机构,除了这种中央和地方的官营作坊外,也有不少独自经营的工匠制作冥器,可见明器随葬之风颇为盛行。
“说书俑”,又称说唱俑,或侏儒俑。汉代由侏儒演“倡优戏”,故称侏儒俑,类似现代杂技中的小丑角色。古代习惯上把乐舞、杂耍、说唱表演称之为“百戏”。百戏的兴起,冲破了周礼所规定的所谓“礼乐”的束缚,抛弃了僵化的庙堂歌舞,代之以新鲜活泼的民间歌舞以及其他各项新的文艺形式,促进了各类艺术的发展。汉代正是百戏繁荣的时代,汉灭秦以后,经过“文景之治”,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人民生活安定,民间乐舞、杂技、说唱艺术也蓬勃兴起。汉统治者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管理、收集和整理这类民间艺术,以供他们享乐和作为国际交往的工具。
中国自秦汉以来,盛行厚葬。帝王贵族生前不惜花费巨资修建陵墓,不仅在地下修筑巨大的墓室,而且在墓前设置显示地位与权威的石柱、石人、石兽等雕刻群。他们死后,还于墓中放置大量的随葬品,其中就包括各种形式的陶俑。由于统治者掌握以至于垄断当时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物质材料,并派专人负责监制,所以包括陵墓地面雕刻和陵墓内的雕塑集中体现了当时雕塑的最高艺术水平,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品介绍
“说书俑”出土于四川东汉墓室中。四川的汉代墓葬很多,几乎各县都有,而以东汉居多,墓中往往都有陶俑随葬。陶俑的种类很多,说书俑是其中一类,它也显示了汉代民间艺术的繁荣。
说书的最早记载见于《墨子·耕柱篇》,“能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在周初已有瞽人向妇女说唱诗歌之例。这个说书俑是东汉时期(公元二世纪左右)的作品,当时正是志怪小说要大量出现的年代。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所说:“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从这位说唱人的表情来看,可以猜想或许他正在作志怪小说的说唱呢。
观赏过这件说书俑的人,无不被这绝妙的艺术表演深深吸引而发出赞叹。他头戴软帽,额有花饰。上身**,肌肉丰满,下身长裤浅裆,裤筒肥大,仅露脚趾。他耸肩缩头,两手微曲于腹前,左手托鼓,右手握棰作欲击状。身躯微微右扭,挺胸鼓腹,双腿下蹲屈膝,右脚前,左脚随后。面部表情尤其丰富。他头微左偏,眼睛一睁一眯,歪嘴吐舌,传神地表现出说唱中惊异的一瞬间。无疑,他正得意地说唱着一段有趣的故事,从脸上表情来看,故事正进入情节精彩的阶段。他右手握的鼓槌配合着说唱的节奏,正要下击,他双腿弯曲,双肩不断地耸动,以与脸部的表情相配合。其表演动作诙谐奔放,活泼欢快,充满**,其神色及手舞足蹈的动态已达到陶醉于角色的境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体塑造略有夸张,却无繁琐雕琢,重在传神,质朴自然,是汉代无名艺术家的杰作(图4-2)。
图4-2汉说书俑
3。作品分析
这件作品体现出一个朴实而又有丰富感情的说书艺人的才能和典型性格,虽然在造型上身躯比例不够准确,甚至显得有些稚拙,但雕塑者能抓住“说书”这一主题,并从说书人应如何形象动人来考虑,作了艺术夸张,不仅手脚有大幅度动态,而且从表情上刻画出说书者激动而又富于幽默感的神态。
这件作品把说书人沉醉于艺术,沉醉于想象的精神状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它不是刻板地模仿自然,模仿现实,而是高于现实。艺术家要创造一个艺术的境界,而这个艺术境界里面是要把艺术对象最本质的东西表达出来,并且使观众得到感染,说书俑就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愧是一件艺术精品。
三、西汉霍去病墓前大型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