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

一、《蒙哥马利三姐妹》

1。时代背景

在荷加斯之前,英国本土艺术家始终被外来大师所压抑,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缺乏传统的滋养和皇室的扶植,真正有代表性的优秀艺术家无从诞生。直到18世纪,英国的绘画才自成一派。

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与罗马教皇决裂,建立了英国新教会,封闭修道院,毁灭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些艺术作品,终止了中世纪灿烂的文化,世俗肖像画取代了传统的宗教雕刻、祭坛画和手抄本装帧。英国美术的重新起步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余波,其中起决定影响的是小汉斯·荷尔拜因。他在1526年和1532年先后两次来到英国,深得亨利八世恩宠,正是他把肖像画的形式带到了英国,促进了英国肖像画的发展。一个世纪以后,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出使英国,为宫廷留下了大批杰作,而且查理一世还四处搜求鲁本斯作品以充实收藏。后来鲁本斯弟子凡·代克被聘为英王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由于他们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所以英国画家争相仿效他们的风格,使得肖像画几乎成为英国绘画的唯一题材和样式,统治英国画坛达200年之久。直到18世纪上半叶才产生具有英国独特风格,反映英国现实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的画家。他们无论在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上都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取代了外国画家在英国的显赫地位。其中威廉·荷加斯、雷诺兹、庚斯博罗享有盛名。

2。作者介绍

乔舒亚·雷诺兹1723年7月16日出生于英国得文郡的普利斯顿。他的父亲是当地语法学校的校长。父亲打算要儿子长大后当药剂师,可雷诺兹从小就表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及特异的天赋,以致父亲顺从了他的意愿并送他到伦敦,在赫德森(英国肖像画家)门下做了两年学生。

雷诺兹命运的改变在于结识了海军准将凯佩尔,凯佩尔极其欣赏雷诺兹的艺术和为人,邀请他随自己的军舰“百人长号”出游地中海。雷诺兹因此而奔赴意大利,在意大利的首都待了两年,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研究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作品上。他从罗马又去了帕尔玛,在那里为科罗乔所着迷。

回到英国后,他因给其艺术庇护人凯佩尔画的肖像而一举成名。雷诺兹将从意大利学到的表现历史和风景主题的规则作了天才的改造,使它们适用于表现肖像。米开朗琪罗的姿态和表情、科罗乔充满魅惑的明暗、威尼斯画派华丽而璀璨的色彩、拉斐尔袅娜典雅的妇女与天使般的儿童、鲁本斯仪态万方而又壮丽辉煌的画面,这一切令雷诺兹深深着迷,并将其整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以他的艺术迎合了上流社会温文尔雅的口味,并于1768年担任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曾作过系列讲座阐述学院派的观点。在他的第三篇讲演论及“崇高风格”时,他说:“真正的画家不是致力于以作品描绘得精细美观去取悦人类,而是必须致力以他的理想的崇高促使人类进步。”[1]

他的讲演中充满了为高贵的题材而奋斗的告诫,因为雷诺兹相信只有伟大而感人的题材才称得上伟大的艺术。尽管他推崇历史画的优越性,并希望它在英国复兴,但事实上社会更需要的是优雅而动人的肖像画,雷诺兹是上流社会的朋友,他为达官贵人所画的肖像画不仅充满了贵族气质,而且还赋予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社会性。

3。作品分析

雷诺兹的肖像画创作有多种面貌,有一种称之为寓意性肖像,《蒙哥马利三姐妹》(图12-1)便属于这类,背景隐约有古希腊雕像的特征,而画的主角是蒙哥马利爵士的三个女儿,三个青春美丽的少女如降落凡间的精灵,圣洁无瑕,赤足在林间溪水边嬉戏。画面借由花朵编织成的花绳联成一个整体,人物的动作彼此协调呼应,构图平朴而富于动感。画面氛围充满了愉悦的情调,飘逸轻柔的裙袂随风起舞,天空明净,树影绰约。这是一曲色彩的轻音乐,雷诺兹以他敏感而松动的笔触营造了富有古典气质的背景,浓重的环境色彩衬托出人物的优雅轻灵,青春的美好更让人觉得韶光易逝,画面有一种只可意会的关于美好与青春的华丽感伤。

图12-1雷诺兹《蒙哥马利三姐妹》

这幅画很显然有浓厚的装饰味,人物动态、情绪和色彩都富于深刻的巴洛克气质。

二、《1808年5月3日的枪杀》

1。作者介绍

迟轲在《西方美术史话》中写道,美术史家们认为,“近代欧洲的绘画是从戈雅开始的”。的确,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卢西恩特斯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先驱,他意志坚定,热情奔放,受启蒙主义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成为一名深刻的民主主义者;同时,他又生性浪漫,执著爱情,并因喜欢斗牛而经常打架。他痛快淋漓地活着,痛恨当权者的贪婪与腐朽,却挚爱着他的祖国和人民。他化笔为剑,以奇幻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艺术形象抨击现实,揭露权贵的丑恶嘴脸。他的绘画艺术扎根于西班牙前辈埃尔·格列柯和委拉斯贵支的艺术传统之中,但比他们具有更强烈的民族性、世界性和现代性,人们称他为“画家中的莎士比亚”。

戈雅出生在西班牙的一个镀金匠家庭,家境平凡,最初入圣像画家吕尚画室,吕尚并不出名,但他曾培养出宫廷画家拜欧,在戈雅31岁时有幸蒙拜欧的介绍入马德里织毯厂出任设计师,从而天才显露,成为继委拉斯贵支之后的最伟大的西班牙画家,并在34岁时成为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有意思的是,他曾两次报考该院而未果。与委拉斯贵支一样,戈雅也成为查理四世的宫廷画家。不过,豪放而真性情的戈雅却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那些雇主们的感受,哪怕尊贵若皇帝。贡布里希曾说:“使戈雅在西班牙宫廷获得一席之地的肖像画,表面上看起来很像凡·代克或雷诺兹传统的正式肖像画。他表现丝绸和黄金的闪光的技艺使人回想起提香或委拉斯贵支。但是他也用一种不同的眼光去观察他所画的人。那些大师并不谄媚权贵,但是戈雅好像不知道留情面。他画的人物的面貌把他们的虚夸和丑陋、他们的贪婪和空虚暴露无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一个宫廷画家为他的雇主留下这样一个记录。”[2]以至于19世纪法国作家戈蒂叶见到戈雅所画的《查理四世一家》这幅作品时曾感叹道:“戈雅真了不起,他画了一群用勋章绶带、珠宝绸缎装点起来的白痴和暴发户”。[3]可谓一语中的。戈雅以他坦**真诚的人性、昂扬奔放的**为世界画坛奉上了精彩的艺术形象。

2。作品分析

《1808年5月3日的枪杀》(图12-2)是一幅描绘法军镇压起义者暴行的悲剧性作品,一幅祭奠英雄的悲壮激昂的画卷。19世纪初,拿破仑的铁骑入侵西班牙,侵略者的暴戾与屠杀使戈雅深深震惊,他愤怒于人性的残忍与堕落,用画笔记下了当年的惨烈与暴行,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控诉和对西班牙同胞的深切同情。《1808年5月3日的枪杀》以恐怖而真实的画面记录了西班牙的耻辱和哀痛,成为深刻的历史记忆。

图12-2戈雅《1808年5月3日的枪杀》

1808年5月,法军血洗马德里,英勇的西班牙人民愤起反抗,法军以令人发指的手段大肆屠杀无辜群众。年过花甲的戈雅亲眼目睹了爱国的游击队员们在夜间被枪杀的这一惨绝人寰的场面,他的心因痛苦而战栗,以至于在事隔六年之后他仍然是如此的记忆犹新,如此的饱含悲愤与苦痛,用自己的画笔热情歌颂了西班牙人不畏强暴、英勇反抗的爱国主义精神。画面上,西班牙的夜空一片漆黑,远处的城堡有些灰颓与残破,近处的土坡上,一排起义者正在遭受屠杀,其中有三个正要被行刑的起义者被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他们神情各异,身着白衣黄裤的起义者高举双臂,无所畏惧,直视着敌人,义正词严地控诉侵略者的罪行,这样的姿势更加剧了画面的悲剧性。中间的一位老者抬头望向漆黑的夜空,他的表情决绝而坚定,令行刑者不寒而栗;边上的僧侣显然是在低头祈祷。画面中惨白而刺目的光射向起义者的脸庞,面对死亡,他们虽然也有无奈与恐惧,但心底的信念却坚如磐石。相反,刽子手们虽然高举杀人武器,却低头曲腰,不敢正视起义者无畏的脸庞,残忍的后面是怯弱。画家以写意性的笔法勾勒了起义者英勇不屈的群像,黄色的大地与如晦的深夜形成强烈而不祥的对照,也暗示着西班牙的处境。戈雅没有奉行古典主义关于历史题材的种种戒律,具有浓重的巴洛克气质,感情激越奔放,画面气氛动**壮烈,戈雅以不可遏止的**为西班牙人们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英雄形象。

三、《时髦婚姻组画之一:婚姻契约》

1。作者介绍

1700年前后,巴洛克在欧洲已经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风尚,然而,新教在英国的胜利却阻止了这种风格在英伦三岛的蔓延,他们对于艺术的趣味倾向于法国。他们厌恶奢侈与放纵,对圣像也不怀好感,这样的状况对于本就稀薄的英国传统艺术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因此,肖像画创作成为艺术的重头戏,但也被荷尔拜因和凡·代克这样卓有声名的外国画家所承担,本土画家的局促和尴尬可想而知。当然,他们是不会安于这种局面的。威廉·荷加斯觉得相当的愤怒,他是一位年轻的版画家,他认为自己天赋优异,比那些外来画家并不逊色。于是,他努力构建一种新的艺术来迎合贵族的趣味,致力于道德教化的宣扬,通过富有情节性的画面讲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荷加斯的艺术曾先后受到以鲁本斯为代表的巴洛克艺术的影响,尼德兰的博斯和勃鲁盖尔也给他的讽刺画以极大的启迪,同时也不能忽视法国的罗可可艺术和伦勃朗艺术在他创作中的作用。荷加斯热爱生活,他的创作题材都来自现实,他对现实社会的人物和事件有着极敏锐的观察和理解,兼具小说家的素质。不过,从根本上来说,他毕竟是一个画家,对于画面的组织能力,荷加斯堪称大师。在那个理性至上的时代,他将艺术的研究上升到了理论的层次,撰写了欧洲美学史上第一本关于形式分析的美学专著,他主张用优雅的曲线作为绘画美的钥匙,认为一条波浪线远比一条有棱角的线要美。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