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第2页)
1。作者介绍
(1)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出身于贵族家庭,于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母亲在米开朗琪罗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家族与卡诺萨家族有亲属关系,这就意味着他们具有皇族血统,拥有代代被佛罗伦萨当局所任用的荣耀。幼年的米开朗琪罗被送到赛提格尼诺的石匠家里养育,对雕塑产生了特殊的兴趣,影响了他的一生。他13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在那儿他接触到了古风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学者,并产生了崇古思想。米开朗琪罗最初本无意做一位画家,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位雕刻家,并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像人们挣脱自己的肉体束缚一样,获得存在的形式。这正是新柏拉图主义的教条。
1496年,米开朗琪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图10-7)。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
图10-7米开朗琪罗《大卫》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琪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开朗琪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2)列奥纳多·达·芬奇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一方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逝世之后的500年间,人类对他的研究与探索依然不断,在欧美各国和亚洲国家都有专门的达·芬奇研究机构。而对于他的祖国意大利来说,他更是国家文化的象征,在这个国家,红酒、家具、餐厅、酒店、机场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事物数不尽数。意大利著名品牌Leasun(中译老人头)也是以他的自画像作为Logo的。
达·芬奇解决了当时造型艺术三个领域——建筑、雕刻、绘画的重大难题:其一,解决了纪念性中央圆屋顶建筑物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其二,完成了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课题;其三,解决了当时绘画中两个重要领域——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的问题。他也是“明暗法”的创造者,利用“薄雾法”柔和细腻的明暗过渡,栩栩如生地塑造出可触可感的人物和环境,第一次把科学知识与绘画表现深刻统一起来。同时,他把科学灌注于艺术思想之中,在解剖学、透视学、明暗法构图学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树。达·芬奇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
当他在作坊学艺时,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才。约1470年,他在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然只画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超过了韦罗基奥。据传,韦罗基奥为此不再作画。现存的最早作品《受胎告知》是达·芬奇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一件作品。除了有一点自由构思外,这幅画的场景都是达·芬奇遵循一般的透视画法来构思的。后来位于欧利维特峰的圣巴托罗梅欧修道院还订购了这幅作品。稍后创作的《吉内薇拉·班琪》一反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以逆光夕照的色调渲染他所倡导的透视效果。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又译《三王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由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稳定构图,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等背景,说明他已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阴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是他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这幅表现耶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饭厅的墙壁上。它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将耶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表情和手势,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随着共和国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画坛上也先后出现了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杰出人物。达·芬奇开始为兰则塔大教堂的主祭坛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素描草图,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1503年,他一面着手为市政厅绘制壁画《安吉里之战》;一面创作《蒙娜丽莎》(图10-8)和《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后称为《圣母子与圣安娜》),这两幅画和《施洗者圣约翰》一起成为他极为珍爱的作品,他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法国也不离左右,最后遗存巴黎。
图10-8达·芬奇《蒙娜丽莎》
(3)拉斐尔
拉斐尔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图10-9)、壁画《雅典学院》等。
图10-9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的父亲是宫廷画师,所以他从小就随父学画。11岁时,父亲去世,他给一位画家当助手。后来,他学习了15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开始走上了独创的道路。
拉斐尔潜心研究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并认真领悟,博采众长,尤其是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琪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最后形成了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成为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鼎足而立的文艺复兴艺坛三杰之一。
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显露出其非凡的天才。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圣母的婚礼》、《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福利尼奥的圣母》、《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等。
拉斐尔21岁时画的《圣母的婚礼》,不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鲁吉诺的艺术精华,而且后来居上,无论构图与形象塑造都有所创新。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绘,圣母玛利亚的端庄、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是他怀着虔诚的心情谱写的一曲圣母赞歌。画面采用了稳定的金字塔形构图,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庄重均衡,画面背景全部用小天使的头像组成,构思新颖独到。圣母形象柔美圣洁,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在《椅中圣母》中,拉斐尔将圣母形象刻画得更加人性化,圣母的装束深受异国风情的影响,色彩绚丽充满东方情调。整幅作品构图完整,充分体现了拉斐尔无与伦比的绘画技巧。
拉斐尔最著名的壁画是为梵蒂冈宫绘制的《雅典学院》。这幅巨型壁画把古希腊以来的50多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等,以此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人类的创造力。作品中,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手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以他们两人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的一些著名学者,形象生动,丝毫不显得杂乱。
2。作品介绍
米开朗琪罗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巨幅天顶画《创世纪》(图10-10),人物多达300多人,分成中央和左右两侧三个部分。中央部分又以原来的屋顶装饰为界,分成9个小部分,每个小部分之间用健美的青年人体分隔。中央两侧各画了6个高约4米的先知,此外还画了基督教的其他宗教故事。全画题材虽取自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传说,人物多是宗教人物,但他们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身强力壮的英雄般的人物。这是米开朗琪罗以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宗教题材的结果,体现了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颂。所以,与其说它是表现虚幻的上帝创造世界的传说,倒不如说是体现了米开朗琪罗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
图10-10米开朗琪罗《创世纪》
以画基督教圣母著称的拉斐尔,有多幅圣母像传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椅中圣母》(图10-11)。一位善良质朴、和蔼可亲的人间母亲的形象,取代了传统的神圣、庄严的偶像,圣母成了拉斐尔表现理想的女性美的化身。画中由圣母、小耶稣和小约翰三人组成的和谐的圆形构图,体现了拉斐尔娴熟的构图技巧。
图10-11拉斐尔《椅中圣母》
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图10-12)是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它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耶稣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而牺牲的传说。画家选择了耶稣告诉弟子有人将出卖他的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瞬间,着重刻画包括犹大在内的十二个门徒听到耶稣突然宣布这一惊人的消息而表现出的各自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对人物的微妙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全画的构图也很完美。门徒们三人一组,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画面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透视法应用得非常熟练,从而使它与达·芬奇的另一名作《蒙娜丽莎》成为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
图10-12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3。作品分析
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最高美学成就,是西方美术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且已经远远超越了美术领域自身。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米开朗琪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最大杰作。它分布在该教堂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整个屋顶长36。54米,宽13。14米,平面达480平方米,但由于屋顶是券拱形结构,画面略呈曲形,实际面积500平方米左右,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