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天将愁味酿多情1(第2页)
听我这样说,那孩子眼中立刻露出了喜色,但还是谨慎地看向自己的父亲,得到他的首肯后,便忙不迭地离开了。
看他的样子,我心里是又欣慰,又难过。喜的是皇贵妃显然对他是真心的疼爱,否则也无法如此情深难离。悲的却是我自己的亲生儿子,对我却是如此疏远冷漠。
身边的男人大约是察觉了我的伤感,用力捏了捏我的肩。我回头朝他挤出一个微笑,然后低下头,将自己的脸埋进胤礽和胤祚的肩窝里,不让别人看到我的眼泪。
……
自从女儿去了,我便总是精神恍惚,时常觉得又听见她在哭。其实自己心里也清楚,不过是幻觉,却还是忍不住心里难受。于是越发恹恹的提不起精神,每日里只萎靡地靠在榻上着,不想动,也不愿说话。
皇帝看我这样子,也很是担忧,太医来了又去,换了好几位,不过是开些凝神静心的补药,说几句吉祥话。
“娘娘思虑过度,气脉虚浮,还需宽宽心怀才是。”
宽心?我若能自己宽得了这心,自然不劳烦你们了!
没过两日,太子竟又扯着胤禛兴冲冲地跑来了。
“额娘!保成带老四来给您请安!”
他大约是才从太傅那里来,身上带着徽墨淡淡的香气,一头扑进我怀里,嚷嚷着要毓秀端点心来。
胤禛却要拘束得多,远远的站着不愿靠近,带着些戒备地盯着我们,不说话,也不动。
胤祚原本在一边玩七巧板,见他哥哥来了,便凑了过来,却中途被站在一边的胤禛吸引了注意力,转过去拉他。
也需这就是血缘的吸引力,胤禛对胤祚的靠近并不排斥,胤祚把手里的七巧板拿给他看,两个孩子便一起摆弄起来。
胤礽在我怀里腻了一会儿,便又跳下榻去,大小孩儿捧着点心去给两个小小孩儿,不一会儿便都混熟了。兄弟三个在屋里疯闹起来,让死气沉沉的永和宫渐渐又鲜活了起来。毓秀看我脸上又有了笑模样,喜得几乎掉下泪来。
太子自此每日里请安来得勤,一口一个额娘的叫我。他和胤祚本就亲近,如今又常把胤禛带来一起玩耍,兄弟三个伙在一起,鬼主意层出不穷,几不曾上房揭瓦,让毓秀和苏培盛等人很是头疼。
我没了一个女儿,却得到太子唤我“额娘”,又与胤禛算是母子相认,连带疏远了我的惠妃等人,又开始偶尔走动,却也说不清这算不算因祸得福。
一日里,我问胤礽,怎么就突然愿意找老四胤禛来玩耍了呢?
他灌一口酸梅汤,朝我咧嘴笑起来:
“大公主说,若老四来了,额娘也会更高兴些。”
大公主?倒没想到会是她。
这位大公主,自小跟着皇太后诵经拜佛,在宫里是出了名的冷美人,对谁都淡淡的,不远不近,不喜不怒。
元宵节那晚,我撮合着她与侧福晋见了一回,虽说当时也就是心血**,并不曾图她什么,可再见到时,见她依旧一副冷冷的样子,照规矩行礼问候,笑容都不给一个,心里也怪别扭的。
本以为她这人就是冷面冷心,却不想她竟还惦记着我,以后有机会,倒要好好谢她才是。
……
转眼到了十月,秋高气爽,我趁着太阳好,坐在外廊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细细地做着针线,胤祚在我跟前儿拖着跟竹条“驰骋”。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要亲手给胤禛做一件褂子当做生日礼物,只是从来不曾给他。
胤禛跟着胤礽来的多了,对我也不似最初时那般生疏,偶尔也跟着两个兄弟围着我撒娇,只是从不叫我额娘。若有要求,便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我,却不开口——可见也是个硬脾气的。我见他这样,也不强迫,只让他随意,小心地维持着我们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