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捐赠6K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第1页)
“飞跃计划”的成功,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陈秉文最初的预期。
NBC的电视直播信号不仅覆盖了全美,其录播的精彩片段和通稿,通过美联社、合众国际社等通讯社,迅速传向了欧洲、澳洲乃至亚洲的部。。。
清晨的深水?巷口,露珠在萤火苗叶尖轻轻颤动,折射出微弱却坚定的光。陈秉文站在母亲遗像前,那碗红豆沙已凉透,但他知道她“喝”了。他没有回头,只是轻声说:“今天我要去见一个人。”
这句话像是对空气说的,又像是对整条巷子、对这株树、对所有曾在这里留下声音的人说的。
他走出门时,小女孩已经不在了,但叶子上多了一行字:**“我想爸爸了。”**
他笑了笑,伸手拂过叶片,低语:“他会听见的。”
地铁穿行于隧道深处,车厢里人不多,每个人都低头看着手中的眠盒,有人流泪,有人微笑,有人闭目沉思。共感网络已不再只是技术名词,它成了城市呼吸的一部分,像空气一样无形却不可或缺。可陈秉文知道,越是普及的东西,越容易被扭曲;越是温柔的力量,越容易被觊觎。
他在中环下车,穿过金融区林立的玻璃幕墙,走进一栋不起眼的老式写字楼。电梯停在七楼,门开处是一间挂着“心灵档案馆”牌子的小办公室。这里不属于任何政府机构,也不隶属于守灯人组织,而是由一群退休心理医生、语言学家和数据伦理学者自发组建的民间团体,专门研究共感记录的真实性与情感演化轨迹。
等他的人坐在窗边,是个六十出头的女人,银发挽成简单的髻,眼神清亮如秋水。她是苏婉卿,前港大心理学系教授,也是当年最早反对“净言会”推行全民静默疗法的学者之一。三年前她在一次公开演讲后失踪,官方通报称其精神失常,送入疗养院。但从那以后,再无人见过她。
此刻她安然坐着,手里捧着一杯热茶,仿佛只是请老友喝个早茶。
“你来了。”她抬头,声音平静,“比我想象中早。”
“你知道我会来?”陈秉文坐下。
“不是我知道,是‘她’告诉我的。”苏婉卿从包里取出一只眠盒,外壳斑驳,边缘有火烧过的痕迹,“这是林小满的母亲留给我的。她说,如果有一天‘萤火驿站’重新亮起,就把它交给你。”
陈秉文接过眠盒,指尖触到那一道焦痕时,心脏猛地一缩。
“她没死。”苏婉卿说,“火灾那天,她逃了出来,但女儿没能出来。她抱着烧焦的发绳,在废墟跪了三天三夜。后来警方以妨碍调查为由将她强制送医,再之后,就被‘净言会’带走了。”
“他们控制了她?”
“不止是控制。”苏婉卿摇头,“他们用神经屏蔽技术抹去了她的部分记忆,并把她作为‘静默实验’的活体样本,试图研究如何彻底切断人类对逝者的情感依恋。他们想证明??只要足够深的沉默,连爱也能杀死。”
陈秉文沉默良久,终于开口:“但她逃了。”
“是的。五个月前,她在一次转运途中跳车,摔断了腿,爬了七公里才被人发现。救她的是一个聋哑少年,靠手语和她沟通。他不懂共感技术,但他每天用手势告诉她:‘你在,我就听得见。’”苏婉卿顿了顿,“那一刻,她的记忆开始复苏。”
陈秉文低头看着眠盒,轻声问:“这里面……有她的话?”
“有。但她只愿意对你讲。”
他将眠盒贴在胸口,按下启动键。
没有波形图,没有系统解析,只有一段极其原始的音频,夹杂着喘息与呜咽,像是从极深的地底传来:
>“阿满……妈妈对不起你……妈妈不该那天早上骂你磨蹭……你不爱吃芝麻糖,是我硬塞给你的……你说想带同学来家里玩,我说穷人家的孩子别攀比……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
>(长久的停顿,呼吸颤抖)
>
>“可是阿满,你要回来啊……妈妈种了花,每年都种……你说最爱粉色的海棠,我就年年种……去年开了十七朵,我一朵都没摘,全留着……等你回家看……”
>
>“他们说我疯了……可我不疯……我能听见你……每晚都在梦里叫我……你说冷……说黑……妈妈好痛啊……要是能替你烧一次,我宁愿烧一千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