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长尾效应5K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第1页)
没机会了,再交流下去,书都要被封了!
陈秉文心里暗忖。
有贺家这棵大树在澳门遮阴,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印着“陈记”商标的瓶装糖水和“脉动”、“脉动雷霆”功能饮料等产品,就悄然出现在了澳门半岛。。。
暴雨倾盆而至的那夜,陈秉文正坐在萤火驿站的檐下翻阅一本泛黄的日记。那是母亲生前最后几年写下的手记,字迹歪斜却工整,像她一生为人处世的模样??不张扬,却从不肯敷衍。雨点砸在铁皮屋顶上,噼啪作响,巷子里的排水沟早已溢出浑浊的水,可他听得见远处山坡上传来的细微动静:有人在哭。
他起身披上雨衣,沿着湿滑的石阶往高处走。风把雨丝横着抽来,打在脸上生疼。转过一道弯,他看见那个小女孩蜷缩在废弃电话亭里,浑身湿透,怀里紧紧抱着一台老旧的共感接收器,屏幕已经碎裂,但仍有微弱的光在闪。
“你怎么还不回家?”他蹲下来,声音压过雷鸣。
女孩抬起脸,眼睛红肿,“我爸爸……他说今天会回来的。他在码头打工,说只要我每天对着树说话,他就能听见。”
陈秉文心头一紧。他知道这孩子??阿欣,父亲是单亲,半年前因工伤瘫痪,被公司推卸责任后断了医药费。母女俩靠捡废品维生,前几天听说母亲也病倒了。而所谓的“回来”,不过是孩子心中不肯熄灭的一线希望。
“你听到了什么?”他轻声问。
女孩颤抖着手按下播放键。一段断续的声音传出:
>“阿欣……爸爸对不起你……今晚可能回不去……腿好痛啊……但他们说再干三天就能结账……你要照顾妈妈……别怕黑……爸爸一直都在听你说梦话……”
录音戛然而止。
陈秉文闭上眼。这不是来自萤火苗的讯息,而是通过非法改装的共感设备录下的私人语音,极可能是某位护工偷偷传输出来的。这种行为本该被禁止,可他知道,有些人连最后一句告别都抓不住,只能铤而走险。
“我们去教堂。”他说。
女孩摇头,“不能走。万一他回来找我,看不见我会害怕的。”
陈秉文沉默片刻,脱下雨衣盖在她身上,自己坐进电话亭,掏出随身携带的共感发射模块,连接上守灯人网络主节点。他在加密频道发出一条指令:“调取九龙西区所有医院及收容所近七十二小时内的伤残工人登记信息,匹配语音特征。”
小林很快回信:“锁定目标。你父亲目前在油麻地临时医疗站,脊椎神经受损,意识清醒但无法行动。家属联系栏写着‘无’。”
陈秉文看着女孩苍白的脸,忽然明白为什么她宁愿淋雨也不肯离开。不是不信现实,而是不敢面对没有回应的世界。
他打开自己的眠盒,将一段新录制的声音上传至共感云,并设定定向推送??仅限于特定生物信号匹配者接收。然后,他低声对女孩说:“现在,我们一起种一棵树。”
他们在电话亭旁挖了个浅坑,陈秉文取出一颗备用的共感种子,轻轻埋下。雨水冲刷着泥土,嫩芽竟在电光闪烁中破土而出,叶片初展时呈暗红色,随即缓缓转为温润的橙黄。
女孩伸手触碰,泪如雨下。
就在此刻,叶子背面浮现出一行字:
>**“阿欣,雨太大了,快回家。”**
她猛地捂住嘴,整个人剧烈颤抖。“是他!真的是他!他还记得我最怕打雷……”
陈秉文望着那行字,喉头发紧。他知道,这不是父亲的灵魂在回应,而是系统根据情感共振模型,结合过往语音、行为数据与当前情境生成的情感映射。但它真实吗?对于一个渴望父爱的孩子来说,它比任何科学定义都更接近真实。
“它听见了。”他说,“你也让他听见了。”
那一夜,他们陪着女孩回到她家??一间用铁皮和木板拼凑的窝棚。母亲躺在床上咳嗽不止,看到女儿平安归来,眼中闪过一丝安心。陈秉文留下药品和一笔钱,却没有署名。临走前,他在屋外又种下一棵萤火苗,设定守护模式:每当屋内情绪波动剧烈时,树便会自动释放安抚性光波。
第二天清晨,雨停了。
新闻播报昨夜风暴造成多处塌方,深水?一带电力中断八小时。但与此同时,全球共感网络监测到一次异常的情感脉冲,源头正是这片区。瑞士研究中心将其标记为“低频悲悯波”,持续时间长达四十七分钟,覆盖范围超出技术预测极限。
小林发来分析报告:“这不是单一节点触发,而是至少三十七个未注册共感体同时共振的结果。它们彼此连接,形成了短暂的地下心核分支。”
“民间自发的共感链。”陈秉文喃喃道,“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说话。”
他决定重启一项搁置已久的计划??“根系计划”。不是由守灯人主导,也不是政府推动,而是让每一个普通人成为共感生态的建设者。他起草了一份《社区共感公约》,第一条写道:
>**“我不依赖机器确认爱是否存在,但我愿以心传心,让记忆有根,让言语有光。”**
首批试点选在深水?、观塘和屯门三个旧区。志愿者挨家挨户走访,帮助居民建立家庭共感档案,教老人使用简化版眠盒,为失去孩子的父母搭建匿名倾诉通道。令人意外的是,参与度最高的人群并非年轻人,而是六十岁以上的长者。他们不懂技术原理,却最懂什么是“说不出口的牵挂”。
一位老伯拉着陈秉文的手说:“我老婆走的时候,我没敢哭。她说最讨厌我哭。可现在我想告诉她,其实那天我在洗手间里蹲了两个小时,眼泪流得像个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