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般若品第二1(第1页)
第12章般若品第二(1)
《金刚经略疏》:“般若,梵语,此云智慧。其体即实相,虽流转六趣而不损;其用即观照能炤,破一切而不留。”
次日,韦使君请益[1],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2]。复云:善知识[3]!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4],只缘心迷[5],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6],示导见性[7]。
[1]请益者,已受教而再问未尽之蕴也。礼,请益则起。《百丈清规·大众章》七:“凡欲请益者,先禀侍者通复住持。”
[2]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旧称摩诃般若波罗蜜。《智度论》十八:“摩诃,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
[3]善知识者,谓能了悟一切,知识高出庸众者。《华严经》:“善知识者,是我师傅。”
[4]清凉澄观国师云:“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
[5]心迷,一念不觉也。
[6]大善知识,伟大之善智识也。善知识,如言善友;知识,我能知彼之义。
[7]示导有三种:一、神变示导:二、记说示导;三、教诫示导。见《般若经》四百六十九。虽自证自悟,不假师示,怎得见性?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1]。只缘迷悟不同[2],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3],吾为汝说。
[1]《六祖金刚经注》:“凡夫不见自性,妄识分别,自生高下。诸佛自高,众生自下,菩萨了悟人法二空。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无所分别。故一切法皆平等,岂有高下也?”又云:“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本来是佛,与佛无异。”
[2]《六祖金刚经注》:“迷则佛是众生,悟则众生是佛。”唐释慧海云:“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心无相;迷人执物守我为已,悟人般若应用见前;愚人执空执有生滞,智人见性了相灵通。乾慧辩者口疲,大智体了心泰。菩萨触物斯照,声闻怕境昧心,悟者日用无生,迷人见前隔佛。”
[3]志心,专心一意也。谛听,倾听也。白居易:“凝视谛听殊不足。”《梵网经·心地品》:“是诸佛子谛听。”注:将欲为说,诫劝时众。谛者,审也;摄耳聆音,发生闻慧。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1],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2]。口但说空[3],万劫不得见性[4],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5],此言大智慧到彼岸[6]。
[1]《六祖金刚经注》云:“只为世人,性无坚固,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外诵内行,光明齐等;内无坚固,定慧即亡;口诵心行,定慧均等。”
[2]《楞严经》:“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华严》偈:“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关膳,自饿而不食。”
[3]因缘所生之法,究竟无体,故云空。《大智度论》五:“有人言观五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又二十:“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无有自性;无自性,故空;空故,诸见灭。”又四十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又三十五:“般若波罗蜜中皆空,如十八空义中说。”口但说空者,口说而心不行也。
[4]世界一成一毁曰一劫。万劫,犹言万世,极言其时间之长也。
[5]天竺之言语,从梵天禀承故,名曰梵语。《西域记》二:“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也。乃至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而中印度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同音。”《四教集解》中:“劫初之时,梵天下生,身有光明。是故天竺言语书等,皆承于梵,故云梵语。”
[6]大智慧,广大之智慧,能通达一切之事理者。详《大智度论》十八。彼岸,经中以譬涅槃成佛之所也。《思益经》一:“‘世尊,谁住彼岸?’佛言:‘能知诸道平等者。’”
此须心行[1],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2],如露如电[3];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4]。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5]。
[1]心中念念不忘,即是心行。龙树云:“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
[2]《摩诃般若经·十喻》:“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西俗多工伎,以种种之法,现出象马人物等,使人实如闻见,以故名幻。幻事虽如实见闻,实无有也,以譬一切诸法之无实。《智度论》六:“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以神仙之通力,天龙之业力,或禁咒禅定等,使种种之物,变化现出,故名化。此化物化事,空而无实也,以譬一切诸法之实无性。《智度论》六:“是变化复有四种:欲界药草、宝物、幻术能变化诸物;诸神通人力,故能变化诸物;天龙鬼神等得生报力,故能变化诸物;色界生报修定力,故能变化诸物。如化人无生老病死,无苦无乐,亦异于人生,以是故空无实。一切诸法亦如是,皆无生、住、灭,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3]《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隋嘉祥大师疏曰:“露喻,露少时住,身亦尔。电喻,才现即灭,现在法亦尔。”
[4]相应,契合之义也。《净土论注》上:“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
[5]《顿悟入道要门论》下:“僧问:‘何者是佛?’师曰:‘离心之外,即无有佛。’”《达磨血脉论》:“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楞伽经》:“心外见法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离生死故。”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1]犹如虚空[2],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3],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4],尽同虚空[5]。
[1]《楞伽经》三:“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2]《六祖金刚经注》曰:“佛与众生,惟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则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起信论》:“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
[3]瞋,音“震”,恨也。
[4]刹,梵语“差多罗”之讹略;译曰土田。梵汉双举,故云刹土。
[5]《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传心法要》上:“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物。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
世人妙性本空[1],无有一法可得[2]。自性真空[3],亦复如是[4]。
[1]“虚”与“空”皆为“无”之别称。虚无形质,空无挂碍。诸法本来性空,非今始不有也,故名性空。《无量寿经》下:“净慧知本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