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章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4]宝坊,寺院之美称也。《大集经》一:“尔时如来示现无量神通力,渐渐至彼七宝坊中。”

[5]此地,指南华山而言,在曲江县南六十里。白象,指象岭而言,在南华山之上方。憨山大师曰:“观此曹溪主山,俨然象形,而四足、六牙、鼻口俱备。其宝林初开时,山势完密,故寺坐颔中,左大牙包裹,与右牙连合,唇内为龙潭,即如象口。其宝林右壁,俨然象鼻。其口为龙潭,滀水于内,有龙居之。”案:此即所谓生龙也。见《曹溪通志》。

[6]平天者,山势有高下,凡屋之起于高处者低之,屋之起于低处者高之,使屋顶彼此均平也。若使地平,铲凿其山石,恐伤山之来脉,故云不可平地。

寺后营建,一依其言。师游境内[1],山水胜处,辄憩止[2]。遂成兰若一十三所[3]。今日花果院[4],隶籍寺门[5]。

[1]寺境之内。

[2]憩,音“器”。

[3]兰若,于《四分律》一,谓之空静处;于《萨娑多论》二,谓之闲静处;于《智度论》六十八,谓之远离处。案:兰若,为阿兰若之略称,又云兰室。佛寺之异名也。

[4]据《大明一统志》,华果院,即南华寺。或云,一十三所兰若,今皆败坏,唯华果院存在耳。

[5]隶,《说文》:“附著也。”隶籍寺门,谓花果院即附属于宝林寺也。

其宝林道场[1],亦先是西国智药三藏[2],自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3],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4]之水无别,溪源上必有胜地[5],堪为兰若。”随流至源上,四顾山水回环,峰峦[6]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乃谓曹侯村居民曰:“可于此山建一梵刹[7],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8],于此演化[9]。得道者如林[10],宜号宝林。”

[1]佛成圣道之处,谓之道场。又供养佛像之处也。《注维摩经》四:肇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案:隋大业九年,敕天下寺院改称道场,故唐沿袭之,有道场之目也。

[2]韶州府南华寺,天竺僧智药开山。智药事今略。

[3]两手捧之曰掬。《礼记·曲礼》:“受珠玉者以掬。”

[4]此方指天竺曰西天。

[5]胜地,地较他处为佳者。

[6]峦,音“鸾”;山头相聚也。

[7]梵刹,伽蓝之美称,寺院也。

[8]法宝,本指佛所说之妙法。佛所说法,无有能上之者,故云无上法宝也。案:此云无上法宝,则指六祖言也。

[9]演化,演说而扬化也。

[10]平土有木丛生曰林。

时韶州牧侯敬中[1],以其言具表闻奏[2]。上可其请[3],赐额为“宝林”,遂成梵宫[4]。盖始于梁天监三年也。

[1]汉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成帝安和元年,更名牧。侯敬中,无考。

[2]表,章奏之属。闻,闻之于主上。奏,进也。

[3]可,许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制曰:可。”

[4]梵宫,谓佛寺也。朱庆余诗:“流水离经阁,闲云入梵宫。”

寺殿前有潭一所[1],龙常出没其间,触挠林木。一日,现形[2]甚巨,波浪汹涌,云雾阴翳。徒众皆惧。师叱之曰[3]:“你只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若为神龙,当能变化[4],以小现大,以大现小也。”其龙忽没,俄顷复现小身[5],跃出潭面。师展钵试之[6],曰:“你且不敢入老僧钵盂里。”龙乃游扬至前[7]。师以钵舀之[8],龙不能动。师持钵归堂上,与龙说法[9]。龙遂蜕骨而去[10]。其骨长可七寸,首尾角足皆具,留传寺门。师后以土石堙[11]其潭。今殿前左侧,有铁塔处是也[12]。

[1]潭,深水也。

[2]示色相于人,曰现形。

[3]叱,音“出”。

[4]《文选·西京赋》曰:“若神龙之变化。”注:龙出则升天,潜则泥蟠,故云变化。

[5]俄顷,少时也。

[6]《要览》中曰:“梵语钵多罗,此云应器;今略云钵也。”

[7]《前汉书·季布传》:“使仆游扬足下名于天下,顾不美乎?”

[8]舀,音“杳”。挹彼注此曰舀。

[9]《处胎经》一:“佛告阿难:吾于海中,与龙说法,无数诸龙、龙子得道。”

[10]蜕,音“税”。虫类所脱之皮,曰蜕。

[11]堙,音“因”;塞也。

[12]原注:龙骨于至正己卯,寺罹兵火,因失,未知所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