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九章 琉球去留三百年(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十九章琉球,去留三百年

进入19世纪7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这些遮掩也没有意义了。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王国属于日本的“内藩”,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正式占据琉球。

琉球,按照现在的介绍方式,是这样一个地方:位于中国东南方,日本列岛最南端,由琉球、宫古、八重山三个群岛为中心的六十多个岛屿组成,面积两千二百六十五平方公里,属日本冲绳县。

据说,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此国地界。在惊涛骇浪中望之,盘旋蜿蜒,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虬也。虬是龙的一种,东汉人王逸《楚辞章句》:“有角曰龙,无角曰虬。”谓之“琉虬”,确实非常形象。然而可能因为古代中国都将龙作为帝王象征,加上一直在翻译他国名字时喜欢用贬义字词(这一点和现代有所不同),所以《隋书》将它改为同音的“琉求”。《元史》又写作“瑠求”,有的书中又称“留仇”,总之都是这个地方。

也许人们认为,琉球不过是弹丸之地,不足以成为历史正章。但原先的琉球王国,或地理概念的“琉球弧”、“琉球文化圈”,远比现在冲绳范围要大。“琉球弧”的岛屿,从南到北散布于一千公里海面,覆盖的面积甚至比日本本州还大。从冲绳最西端的岛屿与那国岛,晴天肉眼可以望见台湾;最南端的岛屿波照间岛,纬度比台北还低。

作为独立国家时的琉球,在五百多年里都承认中国是其宗主国,并于1372年加入中国的“宗藩体系”。历史上,中国对藩属国的朝贡采用的是厚往薄来的不对等贸易优惠政策,来朝贡的藩属国往往能获得数倍乃至十几倍的“赏赐”,因此琉球在厚利吸引下积极从事朝贡贸易,以至琉球屡请增多贡使员额、加多进贡番次,“以其国富,一岁常再贡三贡!天朝虽厌其繁,不能却也”!《明史》中记载亚洲诸国在该阶段的朝贡次数,日本十九次,朝鲜三十次,爪哇三十七次,安南八十九次,琉球朝贡次数高达一百七十一次,接近其他各国朝贡次数的总和。

这种敛财的方式,客观上也是为明朝所不齿的。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高从诲在后唐闵帝应顺初年奉为南平王。当时,刘龑在广州建立了南汉政权,王审知在闽地建立了闽国,王建在成都建立了蜀国,都自称为“帝”。高从诲为了得到他们的赏赐,对以上每一个国家都自称臣下,像满街叫爷爷的乞丐。因此各国很看不起他,称其为“高无赖”。

琉球从对中国若即若离到彻底去中国化,和这个国家这样的外交方式是有关系的。

有史料称,原先的琉球常闹饥荒,当地人以苏铁果实为食,所以又叫苏铁地狱。1604年,有人从福州将番薯苗带回琉球种植,亦以此为主食,人民死亡大减。

这个国家一度像葡萄牙、荷兰一样,以航海贸易作为国家生存之本。

铸造于1458年的“万国津梁钟”,原本悬挂在琉球王国首里城正殿门前,今天保存在冲绳“县立博物馆”中。其中一段铭文很完备地说明了琉球人的抱负:

琉球国者,南海胜地也。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在此二中间涌出之蓬莱岛也。以舟楫为万国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十方刹,地灵人物,远扇和夏仁风。

1875年,日本政府派遣内务大臣松田道之来到琉球。他带来了日本政府的最新命令:琉球使用日本年号,立刻停止向清廷朝贡。今后,清廷方面若有登基大典,琉球亦不得自由派遣使者。琉球方面,国王更迭不许接受来自中国方面的册封。琉球在中国福州设立的“琉球馆”贸易由日本领事馆代理。一句话,琉球今后不能作为一个国家和清廷来往,和中国彻底中断关系。

1875年松田道之颁布的命令,实际上是一年前《北京专条》的必然延伸。大久保利通认为:“今通过与清朝之谈判,彼承认我征藩地为义举,并出银两抚恤难民,虽似足以表明琉球属于我国版图之实迹,但仍难说两国分界业已判然。”为了彻底了断琉球问题,大久保利通期望明治政府全面断绝琉球和中国的关系,在那霸设立正式镇台分营。

1871年,明治政府废藩置县,第二年宣布废除琉球“王国”称号,改置琉球藩,改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这一系列举动完成了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体制。琉球被设成海外省,不能再有独立国家的一切权利。

1875年,日本针对琉球的果敢,和过去三百多年来的“优柔寡断”相比较,实际上是东亚两强——中国和日本强弱变化的直观写照。

大航海时代开始后,葡萄牙人对东南亚的控制使琉球舰队的航海贸易寸步难行。16世纪,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舰队进入东南亚,他们的产品通过琉球中转卖到朝鲜、日本,获得了丰厚利润。16世纪末至17世纪,随着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直接贸易联系,以及萨摩藩入侵,琉球的转口贸易地位趋于衰落,每况愈下。琉球财政日益窘迫,有时甚至出现无钱接待册封使而向萨摩藩借贷的情况。

日本对琉球的觊觎,在日本战国乱世中已经体现。天正十年(1582年),武藏守龟井兹矩向丰臣秀吉请求:“公若能诛杀光秀,则日本六十余州将归十掌中。我在国内无所希求,请赐给琉球。”

1609年,日本终于对琉球展开了军事行动。九州岛南部的萨摩藩派出大将桦山久高率兵三千入侵琉球。挑起战争的借口有四个:琉球国不肯制聘于江户幕府,江户方面曾通过萨摩藩送还漂流船民,但琉球方面未派遣使者致谢。还有,江户幕府方面期望在修复日本和明朝的关系方面,琉球能做一些工作,琉球居然没有积极配合。此外,琉球在丰臣秀吉侵朝时,拒绝给日军输送兵粮。

战事迅速呈现出对琉球不利的趋势。萨摩藩先占领了喜介、德之岛、冲永良部等岛屿之后,在冲绳北登陆,攻陷今归仁城。守城的山北监守向克祉战死。4月1日,萨摩军队从海陆两路攻向那霸和首里,琉球王尚宁派遣三司官谢名和丰见城守卫那霸。结果,萨摩军队先摆出直取首里姿态,谢名和丰见城急忙回师救援首里,不料萨摩军转攻那霸成功。尚宁只好以自己的兄弟尚宏和三司官为人质,向萨摩求和。4月4日,尚宁本人被押解到名户。4月5日,萨摩军队进入首里。他们对琉球的“收割”开始了。据《琉球渡海日记》称,光是把琉球的奇珍异宝打包就用了十几天。

萨摩藩在自己的治下,采用外城制、门割制等独特的兵农分离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世纪末期的藩国体系。这种封建体制,加上火山地带、台风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其生产力停滞,瓦解封建制的力量得不到发展。此时,萨摩藩占领了琉球,将其并入藩内理所当然。但事实是,直到1875年,琉球仍然一直以一个独立国家的名义存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先看看被囚的琉球君臣获得的意外之喜吧。1610年5月,江户幕府的最高执政官本多正纯给萨摩藩主岛津家久写信,要求他和琉球王尚宁以及一干被俘君臣一起到江户。至于接待的规格,本多正纯要求按照朝鲜使节来访时的制度。

江户时代,朝鲜使团访问日本,受到的接待规格极高,幕府每次都要花费百万两银子以上。对已经被灭掉的国家君主采用这一制度,本多正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管怎样,1610年6月18日,尚宁在骏府城拜见了德川家康。28日,在江户城拜见德川忠秀。9月3日,忠秀在设宴招待岛津家久和尚宁时表示,琉球今后要上贡萨摩藩,但琉球世代仍为中山王之国。也就是说,尚宁的家族仍可世袭罔替。不但如此,尚宁还将不日被放回国,保证这一制度的施行。这不由得让坐了一年多牢的尚宁欢喜得手舞足蹈。

实际上,江户幕府要求萨摩藩把吞进口的琉球又吐出来,这和东亚的格局息息相关。

1592年,统一了日本的丰臣秀吉在“显佳名于三国”的妄想下出兵侵略朝鲜。应朝鲜要求,明朝出兵援助。经过七年战争,日军不得不承认失败,退出朝鲜。这次交手让十八年后的江户仍然记忆深刻。出兵琉球的大将桦山久高在出征朝鲜时,作为岛津义弘的副将参加了露梁海战,虽大破李舜臣所率的龟甲船(对照日本历史和中国历史,对“龟甲船”战史似有很大矛盾之处),但对明军仍然很忌惮。由于琉球是大明“宗藩体系”,如果处理不好,将重开和大明的战事。另外,1600年关原之战,岛津军一千六百多人自杀式突围,尽管最后突出重围的不过八十骑而已,但萨摩军的气势让德川家康一直很担心,他也不愿意萨摩彻底吞下琉球,壮大其藩国力量。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必要。此后的明治政界长期存在萨摩派和长州派两大政治派系的分野。明治十四年(1881年)政变时,萨摩派首脑大隈重信一度被放逐,明治十八年(1885年)内阁政体确立后,很快进入萨派和长派轮流组阁、重新分掌政权的时期。20世纪初,继藩阀政治后上台的政党势力中,桂太郎和西园寺公望轮流坐庄。一方是萨派的承续,另一方则是长派的后任,大同小异。萨摩派与长州派之分,如晚清的清流与浊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