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从A到Z(第3页)
半个月前,慈禧刚刚度过了“全国人民”“翘首以待”的六十大寿。彼时,日军已在攻占金州、逼近大连的路上了。
Invulnerable刀枪不入的
一个义和团成员的“基本素质”就是刀枪不入。
1898年10月下旬,山东冠县梨园屯拳民起义,义和团运动迅速兴起,从山东发展到直隶,并于1900年夏进入北京、天津。义和团的口号虽不统一,但主要是“顺清灭洋”、“扶清灭洋”,并明确表示“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将爱国性与封建性混为一谈。对一切与“洋”有关的人和物,义和团都极端仇视,他们把传教士称为“毛子”,教民称为“二毛子”,“通洋学”、“谙洋语”、“用洋货”等,各色人等依次被称为“三毛子”、“四毛子”……直到“十毛子”,统统在严厉打击之列。至于打击对方需要的能力,教主号称其成员“刀枪不入”,口口相传,声威大震。
1900年春夏,慈禧派军机大臣兼顺天府府尹赵舒翘、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何乃莹前往涿州打探义和团的虚实,亲身查证义和团“神功”真假。此时,义和团的粉丝刚毅唯恐赵舒翘动摇,也赶往涿州,最后一阵折腾,交出了一个考察报告:这些功夫都是真的。
战败后,清廷上谕把责任完全推给大臣:
“此次开衅,变出非常,推其致祸之由,实非朝廷本意,皆因诸王大臣纵庇拳匪,开衅友邦,以致贻忧宗社……诸王大臣等,无端肇祸,亦亟应分别重谴,加以惩处。……
“追思肇祸之始,实由诸王大臣等昏谬无知,嚣张跋扈,深信邪术,挟制朝廷,于剿办拳匪之谕,抗不遵行,反纵信拳匪,妄行攻战,以致邪焰大张,聚数万匪徒于肘腋之下,势不可遏。复令卤莽将卒,围攻使馆,竟至数月之间,酿成奇祸。社稷阽危,陵庙震惊,地方**,民生涂炭,朕与皇太后危险情形,不堪言状。至今痛心疾首,悲愤交深。是诸王大臣等,信邪纵匪,上危宗社,下祸黎元,自问当得何罪?”
义和团对一切洋人、洋物的妖魔化,听起来令人发指:“(洋人)必取中国人睛配药点之,而西洋人睛罔效,故彼国人死,无取睛事,独中国人入教则有之。……(洋人)能咒水飞符,摄生人魂与奸宿,曰神合。又能取妇女发爪置席底,令其自至。取男童女童生辰粘树上,咒之,摄其魂为耳报神……甚或割女子子宫、小儿肾子,及以术取小儿脑髓心肝!”
一个世纪后,瑞典乐队罗克赛特(Roxette)在歌曲中唱道:“she'ssovulnerable,likemyhands(她是如此脆弱,像我手中的瓷器)。”有两个巧合,“vulnerable”(脆弱的)是“invulnerable”(刀枪不入的)的反义词,而“a”和“a”也仅有首写字母大小写之分。
Jailbreak越狱
戊戌年(1898年)和庚子年(1900年),爱新觉罗·载湉的住地瀛台两次差点儿被围。戊戌年,康有为听说变法未遂后,准备动员军队,营救已经处于“软禁”状态的光绪。而在庚子年,对列强宣战后四日,载漪、载勋、载濂、载滢四兄弟率义和团大师兄刀斧手六十余人围住了瀛台,试图将皇帝干掉。这次弑帝的计划虽为慈禧制止,但显示了光绪生不如死的地位。他在御前会议中惨遭端王、庄王的当面羞辱。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因受到“不信官方宗教”、“败坏青年”两项指控而被雅典的民众大会判处死刑。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Plato)等人因不满法庭的判决而企图策划他越狱,但苏格拉底不愿接受。他坚信,虽然这项裁判本身是一种误判,但任何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都是更加错误的选择。而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不避汤镬的举动,也被认为是对“越狱”的不齿。
至少,在汪精卫看来,越狱是不现实的。他没有将自己得以复生看成是王朝的覆灭,而是说:“救我命的是肃亲王,我每当回忆这个时候的事,总想到清朝末期的伟大政治家。”(闻少华《汪精卫传》)
过去的五十年中,70%的越狱犯人被抓回,15%在过程中死亡,11%自杀,只有4%成功了。估计迈克尔·斯科菲尔德(MichaelScofield,美剧《越狱》中的男主角)一家就用去了那4%的全部名额,拍成了那部视监狱为菜园的片子。
Kingshavelongarms王权及四海,勿与帝王争
这是每个朝代唯一的唱片,放完一遍就重来一次。大意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符腾堡公爵卡尔·欧根说,君主就像上帝,他有权作恶或者行善。国王做任何事情,没有理由,“因为朕要这样”。
自然的历史从善开始,人类的历史从暴力开始。从来都没有一次革命能够根除暴力,而是暴力再分配。洪秀全在试图推翻清朝的过程中,自己享受到了莫大的权力快感。
&法律学家
这个词尤其指代通晓大陆法者。
清末司法改革是以大陆法系的司法制度和理念为模式的。司法官考试,是大陆法系国家保证司法官专业化的重要制度。法国大革命后,法官考试制度的确立有一个试错过程。1790年,出于对革命前司法官员的不信任,规定各级法官皆归民选,而不考虑其专业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这种选举弊病甚多,最显著的便是法官因陷入政党争夺旋涡,失去了“独立”特性。法国因此确立了每年在巴黎举办一次法官考试的制度,考试分口试和笔试两场。“应试人不但要有法学学位,且须曾任检察官一年以上或曾为律师两年以上。通过考试的法官,一般由司法部派到各地实习。县审判官一旦出现出缺,司法总长就会呈请总统委任考试及格的人去补充。”受法国影响,大陆法系国家以考试选拔法官,这除了标准客观、操作性强的优点之外,还可以防止行政权力对司法独立的干预,因为这种制度设计是一种“非政治程序任命”方式。
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到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相继设立了大理院(最高司法审判机构)和与之配套的地方各级审判厅,并由法官独立进行民刑案件的审理,取代了原来的行政主官兼理司法审判的职责和权力。这是中国司法审判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如何选择合适之人充任法官,成为晚清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晚清选拔法官,也经历了一个明显从侧重实践经历选拔到以考试选拔的过程。
至1907年11月,京师各级审判厅开办差不多两年了,法官的任用、升补还没有书面规定,仅是笼统地说:“高等审判厅厅丞、高等检察厅检察长由法部择员预保,临时请简,各督抚亦得就近遴选或指调部员,先行咨部派署,不得径行请简。推事、检察官各员由督抚督同按察使或提法使认真遴选品秩相当之员,或专门法政毕业者,或旧系法曹出身者,或曾任旧印各官者,或曾历充刑幕者,抑或指调部员,俱咨部先行派署。以上各员,除请简者应由法部奏请简用外,凡明年成立之省城、商埠审判、检察各厅,一切应行奏补员缺,在法官考试任用章程未实行以前,均应作为署任。俟该章程奏明实行后,考核成绩,再行分别奏补。”至宣统元年(1909年),法部才出台《法部奏酌拟京师审判、检察各厅员缺任用升补暂行章程》。十二月,清廷颁布《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法官考试才最终在制度上得以确立。
1910年秋,清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法官考试。本来,清廷还准备在宣统四年(1912年)进行第二次,但1911年清朝就覆灭了。1911年12月,中华民国举行了第一次司法官考试,录取了十八人。民国六年十月,北洋政府颁布的《司法官考试令》里,第二条第七款即为“曾应前清法官考试及格者”。可见,法官考试的制度理念并未因国体的改变而终结。
音乐在罗马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从被征服者那里学到了很多音乐传统,尤其是伊特鲁利亚人和希腊人。在清代,唯一受到重视的音乐是宫廷音乐。这是从周朝宫廷雅乐延续下来的传统。
清入关之后,说唱繁荣,对地方戏曲音乐结构的多样化构成,以及近现代新兴剧种声腔的不断涌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严格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音乐。清廷认为音乐非关实际,不予重视。
1930年,上海国立音专所办《乐艺》杂志载文披露:约在光绪二十余年,各地兴办学校,派选学生赴东西各国留学。当时的学生,以习政治的居多,科学次之,音乐无人过问,且亦无人敢问,以为这是靡费国币、贪求欢乐的事情。这个并非胡诌,有实可稽。前清时,江苏省江阴县派送官费留学生两名,一人习法律,一人原本定习科学,后到美国后闻乐声清雅,高妙动人,就发生了兴趣,入院专攻音乐,成绩极佳,不料同伴将此事告予政府,不到数月,就被政府以靡费国币、不务正业的名义押送回国。
明洪武年间,雅乐改称中和韶乐,一直到清代。中和韶乐以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演奏,和以律吕,文以五生,八音迭奏,玉振金声,融礼、乐、歌、舞为一体,表达了对天神的歌颂与崇敬。中和韶乐是一种且歌且舞的表演形式,因此舞蹈在表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祭祀舞蹈分为文舞和武舞,名称历代虽有不同,但多冠以“文”、“武”二字或体现文治、武功的词汇。汉代称为武德舞、文始舞,南北朝之梁称大壮舞、大观舞,唐代称七德舞、九功舞,清代称文德舞和武功舞。
18世纪末,世界音乐风格嬗变的时代来临。钢琴之父意大利人克莱门蒂(Muzioti)、凯鲁比尼(Luigii),德国音乐家韦伯(CarlMariavonWeber),纷纷向古典风格告别。他们的作品出现了即将到来的时代的风格——浪漫主义。此时,音乐在中国还是铁板一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歌剧成为流行,这是一种注重优美音色的歌唱方法,对于歌唱者音色的要求非常高。但是由于当时妇女被禁止参加“圣咏合唱”,所以碰到有女声唱的地方,就用童声或者阉人歌手来代替。为了保持男孩在孩童时期的声音,阉割之术在其变声之前就要完成。往往阉人歌手在孩童时期就拥有了天籁嗓音,并且有超强的乐感,在十四五岁变声之前就要经过残酷的阉割术,以便保住嗓音。阉割之后,男孩子就不再分泌激素,有利于音域的扩展。长成之后,音质柔韧,并且具有宽广的音域,他们能够成为歌剧舞台的顶梁柱,担任女高音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