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制服的诱惑(第2页)
制服的样式完全中国化。上装为传统马褂,袖口宽六寸,腰摆紧小。在袖口、领口、衣襟和下摆处,装饰有传统镶边和云头图案,夏季用黑色绸缎制成,其他季节用黑绒布。配合这套制服,着装时军官还必须腰束皮带、佩刀,增加其威严。
军服对于军人的吸引,毋庸多言。路易斯·P。洛克那翻译戈培尔日记时发现,戈培尔抱怨空军元帅成了制服控,其中一件长皮外套很容易使人想起“高级妓女表演歌剧时所穿的西装”。戈林还曾穿着蓝色的和服,趿拉着一双木屐去赴宴。洛克那添油加醋地说:“有一次他(戈林)去接见外交使团,打扮犹如手握长毛的沃坦(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英雄人物)。”
北洋海军还没有实行军衔制度。为了区分尊卑,除了军刀等装饰物之外,袖口是重要的位置。在刘步蟾的建议下,军服每边袖口装饰的三个空心云头图案内引入了标志设计,相当于一种简易军衔、具体职务标志。舰上的统领、船主、驾驶、管轮、枪炮、帆缆、军医、文案等多个职位,都有具体的代表符号。统领(舰队司令)袖口的每个空心云头内用金线绣制三个古体的“寿”字,中央为长型,两侧为圆形,每袖三个云头内,共九个古“寿”字。舰长、大副、二副等航海军官的识别符号为长型的古“寿”字,尊卑之分,区别在于“寿”字数量多少,例如舰长每袖七个古“寿”字(中央的云头内三个,两侧的各两个),而大副的只有六个(中央云头内比舰长减少一个)。管轮部门的军官则形象化地用圆形的古“寿”字识别,同样以“寿”字数量的多少来区别大管轮、二管轮等职务。
军人者,以国家利益为重,生死轻之。北洋海军在这套军服的设计上,以“寿”作为标志,不太像一支军队的作风。从古到今,军人都以军威,以及压倒对方的气势作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不考虑生死。955年,莱希费尔德战役,马扎人士兵脸上的疤痕是生下来就刻上去的,目的在于恐吓敌人。对于生活在俄罗斯和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人和突厥人来说,这种“军服”是很正常的。二战期间,“骷髅师”对其标志引以为荣。
北洋海军制服具体技术军官的识别符号更为形象化。比如,象征枪炮官符号的是方天画戟和红缨枪,医官符号为灵芝寿桃和蝙蝠,中国结代表帆缆官,毛笔、宣纸肯定是文官的象征……为了方便起见,北洋海军军官除了夏季外,都戴一种小帽,与当时官员使用的斗笠状的凉帽和船形的暖帽相比,更适合舰上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北洋海军中还有制服颜色为红色的兵种,被称为“洋枪队”,平时在舰上维持纪律,充任宪兵,战时或在桅顶狙击敌方舱面人员,或手持步枪、砍刀、长矛,准备跳帮厮杀。海军陆战队这一在西方有着悠久历史的海上兵种,在中国是彻底的新生事物。远在公元前31年的亚克兴海战,屋大维和安东尼的海军就相互跳跃到对方战船上攻击。等到了1571年,土耳其和基督教世界的勒班陀海战时,双方更是近身肉搏。在漫天的火箭中,土耳其钩镰兵在用完武器后,还一个劲儿地向基督教士兵扔橘子。
参照英国海军的模式,北洋水师也引入了海军陆战队的编制。但在黄海大战中,中国军队从未发起一次跳帮作战。至少有两艘中国军舰在准备撞击对方时,事先中了对方的鱼雷,更谈不上跳帮了。
水兵制服上较有特点的部位有两处。一是在军服的领子上,左右各用金线绣有所在军舰的名称。另一处是水兵服的臂章,也参考了西方的类似制度,配有区别水兵职务高低和工作岗位的臂章,这可能也是中国军队使用这种军衔识别形式的开始。由于工作岗位的需要,水兵夏季在舰上一般都是赤脚,天冷时才穿上战靴。
甲午战争之后,清海军军官着装规范与原北洋海军的基本一致,仍然是头戴便帽,身着蓝色的海军服,袖口依然有金光灿灿的龙纹标志,但是袖口的军衔标志系统已经进一步向西式方向过渡,袖口的龙纹实际成了一种装饰,更主要的军衔识别符号是龙纹下面的金线袖饰,“寿”字已经**然无存。经过对现存照片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判断出这种军衔符号的一些规则:如统领为一宽道金线,管带为四中道,低阶的军官则是窄道。军服裁剪式样更加西洋化,穿着后显得合体精神,军服上原先采用的传统中式一字盘扣被改成了西式铜制纽扣。夏季的着装上,新建北洋水师的军官夏季制服不再使用海军蓝,而改为了与西方海军更为接近的全白制服,上衣与军裤均采用白色,足穿白色的西式皮鞋,头戴海军草帽。保持的中国特色是,夏季全白制服上亦采用了金线袖饰作为军衔识别符号。
仪表的要求,即便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海军也没有放松。当时,美国海军招募女兵的服装条例,还有这些喜剧规定:
女兵穿白色衣服时,**、胸罩必须是白色或似肤色。
怀孕女兵穿外套(雨衣、外套大衣,厚短呢大衣、双排扣水手上衣、厚运动衫等)时,如因身体原因不能系扣子,可以不扣。
女兵戴耳环时,耳环大小必须是四至六厘米的球体(军官是金耳环,E-6及以下级别者是银耳环),必须是朴素无光、表面精整、螺丝夹住耳环型的,珍珠耳环只能在穿小礼服或晚礼服时才可以佩戴。
至于男兵,“男兵有权给头发分一条自然的窄缝,可以前分缝和后分缝,发型太时尚或分缝的角度不自然,都是不允许的”。
对于外国雇员,清水师没有特别的服装要求。外籍顾问出于对本国军威的自负,对穿着本国的军服有一种油然的神圣感和荣耀感,因而通常是身着自己的海军制服,而在袖口自己国家的军衔之上,加上在北洋海军获得的军衔符号,以显示在国外服役的特殊经历。曾任海军总查的琅威理(LangWilliamM)就穿英国制服,镇远舰的美国教习马吉芬(Philiffin)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却一直穿北洋水师的军服。马吉芬参加了惨烈的“大东沟海战”,同当时的中国海军官兵一道,奋力抗击日本侵略军,身受重伤。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他回到美国,终日奔走。他到处演讲,述说中国舰队的英勇作战,为中国舰队在西方遭受的不公正舆论待遇所愤慨。1897年2月11日,这天是丁汝昌、杨用霖等人在刘公岛自杀的两周年纪念日,马吉芬在美国医院愤而自杀。遵照其遗嘱,马吉芬下葬时身着一套北洋海军的制服,而棺椁上则覆盖着黄底青龙海军旗,其墓志铭上写着:“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湘淮军和各省防练军纷纷溃散,有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之称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清廷为维持统治,决定采纳众议,改革兵制,效法西洋,建立新式军队。
新陆军的编制、训练、装备和官制等完全效仿德国和日本军队。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移植西欧式军衔制。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编练新军。1903年,清政府设练兵处,为编练新军的总机关。1904年,练兵处、兵部会奏朝廷,“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则”,制定新军等级。从此,中国军队便开始实行军衔制。袁世凯等人在《练兵处奏定陆军营制饷章》中,专设“军服制略”一项,明确提出改革军服的方案,方案可概括成以下五点:
一是“窄小适体,灵便适宜”。
二是“敌人远视,官兵莫分,军队相逢,尊卑各判”。(二战之后,军服的革命性改变是允许士兵以肩章的形式,在衣领和肩膀上佩戴小小的铜质徽章以示军阶,目的是缩小官兵之间的视觉差异。)
三是颜色要“视线愈远,愈不能真”,“使(敌)人不能远望瞄击”。
四是军帽要“前檐稍宽,取蔽风日,以便瞄准命中”。
五是“肩头列号,自官长以至兵目,各按等级次弟,分设记号,务使截然不紊”。
至1910年底,陆军部海军处正式升格为海军部,载洵、萨镇冰努力外购了一批军舰,军服也进一步西化。这段时间,新建陆军建立军衔制度开始于1904年12月清政府批准练兵处和兵部的“另定新军官制”方案,到1911年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衔体系。
最平凡的咔叽美军制服,是近代文明世界最成功的军事符号。下面的一则笑话流传很广:乔治·巴顿去检查军人娱乐室,里面有一人穿着咔叽制服,背对巴顿。将军怒吼道:“你不会立正致意?”对方回答说:“立正个鸟,伙计,我是从城里来给自动售货机加装可乐的。”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晚年时,提出只穿褪色的咔叽布军装安葬。他只想穿着这样的服装离开人世,“不管我做了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我都是穿着它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