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从A到Z02(第3页)
清廷对外交往的正副使制度第一次引起外国不满,要追溯到雍正恭贺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ЕкатеринаIАлексеевна)登基之时。当时,女皇对清政府正副使官衔表示不满,对方前次出访清廷的萨瓦是副枢密官,有少将军衔,而图理琛和殷扎纳不过是内阁侍读学士(从四品),而另一个使节那颜只是郎中(清朝每部又分若干司,司设正五品郎中)。其实,这些官员品级已经很高,估计和当时糟糕的翻译有关,以至听起来像一般的“秘书”和“医生”。
使臣的选拔制度,有别于科举制度下选用一般官员,主要靠王公贵族、大员保荐。1875年总理衙门奏定,出使大臣由“在京王公大臣等,如真知有熟悉洋务,洞悉边防,兼胜出使之任者,具疏保荐”。此后三十余年间,这一规定不曾变动,直到外务部成立,新的职业化任用制度出台。这种特殊的任用制度,为各大政治派系争斗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正副使制度,本来是个等级名分制度,无所谓好坏。但清廷的外交问题,即便在这样一个小小的集团中,也会出现相互牵制、监督。李鸿藻举荐刘锡鸿以副使出使英国,目的就在于牵制正使郭嵩焘。郭、刘的矛盾,就是身后更大牌人物的矛盾。清流御史一度奏请派郭嵩焘出使日本,李鸿章则一直希望刘锡鸿离开使职,僵持不下。最后,两人任职未满,双双回国。归国后,刘锡鸿弹劾李鸿章。有关这一事件的大略经过,李鸿藻的日记中逐日有记载。结果是李鸿章“自陈感悚”,刘锡鸿以“妄言”获罪革职。驻美正、副使陈兰彬与容闳,驻日正、副使何如璋与张斯桂,这些“配对”之间均发生过矛盾分歧。由于李鸿章从中竭力调解,最终没有扩大影响。此后,清政府很快取消正、副使制度。
其实,郭嵩焘、刘锡鸿来自不同的举荐人,不能同心同德做工作也就罢了。像驻美、驻日的正、副使,实际上都来自同一个人(李鸿章)的推荐,居然也频传不和。首任驻美使臣陈兰彬早年曾得到曾国藩的举荐,延请入其幕。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李鸿章会同两江总督曾国藩奏派其携带幼童出洋。出使后,李鸿章称赞他“识力诚毅,廉正可靠,驻洋三年筹办要务均极精详”,请总署在古巴华工定案后,“斟核保奏,俾旌劳贳”。其副使容闳,也是李鸿章一手委派的。
首任驻日使臣何如璋由李鸿章和沈葆桢“交疏以使才荐”。何如璋前往日本前,特意到天津谒见李鸿章,详谈出使之事。副使张斯桂是曾国藩幕僚,因为这个关系与李鸿章也有了私交。在出使日本期间,他与李鸿章时有书信往来。通过信件,李鸿章还曾“劝励”他和何如璋之间“久不相能”的关系。
在没有正、副使时,清政府对外使团中的内讧仍然无孔不入。李鸿藻倡导和主张伊犁改约,曾纪泽因此在接到修约谕旨时,认为不妥,颇有情绪。在给丁日昌的信中,曾纪泽说:“毁约亦非译署本意,特为言路所迫,而纪泽适承其累耳。”1896年正月初十,李鸿章赴日本议和,随员中有李经方和罗丰禄。李鸿藻认为他们不宜随行。李鸿章特意造访李鸿藻,称“非此二人不可”,对于这个人事安排,两人辩论甚久。李鸿藻和李鸿章仅有一字之差,但督粤的李瀚章才是李鸿章之兄。李鸿藻字寄云,号石孙、兰孙、砚斋,1820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李鸿章比他小三岁,出生在安徽合肥。
&白象
大象一般为黑色、棕色,一旦发现或捕获到白象,是比较罕见的事。在古代,暹罗国(今泰国)盛产大象,白象因稀少而被视为珍宝。大城王朝时期,白象被作为“友好使者”送给中国。据《明史》记载:“遣使供白象及方物,象死于途,使者以珠宝饰其干,盛以金盘,并尾束献,帝嘉其意,厚遣之。”象与“吉祥”的“祥”谐音,是国运昌盛的吉祥之兆,民间传说太平盛世出白象。“象驮宝瓶”寓有“太平有象”之意。
但在英语中,“白象”代表一种所费不赀,且要继续花大钱维持的事物,且这种投资不能带来丝毫利润,甚至可能使拥有者破产。动物变成白色,是一种基因异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白化现象”。在泰国历史上,白象被称为神物,而且属于国王,不能买卖,不能工作,终生受人供养。大象生育率不高,本来产下小象之后,所有人能发点儿小财。如果产下的是白象,不但无丝毫利益可言,还得一辈子小心翼翼供养这份“国王的财产”,万一养死了便大祸临头。据说,泰国王室有时候看某位大臣不顺眼,就会送他一头白象。接受者表面是得到恩赐,实际上有苦说不出。
然而,在明王朝的后继者看来,白象仍然是吉祥之物。清宫旧物中,有《坤舆万国全图》,为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Ricci)在中国传教时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图于明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后,刻本在国内已经失传。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舆万国全图》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宫廷中的彩色摹绘本,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根据这幅图的注解,证明中国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时期里,就已经了解包括南美洲在内的许多地方。但此图上在南极大陆的位置,绘有陆上动物八种,其中有犀牛、大象、狮子、鸵鸟、恐龙,等等。对于南极大陆为什么会有这些动物,专家推测,这只是利马窦的臆测而已。
梁启超称,自马江败后“群臣竞奏请练海军,备款三千万……颐和园工程大起,举所筹之款,尽数以充土木之用”。太监王世和也说,海军各堂司仅为贪污中饱而“谋修清漪园,动款三千余万”。这些说法,和实际情况相比过于夸张。光绪帝十四年,婚礼耗资达五百万两,户部又拨郑州河工六百万两、山东河工两百万两,及新铸制钱工本……经费窘迫,可想而知。把海军扩充停滞完全归咎于慈禧太后个人纵欲奢侈,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但光绪帝婚礼,颐和园大兴土木,都是让清廷难荷其重的“白象”。本来,北洋海军不算是“白象”,但受制于军费,实战惨败,这头“大象”也变成了因小投入而变得无任何收益的“小白”。满足清廷最壮丽梦想的工程,终成虚空。
X-rayX射线
1895年,德国科学家威廉·伦琴(Wilhelmtgen)发明了第一台X射线机器。本来,他是想看看电流在真空管中究竟能传送多远,结果注意到这束光竟然可以穿透六英尺以外的木门,并且能看清木门后的东西。一些同行讥讽威廉的发现,他们说如果真的发生了那种奇异的事情,威廉应该去街头透视行人的衣服,看看女士们穿着什么**。
这个时期的德国,伦琴对于这种光线的研究贡献最大。他的夫人贝莎的手,是人类第一次放在荧光板和阴极射线管获得的X射线照片的“模特”。为了验证射线还能穿透些什么样的物质,伦琴几乎把手边能够拿到的东西都用上了。不久,贝莎身患重病,直到1919年因癌症去世之前,她都是在病痛的折磨和与世隔绝中度过的。四年之后,伦琴死于直肠癌。
普通人接受的每一次X射线检查,辐射都是按照毫雷姆(mrem)来计算的。一次普通的牙齿X射线检查有二毫雷姆的射线进入头颈部和甲状腺,胸部透视有二十毫雷姆,CAT扫描(计算机轴向断层扫描)产生二百毫雷姆辐射。
中国第一个接受X射线检查的是访问美国的首辅李鸿章。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覆灭,李鸿章被迫赴日本马关议和。谈判期间,李鸿章遭小山六之助枪击,子弹从左脸颊穿进,时为1895年3月24日。当年李鸿章已七十三岁,又是以战败国总理的身份前去谈判议和的,因此国际舆论普遍谴责日方。在德国医生的强烈建议下,李鸿章拒绝在日本医院接受外科手术,因此有子弹残余一直留在颊内。第二年,李鸿章以清廷头等钦差大臣的身份出访欧美,经人介绍接受了一次X光诊视,这时候,距离伦琴发表关于X射线的论文只有半年。
那时候,一年之内会有数百篇有关X射线应用的论文,而在伦琴宣布发现X射线的第四天,一位美国医生就用X射线照相发现了伤员脚上的子弹。
对于这种神奇的医疗机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点石斋画报》以“宝镜新奇”为题予以介绍:“苏垣天赐庄博习医院西医生柏乐文,闻美国新出一种宝镜,可以照人脏腑,因不惜千金购运至苏。其镜长尺许,形式长圆,一经鉴照,无论何人,心腹肾肠昭然若揭。苏人少见多怪,趋而往观者甚众。该医生自得此镜,视人疾病即知患之所在,以药投之,无不沉疴立起。”
柏乐文为美国监理公会传教医师,1882年来华,协助姐夫蓝华德医生在苏州创办博习医院(SoochowHospital),任外科主任三十余年,在博习医院引进和使用了中国第一台X光机,而正式的全套X射线仪器安装则在1917年。其实,《点石斋画报》的画师并未亲见X光机,所绘露天场景、X光成为可见光、机器与患者距离等均与实际不符。然而,这是有关中国第一台X光机引进和使用最早的图文报道。同年11月的《时务报》第四十三、四十四册,也有“曷格司射光”用于照鸡鸭辨生蛋与否,以及法国海关照验行李的纯文字报道。以这个杂志报道推论,当时柏乐文在全套机器安装之前,可能继续进行了小范围的X射线“表演”。
Yeoman自由民,自耕农
在原始社会中,参军作战是氏族内男性成员的义务;在奴隶社会中,则是奴隶主阶级男性成员的特权。一般来说,奴隶是不被允许掌握武器的,也就没有资格当战士。
换句话说,战争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自由人的历史。上述社会时期,是战士在社会地位最高的时期。只有在统治阶级内部人力不足、征发不动时,才会逼迫奴隶走上战场,但一般只能担任最为简单的兵役。
清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田地是民田、庄田和屯田。屯田的基本形式有军屯与民屯,军屯在边疆,民屯在内地,比例以军屯为主。庄田最初是作为国有土地赐予权贵,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庄田的来源变成“圈地”暴力掠夺来的民田,朝廷将之分配,子孙承袭,不准典卖,但典地的现象在康熙年间出现,且愈演愈烈,终于在光绪二十三年干脆开禁,土地买卖几乎失控。民田是掌握在地主和自耕农手里需要纳税的田地。这类土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并可以买卖,所谓“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常”。与明代相比,清代的自耕农在数量和经营方式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自耕农的土地大抵通过四种途径取得:一继承或遗赠,二价买,三垦荒,四国家使用行政手段将原属官有的土地改归私有,使耕用者身份发生转变。
本来,自耕农是清朝的赋役来源,所以对自耕农采取轻徭薄赋,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然而此种薄役政策随着封建国家机器的发展、财政需要的扩大是很难长久实施的,再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量自耕农又失地破产而转化为佃农。于是,自耕农的界定就越发尴尬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朝的自由民也是不存在的。
最终,晚清军队兵员、基层军官的组成,正是来自这些非自由民。晚清中国对外战争屡次失败,在科技、战法、实力对比之外,还有一种观点应该值得重视:就像那些帮助英国人运走广州都署衙门银子的广东人一样,他们并非麻木,而是确实不知道究竟谁来当主人更好,有何差别。
&时代精神
自恋,毫无疑问是晚清的时代精神之一。
当晚,曾在德国学习、此时充当翻译的荫昌,向德方翻译福兰格(OttoFranke)探询后,终于得到了好消息,翁同龢日记中庆幸地称,“彼王似有屈从口气”。张荫桓日记中称“似已如我意”。5月15日早晨,亨利亲王一行前往颐和园觐见慈禧太后,说了一些废话,而后赐给了丰盛礼物,但仍未对亨利亲王“赐坐”。这关系到清朝的礼制,是通过努力争取来的。
清帝退位时,托“赐和”之言,仿佛1945年天皇说“终战”一般。
卢培·维蕾斯(Venus)是名动一时的女明星,极其在意自己的外表,一面一人高的镜子不离左右。她怀孕四个月时,无法忍受自己的形象,于是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吞下药丸自尽,这是为了确保死得好看。但她吞药后有呕吐的冲动,于是直奔厕所。后来,她被发现趴在马桶上死去,头浸泡在马桶的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