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东欧四国演义(第1页)
第7章东欧四国演义
乌克兰最大的三个寡头:亚努科维奇是东部工业地区的代表;尤先科与美国的来往最为紧密,是金融方面的寡头;季莫申科号称“天然气公主”,掌控的是乌克兰主要的天然气设施。自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政治的常态就是他们三个人,其中两个结盟把在台上的那一个轰下去换另一个上台,过一段时间又换一个组合再把之前上台的人轰下去——比《三国演义》都要热闹。
此“国”非彼“国”——从概念说起
在说乌克兰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国家”这个概念。“国家”这个词在东西方的语境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而这又经常会造成中国老百姓在看国际新闻时产生许多误解。有这样一种说法:全世界80%的分歧,其实都是来自对名词的理解。譬如我们在看待欧洲的时候,脑子里应该始终有这么一根弦:现在的欧洲,其实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理解了这一层,再去看相关的新闻就好办了——直接拿齐、楚、燕、韩、赵、魏、秦往上套,基本就能看透个七八分。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什么样子?首先我们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从周朝的“华夷之辨”以后,就有了“夷入夏则夏,夏入夷则夷”的说法。而这个“夏”指的就是华夏的文化圈子。在西周时代,这个圈子有一个具像化的东西来明确边界,那就是周礼——是否遵从周礼,是获得华夏文明圈认同的关键因素。到了东周(春秋战国),虽然开始“礼崩乐坏”,但文明边界已经非常清晰,被人们扬弃掉的只是不合时宜的经济、政治制度,所以在当时对列国而言,无论它们之间国土如何变化,如何打得不可开交,但始终是处在同一个文化圈子里;而各个战国,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由于这种分裂的时间长达上百年,每一个国家在这个大的文化圈子内又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这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结构的特点。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产生了一系列现在的中国社会所不具有的特质:首先,当时人们的头脑里其实是一种双重认同:一个是基于文化,我是华夏族,而像匈奴、戎狄,你们是蛮夷,这里起决定因素的是文化而不是血统;另一个认同是基于对利益,也就是国家的认同,像战国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秦。这就导致了当时的人们对国家有认同感,但这个认同感又是有限度的。
在春秋战国时代,有才华、有本事的士人对国家的忠诚度并不是很高,你可以先侍奉这个国家,如果这里不能满足你的利益,你完全可以拔腿就走,而社会舆论根本不会把这当成一种叛国行为。像吴起,先在魏国,后到楚国;商鞅本是卫国人,在魏国做丞相公叔痤的幕僚,发现魏国没有前途后又转入秦国,最终做了秦国的大良造……这种行为在现代我们是不敢想象的,在今天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一个外国人成为中国的高级官员,这是因为那时的“国”和如今的“国”压根儿不是一个概念,如今的中国,政治疆域和文化疆域是基本重合的。
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对国土的认识。在战国时代,一块国土几年前可能归于韩国,过几年又被魏国拿去了,再过几年又成了秦国的,这是极其平常的事。这种国土的归属变化,对中华文明的大历史来讲无法用正义、非正义来定性。
回头再看现在的欧洲。欧洲从进入文明时代开始到现在,一直维持着同春秋战国时期相似的模式:第一,有一个大的文化圈——基督教文明圈,在这个大的文明圈下又可大致分出三个亚文化圈,即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大文化圈套着亚文化圈,此外各个地方的大族豪强势力又彼此牵制,形成了众多的邦国,这些邦国经过数百年的彼此征伐,最终形成了如今欧洲非常碎片化的格局。
我们该如何看待欧洲的问题呢?其一,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欧洲人的国家观念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英国人,当他面对美国人、俄罗斯人和中国人时,其头脑中会产生三个不同的概念——美英完全是在一个文化体系之内,俄罗斯与英国是两个亚文化圈的关系,而中国和他则完全是两个文明圈。
在历史上,欧洲人在面对东方文明的压力时,多多少少能够做到一致对外;而在欧洲内部,一个人对于国家的忠诚度非常有限。所以,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讲,在看待欧洲历史上这些恩恩怨怨时,我们没必要去评判是非,争论对错。我们都知道“春秋无义战”的说法,战国时代列国国土的变化仅仅就是一种大争之势下的优胜劣汰,直到现在,西方文明内部依然是同样的道理[46]。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后面才能继续分析时下成为新闻热点的乌克兰危机。
既然没必要非立一个“是与非”标准,那用什么方式说最好呢?我们分别从几个当事方的角度来切进去,从他们的角度分别来看乌克兰问题对其到底意味着什么。
俄罗斯篇
从历史上来讲,乌克兰对俄罗斯的价值相当于中国的东北三省。其价值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地缘安全。俄罗斯国土面积非常辽阔,1700多万平方公里,但这1700多万平方公里看似广袤,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形胜之地。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俄罗斯的国土几乎是一马平川,除了乌拉尔山和高加索山脉外,再也找不到什么山川,也没有高原、盆地,这种一马平川的地形在战争中是非常吃亏的,只要敌方具有比较强的机动性,在短时间内就可**俄罗斯腹地。俄罗斯面积看着大,可位于欧洲地区的核心的区域,距离欧洲的几个传统大国德国、法国不过几百公里而已。
因为这个缘故,俄国在历史上两次被人打到首都:一次是拿破仑时代,法军直接打进了莫斯科,俄军统帅叫库图佐夫,不得不火烧莫斯科,以坚壁清野的战术来对付法国人。
第二次是苏德战争时期,德军在开战后不久就兵临莫斯科城下,所幸的是那一年苏联的冬天比往年来得早,更幸运的是在远东地区日本人一直不敢北上,这让朱可夫可以调来远东驻军加强莫斯科的城防,才最终坚持了下来。可这依然是战争中最为凶险的一个阶段,在莫斯科保卫战爆发前夕,苏联政府把主要的人员、机械设备,以及红场列宁墓中的列宁遗体全都迁了出来,做好了再次坚壁清野的准备,那个时候苏军在莫斯科城内所有重要的交通枢纽、桥梁都布置了炸药,就是准备如果守不住的时候把这些地方都炸了,留给希特勒一座废城。
由于没有山川阻碍,唯一能让俄罗斯在地缘上有安全保障的只有距离了,换句话说就是国土纵深越大越好。基于这个原因,历史上的俄国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向西和向南不断和邻国交战,开疆扩土以增加战略纵深。
其实不仅仅是俄罗斯,从英吉利海峡一直到乌拉尔山脉都是以平原、丘陵为主的平缓地形,因此欧洲各个国家间一直也是征伐不断,在领土问题上,俄国人和西欧国家其实没什么区别。时下成为热点的乌克兰,正是这种特定环境下的产物。
历史上早期原本是没有乌克兰这个国家的,当时与俄罗斯西部相邻的是欧洲大国波兰[47]。公元17世纪,沙俄开始逐步壮大起来,沙皇阿列克谢从1654~1667年跟波兰打了13年的仗,13年中沙俄越战越勇,不断从波兰掠夺国土——如今的东乌克兰便由此而来[48]。
除了彼得大帝外,中国人所熟知的另一位沙俄统治者恐怕就是叶卡捷琳娜女皇,从地缘政治考虑,她对俄国的贡献可能还要高于前者。叶卡捷琳娜女皇生平最大的两个功绩都和现在的乌克兰有关:其一,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中,打败了俄国南部的强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一仗彻底拿下了克里米亚半岛;俄土战争后,沙俄又和奥匈帝国、普鲁士帝国联合出兵,三次对波兰开战,最后把波兰彻底瓜分,使得波兰一度亡国。在这三次对波兰的战争中,叶卡捷琳娜为俄国拿回了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时波兰国土面积总共不过70万平方公里),至此便形成了现今乌克兰的雏形。
1991年苏联解体后,14个加盟共和国从苏联的政治框架中脱离出来独立建国。这对俄罗斯来讲不仅仅是损失国土面积这么简单,这14个加盟共和国全部位于苏联的西部和南部,而这两个方向恰恰是历史上俄国主要的威胁来源——俄罗斯的战略纵深因为苏联的灭亡而大大减少了。
乌克兰的独立则是14个加盟共和国中对俄罗斯冲击最严重的。乌克兰位于俄罗斯的西南部,在苏联时代是仅次于俄罗斯联邦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俄乌边境到达莫斯科的平均距离不过400公里,中间没有任何大的地理障碍——现代战争条件下,一支机械化部队如果从俄乌边境出发的话,在几天之内就可以非常顺利地打到莫斯科城下,而如果换作轰炸机或者是巡航导弹,那么时间将是以分钟来计算的。
除了地缘安全方面的价值外,乌克兰在苏联时代还是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在乌克兰分布的工业设施包括航空、航天、造船、冶金、化工、精密电子加工等方方面面——这其中包括苏联时代唯一一个能够建造航空母舰的黑海造船厂、茹科夫斯基航空航天大学、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及配属的工厂[49]。此外,俄罗斯境内很多重工业企业所需的核心部件,也是由位于乌克兰东部的工厂来生产的[50]。
不止如此,乌克兰还是欧洲最大的粮仓,拥有几十万公顷的黑土地,而且对于国土普遍处于高纬度地区的俄罗斯来讲,乌克兰是纬度最低的地方,这里水热条件是整个苏联最好的,在赫鲁晓夫时代之前,乌克兰一直是苏联最大的小麦产区。
独立之后的乌克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资产,就是我们前面刚刚提到的克里米亚。克里米亚半岛面积不大,只有2。5万平方公里。可就是为了这2。5万平方公里,从1676~1774年,一共200多年时间里,沙俄和土耳其为其先后爆发了11次战争——平均每隔19年就打一仗。最终克里米亚在叶卡捷琳娜时代被俄国夺占。
1853年又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这是在拿破仑之后,欧洲地区规模最大的战争,英、法、土及撒丁王国(意大利的前身)四国联军,与俄国围绕克里米亚半岛鏖战了两年时间,两年使得俄国付出了几十万人的伤亡,黑海舰队司令纳希莫夫在战争中阵亡;在战争期间,为了给英国人在北美施加战略压力,同时也是为了解决战时财政问题,俄国政府不惜把面积170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人[51]。最终,俄罗斯寡不敌众宣告战败,克里米亚半岛被迫被割让。沙皇尼古拉一世因此成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割让土地的沙皇。在战争结束结束后不久,尼古拉一世便去世了,一直以来有传言说:尼古拉一世是由于割地而羞愧难当,在战争结束后服毒自杀——当然这只是传说。
就这样经过反复争夺,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红军于1918年重新夺回克里米亚。苏德战争时期,德国人为了夺取位于克里米亚的重要海港塞瓦斯托波尔,整整耗了250多天,由于耗时过长,以至于直接影响到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表现。之所以能叫这么多国家为这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投入几百年的时间和无数的生命,还得从它的位置来说起。
从地图上看,克里米亚半岛从欧洲大陆延伸而来,位置接近于黑海的正中央。这意味着,谁拿到克里米亚,谁就掌握了整个黑海的控制权[52]。那么黑海又意味着什么呢?在苏联时代黑海负责的是苏联对外贸易60%的航运量,其中里海地区的石油资源出口,长期以来都是通过黑海,运往西欧地区[53]。
除此以外,黑海对俄罗斯而言“进可攻、退可守”:以守而言,黑海是整个高加索地区的海上屏障;而如果是攻,从黑海走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便可进入地中海,进而到达中东地区。冷战时期,苏联正是通过这条海上通道对埃及和叙利亚进行援助,进而影响整个中东局势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