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章 东欧四国演义(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简而言之,控制克里米亚半岛也就控制了黑海,而黑海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区域,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影响可以波及到欧、亚、非三大洲。

而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上一次从俄罗斯手里丢掉的原因却叫人哭笑不得:在苏联的行政建制下,克里米亚半岛最初一直属俄罗斯联邦下辖,和乌克兰共和国没有什么渊源。1954年,为了庆祝“兄弟的乌克兰与俄罗斯结盟300周年”,曾长期领导乌克兰地方工作的赫鲁晓夫主导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决议,把属于俄罗斯共和国版图的克里米亚半岛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赠给乌克兰。

对正处于鼎盛时期的苏联来说,这其实也算不得一件大事。在中国,一个市的辖属在两个省之内来来回回变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可能对于省内的经济有一些影响,但对整个国家来讲这就是从左手换到了右手而已。但赫鲁晓夫怎么也不会想到,37年之后苏联会宣告灭亡,乌克兰成了独立的国家,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因为当初领导人一个“拍脑袋”的决定,稀里糊涂地成了外国领土。

苏联解体之后,根据俄乌之间的协议,俄罗斯可以继续使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塞瓦斯托波尔军港,但毕竟已经成了别人的地方,始终用得心里不踏实。而且为了延续塞瓦斯托波尔港的使用权,俄罗斯不得不在乌克兰常常与自己作对的情况下,每年向乌克兰提供平价天然气作为燃料。即便这样,乌克兰隔三差五还是会拿“收回塞瓦斯托波尔”做文章——俄格“五日战争”期间,乌克兰政府就曾下令禁止俄黑海舰队使用塞瓦斯托波尔港。

此外,美国在苏联解体后便一直觊觎克里米亚半岛,在危机爆发前,乌克兰政府曾打算从俄罗斯手里收回塞瓦斯托波尔,转而让美军进驻,对俄罗斯而言,这显然是无法容忍的——克里米亚半岛距离莫斯科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000公里,距离索契只有500公里,如果美国海军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他们根本不需要出海,在港里发射巡航导弹就可打击俄罗斯腹地。

2014年2月,乌克兰国内以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不再寻求加入欧盟为导火索,各种多年积累的矛盾一下子全都爆发出来,反对派在推翻亚努科维奇之后声称将谋求加入北约,这等于把俄罗斯一下子逼到了绝境:要么彻底丢掉克里米亚,黑海沿岸的高加索地区乃至俄罗斯腹地都将面临严重的潜在战略威胁,俄罗斯的地缘安全态势将面临1991年以来最严重的威胁;要么夺回克里米亚,扭转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的战略被动局面。而对于普京这样的政治强人而言,显然只会选择后者。

2014年3月初,克里米亚议会宣布脱离乌克兰独立,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以96。77%的绝对多数派通过决议[54]: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2014年3月20日,俄罗斯批准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条约。由此,普京的民望再一次被推向了顶峰,按照最保守的统计他的民意支持率也超过了70%——前几次让克里米亚半岛收归俄罗斯的分别是叶卡捷琳娜女皇、列宁、斯大林。而正是普京空前高涨的民望,以及俄罗斯民众被克里米亚合并所激发起来的凝聚力,让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没有产生他们预期的效果(详见后记)。

乌克兰篇

乌克兰的乱局,其根源在于现在地图所表示出的乌克兰并非是历史的产物。乌克兰国土的主体是沙俄扩张的产物,现有乌克兰的国境线则是苏联时期行政规划的产物——当时并未考虑文化、历史纠葛等问题。莫斯科的想法是要在这里建立一个工业重镇,使这里成为整个苏联核心地带的战略屏障[55]。乌克兰东部有着很好的自然资源基础,比如顿巴斯的煤炭。本着就近利用资源的原则和多方面的考虑,苏联在乌克兰东部大力推进重工业发展,同时把一些原本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土地也并入乌克兰。

在苏联解体后,很多原本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下子出现了。苏联时代大家是一家人,现在分了家,原本的国家认同感也就没有了。伴随着苏共的自我否定,意识形态上的凝聚点也消失了,民族成了人们唯一可以得到归属感的东西。可以说,苏联灭亡直接导致乌克兰在文化上也解体了——在苏联解体以后,按照现在的统计数据来看,乌克兰族占了整个乌克兰总人口的77%,俄罗斯族占20%,剩下的则是吉普赛人、鞑靼人。

而从地域上来讲,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又分得特别清楚,俄罗斯人以及主要说俄语的乌克兰族人,他们多数生活在乌克兰东部,经济上以工业为主;而在西部居住的主要是乌克兰族,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在苏联时代西乌克兰就一直存在离心倾向,由于这个缘故,新纳粹主义在西乌克兰非常盛行。从历史上来讲,乌克兰所处的位置正好是兵家必争之地,波兰、德国、俄国、土耳其等民族数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杀得死去活来。在乌克兰随便挑出两个民族,往上数几代人肯定都有血债,平时可以坦然地过日子,但一旦出现民族矛盾,这些历史积怨就统统会被人们记起来。

除了文化的分裂外,乌克兰的社会阶层在苏联解体后也彻底分裂。在看待前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的时候我们必须知道,俄罗斯有的毛病在其他几个加盟共和国身上也都有。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很快就陷入寡头政治、寡头经济。乌克兰同样是寡头经济加寡头政治,他们跟俄罗斯的区别在于:一是他们没有普京;二是他们没有石油。由于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政治强人可以制衡寡头,所以乌克兰的寡头比俄罗斯更加肆无忌惮,这导致乌克兰的贫富差距在独立后被急剧拉大;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工业随之变得难以为继,很长一段时间只能靠卖“家底”过日子[56],而且乌克兰也没有石油之类的拿得出手的资源类产品,这导致乌克兰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柱。现在乌克兰是整个欧洲地区最穷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还赶不上中国西北地区的偏远省份,而严重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恶化了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

除了贫富分化,乌克兰经济还面临地域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在苏联时代,依靠国家主导的财富分配机制,这种不均衡对普通人的影响并不明显,然而在苏联不复存在后,这成了乌克兰致命的问题:乌克兰西部是农业区,经济、文化水平普遍比较落后,人口却占了乌克兰的多数,因此失业问题相当严重,自苏联解体以后西部地区的游行抗议活动事实上从未间断;东部人口相对比较少,工业区基本都集中在这里,乌克兰现在80%的GDP来自东部。由于乌克兰高层过多的采取“抽东补西”的方式——此外也和乌克兰决策层多为乌克兰族有关,东部经济产值虽大,可当地居民却并没有因此得到太多的福利。

基层积累了大量隐患,可偏偏在乌克兰上层眼里如同家常便饭一般。在这一轮乌克兰危机爆发前,乌克兰政坛说白了就是三个人在反复折腾——尤先科、美女总理季莫申科和已经跑到俄罗斯的亚努科维奇,他们是乌克兰最大的三个寡头。亚努科维奇是东部工业地区的代表;尤先科与美国的来往最为紧密,是金融方面的寡头;季莫申科号称“天然气公主”,掌控的是乌克兰主要的天然气设施。自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政治的常态就是他们三个人,其中两个结盟把在台上的那一个轰下去换另一个上台,过一段时间又换一个组合再把之前上台的人轰下去——比《三国演义》都要热闹。

在危机爆发前,尤先科已经逐渐式微,季莫申科则被关进了监狱。亚努科维奇掌握着乌克兰,因为他背后有东部的工业区作为支持,这是最雄厚的资本。另外一方面,虽然寡头们对东部底层的工人盘剥特别严重,但在亚努科维奇手里多多少少还可把一部分利润通过福利返到工人身上——总比一分没有要强得多,这样一来,亚努科维奇在东部多少算是有些民望,当然,从后面事件的进程看,这种支持是非常有限的。

总休来说,乌克兰始终处于一种稳定和动乱之间的临界状态,稍稍有一些变化动乱就会产生。

2013年11月,在基辅的迈丹广场再次出现了抗议活动,起因是亚努科维奇决定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放弃加入欧盟;其实这个决策从乌克兰的角度上讲并没有什么问题。乌克兰的工业体系原本就是整个苏联工业体系的一部分,苏联的大部分工机制决定了如果不和俄罗斯企业合作的话,乌克兰这些工业设施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一直以来东部制造的各种关键性部件,最大的买主就是俄罗斯,而乌克兰要想完成飞机、船舶等“大件”的正常建造,很多关键设备和部件同样离不开俄罗斯。因此乌克兰和俄罗斯保持比较密切的合作,对维系自己的工业体系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

另一方面,虽然乌克兰始终想加入欧盟,但起码在2013年看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因为欧洲正面临着严重的欧债危机,欧元区直到现在依然面临缩水的危险,连南欧四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都可能要脱离欧元区。这时候欧洲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接纳一个4000多万人口的穷国进来,因为根本养活不起。在这情况下,乌克兰如果还继续跟德、法等国商讨加入欧盟的话,基本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从国家层面考虑,亚努科维奇这个决定并没有什么不妥。可这就给了其他几个寡头一个攻击对手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2013年在迈丹广场的抗议活动。

其实对于多数抗议者来讲,这种抗议并不需要什么具体的理由。亚努科维奇的决定是否正确,他们并不关心,只不过是长期以来的寡头政治和贫富分化已经让所有的人都充满了愤怒,人们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宣泄口而已。

而从上层来说,这其实就是乌克兰东西部两拨寡头的权力斗争。当时,大概有10000~15000多名年轻人聚集在基辅的迈丹广场,他们多是西部的失业青年,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获得抗议组织者提供的报酬——到广场进行抗议,对其中很多人来说是他们得到的第一份有钱赚的工作。

在抗议开始的最早几天,亚努科维奇还把希望放在美国和西欧身上,所以没有及时采取清场活动,一直妥协,还收回了以前的很多行政命令,但情况非但没有好转,还很快转化成了一种暴力活动,亚努科维奇对整个国家一下子失控了。

在寡头经济之下,总统对于国家的掌控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幻想”。寡头们不仅仅有行业上的划分,在地域上同样是“占山为王”,每一个寡头都有自己的“疆域”。他们是否服从于基辅,完全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亚努科维奇如果继续在基辅待着,下场将很难预料。在所有媒体都不曾发现的情况下,亚努科维奇神不知鬼不觉地跑到了东乌克兰,在东乌克兰停留了几天后又突然在俄罗斯出现。

亚努科维奇出走的时候,还带走了全套的管理班子,留给反对派的是一堆空空的职位。这些反动派是靠搞街头政治上台的,对比亚努科维奇,他们跟国外的关系更加紧密,可是自己从来没有任何执政经验。新政府成立后不久,尤先科和被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季莫申科也被挤到了一边。换句话说,乌克兰新的领导班子,从上到下没有任何一个人真正管理过国家。

新政府成立后,马上做了很多在外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新政府的班底几乎全部来自西乌克兰,他们上来后第一项决定就是取消“保障非乌克兰语种权力”的法律,这事实上等于宣布禁止俄语,占乌克兰人口20%的俄罗斯族全都说俄语,多数的乌克兰人也都说俄语。事实上乌克兰的极右翼中,说乌克兰语的也不多,很多人连完整的句子都说不出来,在迈丹广场抗议中,他们印发了大量的乌克兰语宣传品,可会乌克兰语的记者却发现宣传品上的“乌克兰语”充满了语法错误。

之后新政府的表现更加让人跌破眼镜:政要公开给纳粹平反,纵容光头党;无差别地对境内的俄罗斯族和前国家公务人员搞“秋后算账”,举国进行“过筛子”式的政治站队,连安东诺夫设计局的总设计师德米特里·基瓦都因为“和俄罗斯关系密切”而遭到解雇;为了换得别人几句口头的支持竟然轻易地将33吨黄金储备运往美国[57]……更有意思的是,乌克兰新总统波罗申科上台后,重新改组了内阁,而新内阁10个部长当中3个是外国人。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新政府对稳定国内局势、促成民族和解似乎并没什么兴趣。2014年4月,在乌克兰东部城市敖德萨,一支忠于亚努科维奇的民兵组织在自己的营地遭到了极右翼武装人员的攻击;由于这些民兵手里并没有多少武器,他们从营地里逃进了旁边的工会大楼,结果大楼被人纵火,楼里的人在逃出来之后,随即遭到右翼武装的射杀。按照事后乌克兰官方公布的数字,这一事件中估计有46人死亡,非官方给出的数据当时丧生的有100多人,幸存下来的没有经过审判全部被捕入狱,而进行这次行动的极右翼分子,在乌克兰西部成了英雄——这其实就是民族仇杀。

发生在敖德萨的这一事件彻底引爆了乌克兰内战,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共和国都先后组建了自己的民兵组织。由于乌克兰的工业设施全部位于东部,又是以军工企业为主,因此在东乌克兰分布有大量的军火库。民兵武装迅速占领了这些军火库,取得了那里存放的苏联时期遗留的武器装备,之后两个共和国宣布独立建国。而基辅的反应则是针锋相对,政府宣布东部几个共和国是反叛行为。到5月份,乌克兰国内武装冲突算是全面打响。

与此同时,“巧克力大王”波罗申科在这种乱局之下就任乌新一任总统。在乌克兰,你的权力直接和你的财富挂钩,波罗申科竞选中的花费是其他所有候选人总和的三倍,所以他理所应当成了总统。此时的乌克兰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像是一个封建制国家,各个地方的官员都是当地最有势力的人,总统的任命更像是对既定事实的承认。

不仅仅是国家“封建”化,乌克兰的军队也成了一支“股份化”的军队。各个部队都有自己忠于的对象,并不是总统,而是出钱的寡头——这种情形类似于民国时代的国民党。投入战场的士兵们多数都是新征召的,根本没经过什么像样的训练。而且部队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无法协调——有乌克兰的政府军,有寡头们出钱雇佣的雇佣兵,还有新纳粹分子组成的极右翼的武装力量,这几方完全是各行其是。他们面对的东乌克兰民兵武装,虽然叫“民兵”,但战斗力却远比政府军强大得多——东乌克兰经济以工业为主,而产业工人在组织性上先天比其他行业都要强,而且这些人还是从军工厂出来的,只不过工作从生产枪炮变成了使用枪炮。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