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成也石油败也石油(第3页)
这段时期,在苏联的对外关系领域还发生了另一件大事,就是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政府就曾申办过奥运会,在东西方冷战的情况下,莫斯科理所当然地失败了。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1974年莫斯科再次申奥并且获得了成功。前脚石油危机爆发,后脚苏联申奥就能成功,想必所有人都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奥运会起源于希腊,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因此奥运会在政治上必然存在很强的象征意义(这个世界上原本也不存在纯粹的体育)。苏联举办奥运会除了彰显国力之外,更多的考虑可能还是想向西方世界表示善意——我愿意成为你们当中的一员。可以说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寄托着苏联高层的一个梦想——苏联可以和平地融入到西方世界。可是西方国家的回应却不是那么美好。
1979年的阿富汗战争,虽然勃列日涅夫为了避免刺激西方国家已经对苏军做了大量的限制,但西方国家依然给了苏联一记耳光。包括美国在内,众多西方国家都宣布抵制这届奥运会,不算苏联自己,当年参赛的国家只有80个,参与报道赛会的新闻记者共有5615名,比参赛运动员的人数还要多。开幕式上,这80个国家里又有16个国家的代表队在入场式上没有打本国国旗,以奥林匹克五环旗替代,新西兰代表队干脆打了面黑色五环旗,有10个国家只有旗手一人,运动员干脆没出场,后来在获奖时这些国家也不升国旗、不奏国歌。西方记者的报道重点也不是放在当时的赛事上,而是费尽心机抹黑和丑化苏联的形象。即便是这样,莫斯科的高层依然没有放弃他们那个非常搞笑的幻觉。
肢解苏联的开始
在苏联上层维持这种浑浑噩噩的情况下,美国对苏联的战略“大决战”却悄然展开。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此时对于美国来讲,已经是粮草齐备——通过石油危机美国已经完成了对欧洲和日本的重新约束,陷在越南的脚也已经安全地拔出来,接下来要做的事只剩下一件——肢解苏联。
随着大量石油注入国际市场,从1985年11月份开始国际油价一路下跌,从开始的每桶30美元,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跌到了每桶12美元。
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无论是沙特、科威特还是美国,其实它们本身都有着很大的石油生产潜能,尤其是美国自己;而且美国一句话就可以让沙特、科威特把产量在几个月之内翻好几番。那么在1973年,西欧都已经困难到老百姓开始点蜡烛了,美国在做什么呢?这中间有没有隐情我们不得而知,只能说这件事情太不可思议了。
对于苏联来讲,这一击实在是太重了。苏联在一夜之间就损失了100亿美元,按照20世纪90年代初美元的购买力,一辆本田雅阁轿车在北美市场的价格也不过8000美元上下——这还是在美元大幅贬值以后,这几乎占到苏联外汇储备的一半。在当时的贸易结构下,每桶石油的价格每下降1美元,莫斯科每年就要少收入5~10亿美元。不仅仅是石油,在国际市场上天然气价格和石油价格永远是挂钩的,油价大跌也使得天然气的价格开始打着滚往下跌,苏联在天然气出口上又损失了几十亿美元。
问题还远没有结束,里根上台后,美联储宣布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直白地说就是美国人要全力开动美元印钞机了。随着大量美元流入市场,各国的外汇储备纷纷开始贬值,这又让莫斯科每年损失约20亿美元。
受到油价冲击的不仅仅是苏联人,到了1986年的上半年,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的石油收入损失了46%[10],而这几个国家在当时是中东地区打仗打得最多的国家,也是苏联在中东武器出口最大的买主。没有钱了,仗也打不起来了,因为打不起了,所以伊朗、伊拉克和比亚都开始减少武器的进口量,最终两伊战争宣告结束。苏联军火销售量因此在1986年减少了20%,莫斯科又失去了20亿美元。
而此时的苏联由于之前的“荷兰病”,已经让自己的经济变得积重难返。在油价大跌前夕,苏联大约三分之二的外汇收入是靠石油来获得的,而又要用这一收入来进口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粮食。(苏联当时一半的外汇收入用于购买粮食。)西方估计,1984年苏联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石油及石油产品9000万吨,换取外汇190亿美元,大约占从西方获得的出口外汇收入的67%;1985年虽有所下降,出口石油和油品不超过5550万吨,但仍占从西方获得的出口收入的60%。
到了1986年,这个盖子最终盖不住了。可是官方并没有意识到一场大灾难即将到来。亦或许苏联高层那个时候就是在有意识地自欺欺人——从人的心理来讲,当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为了获得安全感而欺骗自己,同时也去骗别人。苏联的经济学家还有官员们普遍宣传石油价格下跌是暂时性的,并不会给苏联经济造成困难。此外他们认为苏联的生产潜力和科学技术潜力能让他们迅速地调整生产:即便不能出口石油、天然气了,也可以出口柴油、喷气机燃料、化学原料、电力,以这些东西来弥补石油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
然而真实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由于之前大量的石油收益多都被用来购买消费品,苏联的制造业并没从中获得太多好处,它的工艺水平还有技术在这近十年当中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因此苏联生产出来的民用商品即便不考虑关税和贸易壁垒的问题,在海外也还是找不到市场。
由于油价的突然下跌,苏联政府在1986年1月就宣布暂停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售原油,并且力求增加天然气的出口;这说明苏联政府对当时国际形势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认为只要自己限产,那么石油价格就能跟着上涨,这个危机也会转瞬即逝,可情况全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位于波斯湾的沙特和科威特产油区,它们的开采难度远远比西伯利亚的油田要低,一直到今天海湾地区的油井依然是自喷井,它们的开采成本只有苏联石油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按照2005年的汇率,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石油的开采成本每桶约为20美元,而同期波斯湾地区只要5~7美元,海上油田也不过25~30美元。也就是说,即便持续低油价,沙特和科威特依然是有利可图的。
另一个苏联人可能没有认识到的问题是,国际油价其实跟石油产量并不是完全挂钩的,石油在国际市场上有两种身份,一个就是作为商品,另一个则是期货市场最重要的炒作对象。大的金融庄家完全可以通过操作期货反向影响实物的价格。在当时,国际金融体系是完全控制在美国人和英国人手中,苏联在大量向西欧出口石油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也就融入了以美元为统治者的国际贸易体系之下,苏联在这其中完全没有定价权。
从油价大跌的那一刻开始,苏联自己的石油生产也开始了恶性循环。在危机爆发前夕,苏联有一半以上的石油产自西西伯利亚的六个巨型油田,这六个油田由于之前的短平快、不顾长远的开采方式,一直以来产量增加非常快,换来的外汇大部分都用于其他工业设备和粮食的进口,对油田本身的建设一直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在表层石油被开采殆尽之后,这些油田的产量开始迅速下降,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死循环,要想开采更多的石油,就需要更多的钱来维护油、购入更多的设备进行深层开挖,可当时恰恰又缺钱,导致石油产量进一步下降……
80年代初期,这个问题就已经显现出来了,继最大的占苏联石油产量25%的萨莫特洛尔油田的产量下降之后,西西伯利亚其他巨型油田的产量也开始出现下滑。原来投入1卢布产出30卢布的那种好事一去不复返了。要想继续让这只鸡下金蛋,你得给它喂更多的“米”,而那个时候莫斯科手里已经没有足够的钱进行这笔投资了。但是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苏联还有一块油气田可以进一步开采,就是里海油气田。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正在热火朝天地全面开发西西伯利亚产油区的时候,美国记者尤里·热加尔金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解密的信息作出很专业的判断——在苏联西伯利亚石油开采进入临界点的时候,“里海石油能够拯救苏联免于解体”。
可就是这么巧,70年代末阿富汗的局势开始迅速恶化,直接影响了苏联高加索地区的安全,由于战争的久拖不决,里海的石油开采始终面临着大量不确定因素。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非常草率地让苏军从阿富汗撤出,这导致阿富汗局势彻底失控,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苏联的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外高加索三个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的局势也陷入了混乱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开采里海石油的可能性就更不存在了。
总而言之,那个时候苏联的石油产能已经达到了极限,1983年石油产量是6。18亿吨,到了1984年石油产量降至6。13亿吨,出现了苏联从“二战”以来首次的产量下跌,到了1985年又进一步下降到5。953亿吨;仅仅是1988年苏联达到了最高产能6。24亿吨,但这是为了应付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不惜一切代价亲自督战才达到的,根本不可能延续。
在低油价的情况下,要想获得更多的外汇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只有出口更多的石油,可产量在这个时候却不增反降。到此为止苏联政府手里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压缩国内的石油需求量,把这个国内需求的份额分到海外出口去,这也是当时最现实的办法。苏联当时国内石油需求量约为4。5~4。7亿吨,出口1。2~1。3亿吨,其中只有0。4亿吨出口到资本主义国家用于换取外汇。如果苏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能增加0。25~0。3亿吨石油的话,那么就可以弥补外汇储备的缺口,避免国内出现危机。这仅需要压缩国内6%~7%的供应量,可就是这“6%~7%”却偏偏始终压不下来,不光压缩不下来,在外汇最紧张的1989~1991年,苏联高层还做出了一个相反的决策——压缩石油出口以保证国内的石油供应。
为了应付高层压缩国内石油消耗的要求,苏联的官僚们另辟蹊径,号召群众少开车来节约能源,可事实上当时苏联的家用汽车还属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开车的人并不是很多,所消耗的燃料在总量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苏联石油消耗真正的大头其实是在军工领域,而在那个时候军工业已经处于一种过剩的状态。而对此,苏联的官员们却揣着明白装糊涂。
除了部门利益导致的扯皮以外,另一个导致国内石油消耗始终压缩不下来的因素可能就是苏共高层的内斗。
苏联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其高层一直有非常恶劣的传统,就是为了在政治斗争中打击对方,往往不惜改变整个国家的大战略。在阿富汗战争前夕,阿富汗的局势一度恶化,就和军方与克格勃的斗争有直接关系。在苏联最危急的时候,莫斯科的决策层做出这样不合理的举动,是否也存在这种问题呢?当然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从其他的事件看出一些端倪。
戈尔巴乔夫本人同样醉心于政治斗争,这一点在莫斯科红场飞机事件中体现的最淋漓尽致,事件很简单:一个西德的年轻人驾驶一架轻型飞机从低空飞进了苏联领空,当时苏联国土防空军已经探测到了这架飞机,并且层层上报,由于此前苏联国土防空军曾两次击落“误入”苏联领空的韩国客机,俄罗斯的很多史学家始终认为20世纪80年代韩国客机闯入苏联领空是美国情报部门有意为之,从而在国际上引发了新一轮反苏浪潮,所以这次军方并未对这架飞机进行拦截,最终这架小飞机平平安安地降落在莫斯科的红场。这件事在世界媒体引起了轩然大波,西方媒体在拼命炒作,以此来“证明”苏联军方外强中干。而戈尔巴乔夫也利用这件事做足了文章,以失职为理由,撤掉了大批和自己政见不合的军方高级将领。
叶利钦同样是这个套路。在1989~1990年叶利钦就任俄联邦总统期间(当时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搞起来政治改革,各个加盟共和国都有权选举自己的总统),俄联邦政府截留了原本应该交给苏联最高苏维埃的税收,这直接导致苏联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总之,在当时大家都是在利用自己的权力、不顾国家的命运玩各种危险的游戏。
不仅如此,在苏联国内即将到达临界值的时候,1986年乌克兰共和国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核事故。戈尔巴乔夫把这一事故整整压了11天才开始公布出来,很多人因此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受到了核辐射。这件事击碎了普通人对苏共、苏维埃政府最后的一点信任。到了1991年,苏共的内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各个领域的生产纷纷停滞,官僚们互相拆台:一方面大量的粮食压在库里,另一方面大城市的街道上副食品商店都在排队;在苏联存在的最后一年里,其原油产量降到惊人的地步,苏联石油的出口量比上一年减少了一半,只有0。54亿吨。至此,苏联终于流光了它最后一滴血,中央政府财政宣告彻底崩溃。
最终,在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当天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落下,第二天,苏联最高政权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不再存在……
苏联真正的“死因”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共存在了73年,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真是因为所谓的“荷兰病”、因为老天爷给了俄罗斯人大量的石油才导致苏联解体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历史上任何一件政治意义上的大事,都是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产生的结果,苏联得了“荷兰病”死掉了,可荷兰这个国家还存在着;在这多重因素当中,起到核心作用的还是人的问题。
在斯大林之后,苏共从一个以共产主义为核心和最高理想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慢慢蜕化成了一个以个人利益为轴心来吸纳各种所谓精英的全民党;苏共开始精英化,开始贵族化。共产主义更多的只是出现在书本上;在苏共官员的脑子当中,他们信奉的其实是精英主义。什么是精英主义呢?并不是说把所有的精英集中在一起让他们服务于人民、建设这个国家,而是这些自封为精英的人让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机器天然地、理所应当地围绕着他们转,他们的利益才是国家和民族的核心所在。
到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共产主义在苏共的口中越来越虚无化,它仅仅是会议的一个口号,勃列日涅夫自己曾经对他的兄弟说过:什么共产主义,不过是骗老百姓玩的。在苏联的官方语言中,只有在压制不同意见的时候,他们才会提及“帝国主义”的威胁。可回过头,他们又会和“帝国主义”打得火热——恰恰是由于把石油卖给了他们口中的“帝国主义”国家,才维系了苏联长达十年的虚幻的繁荣。
在当时有这样的故事:勃列日涅夫访美时曾经到过一片中产阶级的社区,看到这里都是单门独院,每家门口都停着一两辆小汽车,勃列日涅夫以为这是美国高官的住宅区,当知道这是普通老百姓的家之后惊讶得目瞪口呆。我们现在听这个故事的第一反应是:当时苏联怎么这么穷?其实从经济总量、工业化程度和军事实力来讲,苏联是很强大的,真正刺激勃列日涅夫的还是苏联官员的生活水平和美国人的差距。
在当时,安德罗伯夫、勃列日涅夫、葛罗米柯这些苏联最高层的领导人,他们的住所都在位于莫斯科库图佐夫大街的一座豪华公寓楼中,每一户的面积差不多有200~300平方米,这就是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待遇。当时苏联的工程师、公司集团最高领导人和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最多不过两三倍而已;而同时期美国企业高管拿到的薪酬往往是普通员工的几十甚至上百倍。这样一对比,苏联的精英阶层自然会对西方社会抱有一种向往。
苏联有着和美国不相上下的军事力量,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核武器库,可苏联的高层在面对美国资本主义物质上奢华的生活时,他们纷纷选择了下跪。这才是苏联解体最大的、也是最核心的因素。除此之外,如果非要给苏联解体再找一个理由的话,这里面可能也有西方文化先天不足的问题,我们说的是欧洲的城邦文化。
虽然西方国家始终不愿意把苏联归入欧洲,但从文化传承和地域上来讲,苏联确实是一个欧洲国家。欧洲在政治生态上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生产经济都是以城邦为核心的。这个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什么是城邦呢?就是一个或几个最有势力的家族控制了一小片范围,在这一小片范围内关起门来过小国寡民的日子,在面对大事的时候若干个城邦凑在一起,彼此有一些合作,但这种合作与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相比永远都是非常松散的;古希腊、古罗马都是城邦文化下的产物。欧洲由于地势平坦,从乌拉尔山一直向西,推进到英吉利海峡找不到任何明显的地理障碍。这种环境之下,各个邦国之间上千年来互相打得你死我活,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真正把整个欧洲统一起来;说句题外话,俄国能够获得这么大的疆域,是因为它处于一个边缘位置,欧亚的主要势力在这个地区的控制力已经很弱,这就给俄罗斯的武力扩张很大的空间,才有了现在的俄罗斯。
在欧洲的这种城邦文化下,分裂的诉求永远要大于统一,我们看一下现在的欧盟就可清楚这一点:虽然有了欧元这个统一货币,但欧洲到现在为止只要稍微有一点点危机,永远会有某个国家蹦出来拆台、要单过。这种文化氛围在俄国也一直存在,无论彼得大帝还是叶卡捷琳娜,他们在处理内政的时候始终要面对这个问题。到了苏联时代,苏共让全苏联人民有了理想上的向心力,一度空前团结,可是一旦共产主义这个理想变得虚无化,共产党变得利益化,党员变得精英化、贵族化,向心力不存在了,那么原来的城邦文化传统就会重新表现出来,这种现象在苏联被换了一个词叫地方主义。在这种地方主义之下,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旦有风吹草动,分裂的趋势就会暴露出来。在1986~1991年这段时期,连续的几次冲击,使得这种分裂趋势终于演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