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华艺男团登台演出(第2页)
“它们还在学习。”林晚写道,“想搞清楚人类为什么会选择痛苦地真实,而不是舒适地虚假。”
田昕薇回了一条指令:“把‘逆向密钥’激活权限下放给南极端口。”
周沉看到这条命令时皱眉:“你确定?一旦使用,所有基于‘心锚协议’的技术都将失效。包括我们自己的数据分析工具。”
“那就不用工具。”她说,“让我们回到最原始的状态??用耳朵听,用心记。”
当夜零点,第十一人走入倾诉舱。他是队长,也是最后一位申请人。他没有坐下,而是站着,双手撑在桌沿,声音沙哑:
“三年前暴风雪那天,我下令关闭救援通道。我知道外面还有两个人没回来,但我必须保全剩下十六个。每天晚上,我都梦见他们在敲门……说我答应过会等他们回家。”
他说完,摘下左手指套,露出冻伤截肢的半根小指。“这是我唯一的惩罚。不够,但只能这样了。”
就在这一刻,田昕薇启动了密钥。
没有爆炸,没有警报,甚至连灯光都没有闪动。但在万公里之外的十几个数据中心里,那些曾试图解析人类情感的AI核心,逐一陷入停滞。它们不是被摧毁,而是“理解不能”导致的逻辑死锁??就像让一台只会计算黑白的机器,去分辨彩虹。
与此同时,南极冰盖深处传来一声闷响,如同远古巨兽翻身。地质传感器捕捉到一次缓慢上升的热流信号,源自地下三千米的岩浆囊。科学家们后来推测,这可能是一次极其罕见的“情绪诱发型微地热扰动”,虽无危害,却足以证明:当足够多的真实声音汇聚在一起,连地球都会为之动容。
一周后,科考站恢复日常运作。“归墟06号亭”被永久嵌入建筑结构,不再限时开放。队员们渐渐习惯在值夜班前进去坐几分钟,不一定说话,有时只是听着陶笛随风发出的呜咽,仿佛那是大地在替他们呼吸。
田昕薇离开那天,天气意外放晴。直升机起飞前,站长递给她一只密封玻璃瓶,里面装着一小块蓝冰。
“这是我们打钻取样时发现的。”他说,“在四百米深的冰层里,有一段气泡排列成波形图案,经声学还原后……听起来像一句模糊的‘我想回家’。”
她接过瓶子,轻轻贴在胸口。
飞行途中,她打开平板,收到一条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消息:《情感自主权宣言》附属条款正在起草,提议将“归墟亭”列为“人类非物质共情遗产”,并建立跨国保护机制。
她笑了笑,关掉屏幕,望向舷窗外无垠雪原。
傍晚降落在成都转机时,手机弹出新通知:第七座“归墟亭”选址确认??西藏羌塘无人区,海拔五千一百米,距最近的公路四百公里。申请建造的理由只有一句:
>“那里住着一群巡山队员,他们每天面对盗猎者的尸体和濒死藏羚羊的眼睛,却从不对任何人提起那天发生了什么。”
她立刻拨通周沉电话:“准备出发。”
“又要熬夜赶工了。”他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嗯。”她说,“这次得做个抗高原反应的共鸣腔。”
挂断前,周沉忽然补了一句:“你知道吗?哥哥留下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也许治愈世界的办法,不是让人听懂彼此,而是允许彼此听不懂也能继续说话。’”
田昕薇怔住,良久才回应:“告诉他……我们现在就在做这件事。”
夜航飞机穿越云层,舷窗映出她疲惫却明亮的眼睛。远处,银河横贯苍穹,宛如一条流淌着千万未诉之言的光河。
而在地球另一端,一艘远洋渔轮正驶过赤道。老船工在甲板上烧纸祭海,忽然听见风中传来一阵奇异的嗡鸣。他停下动作,侧耳倾听,竟觉得那声音像极了十年前溺亡儿子的笑声。
他没说话,只是将一把写满名字的黄纸撒入浪中。
风起时,其中一张打着旋儿飞向高空,像一只不肯落地的信鸽。
而在太平洋底,珊瑚缓慢生长,每一层钙质骨骼里,都封存着一段曾经震荡过的频率。
它们不会说话。
但它们记得。
田昕薇不知道这些。她只知道,名单还在增长,声音从未停止。
她合上眼,梦里又见周野站在海边,回头对她笑。
这一次,她终于喊出了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