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拥兵自重(第2页)
好在赵太尉早已在入宫应对当日,被软禁了起来。皇帝得到周侍郎的奏本,便当即下令,将太尉全家下狱,赵太尉赵如海,与一切干系人等,秋后问斩;而赵家家眷,流徙象郡,也是秋后起行。
一时间,朝野震动。
不过,士人们听说这一消息,倒是拍手称快,直呼圣明。
本朝虽开了科举,无论高门寒士,通过选拔者,皆可入朝为官。然而,如今的科举之士,仍是以世家子为主。寒门子弟读书不易,中举更不易。
再加上有赵太尉和杜丞相这二虎盘踞,裙带关系甚重,朝中寒士想一展抱负,更是难上加难。
如今天子圣明,首先除掉赵家一系,便是抑武扬文的讯号。
这些士子中,尤以一江南儒生,对皇帝此举推崇最至。
其人姓陈名阅,字览之,自号松山隐翁。
陈阅以隐士自居,自称不愿入仕,只是在桐州的松山上,建了一间书院,取松山为名,教授周边的学子。
世家大多居于中原,科考举士的制度,使北地与江南之人,也有了向上的途径,自然而然地,同乡的学子便会相互交流,而当地的富户和乡贤,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也大力推崇此举。
桐州有了陈阅的书院,正为他们提供了教习研究之所。而陈阅其人,确是有几分造诣的。
渐渐地,在乡贤、族老、和学子的相传之下,桐州的学子都聚集到了松山书院中。
近十年来,陈阅门下弟子科举入仕者众,虽根基尚浅,入朝时间不长,但假以时日,必将成就不小的气候。
松山书院,隐隐成为江南士人口中的文兴之地。
至于松山隐翁陈览之,更有江南士林之首的苗头。
有了陈阅的推崇,今上尚文明断的美名,在士子间口耳相传。而这些士子又将其传入民间,使街巷中处处都流传着,徽和除害的童谣。
三月后,皇帝的圣旨到了桐州,许以右相之位,请隐翁陈阅出山。
隐翁欣然应允。
接着,皇帝又下旨,明年增开一场春闱,举士以填补朝中空缺。
这接连的好事传出来,寒士无不振奋。
以至于报名明年这场春闱的学子,人数格外之多。
此时已是五月中。
天气渐渐热了起来,无风的时候,便难免有些燥热。
前贵妃赵妙苹,仍在宗人府关着。皇帝只是叫人将她关起来,不许她接触旁人,并未下旨要对她如何。
皇后曾端来毒酒与白绫,想要赐死她,被宗人府的侍者挡了下来。
她当然不会罢休。
没过多久,皇后又绕过宗人府,找人给赵妙苹递了封书信。信中写明了赵氏父兄的情况。
“贱人!”赵妙苹将手中的书信撕得粉碎,破口大骂,“杜玉蟾这个贱人!”
“滚出去!都滚出去!”她又指着送信人的鼻子,又吼又叫。
她吵闹过一阵子,屋内之人全都被赶走了。
宗人府的窗户高,光线从头顶上落到赵妙苹的身上。她在宗人府没受什么苦,每日都要端着妃嫔的架子,妆容穿戴皆是整整齐齐的。而此时,头发却不知为何已经凌乱了起来,飞舞在明亮的日光中。
“呜……”赵妙苹用双手捂住嘴,努力忍住哭声。
她无力地倚靠在墙上,整个人缓缓滑落,泪水顺着指缝流下,捂也捂不住。
“爹!娘!兄长!”她趴在地上,忙忙地捡起方才撕碎的信,又拼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