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天高云浅02(第1页)
第十章天高云浅02
不多时,后面的梓宫奉达,白色的队伍浩浩****向离此不远的皇宫方向行去。
皇宫也披上了一律的纯白,原先是统一的明黄汪洋,如今又成了一片素白之海。
大殿之上,广场之中,百官聚集,万众同哭,跪迎梓宫归来。
一入宫门,便听见满城恸哭。
皇帝亦是一身缟素,双目红肿,泪流不止,一丝不苟的按照礼仪扶棺入殿,恭恭敬敬将父皇梓宫奉于正殿之内。金殿中,早是满目素白,青烟袅腾。
接着又是一通痛哭,后经众议,定下先帝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孝光勤俭皇帝,用尽可用之华丽词藻,庙号:文宗。
按照惯例,底下的程序便该是宣读遗诏,而当太傅沐沧澜亲自捧出那盛着大行皇帝遗命的紫檀木盒时,却被当今的皇帝阻止了,皇帝痛哭流涕,不能自持,道:“太傅稍缓,朕现在胸中大恸,心绪不宁。且等先安葬了父皇之后,再好好聆听遗训。”
此言一出,哭声一顿,很快又立刻反应过来,重汇一片悲声。只是这哭声究竟几分真假?还是在掩饰着什么:对可能变天的不安、对帝王心术的揣测,还是对自己仕途的忧心?
无人能辨清,就连沐沧澜凝视着自己学生的眼睛,都再看不透那深黑凤眸中隐藏的用心。
停灵九日,皇帝日日亲于殿中守灵,内阁诸人随驾侍奉。
每一天,都有臣子进进出出,不时汇报皇陵完善的事宜、千秋城万寿山警戒的情况,以及其他许多不为人知的种种。
而据说四王府那头,亦是每天白灯高悬,灵灯长明。
两方人马时有碰面,亦无多话,只渐竟有流言四起,道皇帝迟迟不宣遗诏,定有隐情,例如并非大行皇帝亲生……
大行皇帝灵前,当今天子捏清香三柱,跪拜完毕,亲将香插入香炉,望着牌位上长长的谥号,清俊的侧脸隐现于香雾之中,半晌,方缓缓道:“独缺了个‘武’字。”
夜幕已垂,金殿内只剩了最后的守灵者。另一人静静的望着他的背影,点了点头。
“群议的时候就没有人提。”后来谥号长到不能再长的圣祖皇帝凤怀曦却仿佛看见了似的,挑起眉峰,“这个字,的确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担得起。”——说这话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不久后便会将这个珍贵的字眼送给他最珍爱的人。
那人那时自然也并不知晓——沐沧澜听了,回道:“因为此字的确分量太重,价值太大。一提到它,人往往都只想到‘穷兵黩武’,‘耀武扬威’,一字既出,往往就血流成河,生灵涂炭,却忘了这‘武’字本意是为‘止戈’。”
“树欲静而风不止。”怀曦仰首望头顶沉沉雕龙藻井,“我欲息干戈,人却不愿与玉帛。澜——”说着,他转过了身来,殿中白幡飘**于他点漆眼底,却摇曳不了其中坚定的光泽:“是你教我如何杀伐决断,如何排兵布阵,如今,你难道竟不信我?”
那清光明朗,耀得暗沉灵堂亦有片刻明亮,让他心不禁随之一**,一句“我信。”就这么脱口而出。
年轻天子眼中的光芒更盛了,盯着他,继续言道:“那你又信不信:我将来会开疆辟土,成一代霸主,教四夷再不敢觊觎我天朝?”
他没有反对。
怀曦便更继续:“那你又信不信:我将来会勤政爱民,作一位仁君,让天下安泰四海升平?”
他露出微笑。
素纱轻曳,如那时光之手,将幕幕往事拉回眼前:仿佛,他还是草原上那历数繁星的孩子,他依旧是大雁湖边那指点江山的青年。恍惚中,他又重新看见那双清明湛然的眼,有如一生梦想追逐的大好河山——原来,自己一直就未分清,哪一个是人,哪一个是社稷,哪头才是自己心中最深最重的牵念。
少年天子站在父皇灵前,再辉煌盛大的谥号与那朝阳般煊赫的身影相比,都显得无力而苍白。少年深深的看着他,再坚强成熟的外壳,在长久的等待中,也终于瓦解,眼中流露出满满的期待。那样温柔而动情,似能将所有的冰封瓦解。
暖流涌上,然而这潮却已来得太晚,退潮时只留下无尽的酸楚,此时,他已只能选择沉默,目光移开,凝注于灵前端放的紫檀木盒,竟忽然有些明白何为无语凝噎。
怀曦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终于再忍不住,回眸盯住了他,急切道:“你如果当真信我,那,明天就先等我解决了一切,你再拿遗诏出来。”
“可能吗?”他却摇头,“若不宣遗诏,他们肯入陛下的套吗?”
“我可以说等封了陵再读遗诏。”
“他们要是根本就不等你说话就先动了手呢?”
“那有什么?!我就在这里就地解决了他们!”
“可是在这里,陛下的兵力并不占优势。”
“鱼死网破,又何惧之有?”
“那岂不枉费了陛下的苦心经营,更枉费了黎民百姓将安危社稷交托于你肩!”
怀曦忍不住上前一步,与他咫尺相对:“我只知道:这江山社稷是你手把手交到我手上的,不是别人!”
“陛下你错了。”眼里映出他无改的端凝,“你是天子,君权天授,你身上担的乃是千万人的幸福,而不仅仅是一两个人的。”
“说到底,你还是不信我。”少年看着他,漆黑的凤眸里隐然有光在闪,“你总是不放心我一个人,究竟是我能力不够,还是……还是外面传的是真的——我,本就没有资格坐这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