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罪名是总结出来的(第2页)
1639年4月,清军突破明军巧克力般的防线,押着缴获的人畜、钱粮,于青山口出关,顺利返回沈阳。
事后总结,古来有之。清军撤出关外后,明政府在总结,清政府也在总结。
中国人都是善于总结的,一个人一生连自己都不知道要做多少次总结。月月总结,年年总结;人人总结,事事总结;失败要总结,成功要总结。但是有一点,只要涉及一个人、一个团体或者一个组织的利益,再深刻的总结,都是总结别人的错误,掩盖自己的过失。总结大会,就是共同寻找替罪羊的大会,就是寻找应对上面的办法、应对下面对策的大会。
崇祯皇帝、杨嗣昌等人,作为最高决策层的领导,不愿、不想、不能从根本上去反省导致这场战争失败的实质性原因,这样会影响他们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一贯正确的形象。
他们认为整体决策没错,导致明军惨败的主要原因,是文武大臣无能、怕死,执行力太差。
杨嗣昌作为兵部尚书,各路援军总调度,对明军7个月的接连惨败,应负主要责任。可是,崇祯皇帝不但不追究杨嗣昌的责任,还命他主持讨论文武官员的失事罪过,滑天下之大稽。
杨嗣昌最擅长的,就是给同僚们定罪。他首先确定罪名,然后把参战人员按号入座。
杨嗣昌列出5等罪名,分别是:守边失机、残破城邑、失陷藩封、失亡主帅和纵敌出塞。
很快,杨嗣昌便给顺天、保定、山东巡抚,蓟镇总兵,山东总兵等32名高级官员,安上罪名,判处死刑。大学士刘宇亮削籍。
作为大学士、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在这次惨败中,没有任何过错,众人皆死他安然。不公正、不公开、不公平的审判,激起众怒,导致明政府内外一片哗然。
崇祯皇帝实在不想治杨嗣昌的罪,为了平息众怒,不得不对杨嗣昌免职不免权,让其继续主持兵部工作。
清军入关后,在沈阳的皇太极,时刻关注着两翼大军在关内的战况。当他接到岳托病逝军中的消息,内心悲喜交加,冰火两重天。
皇太极之所以悲伤,是因为岳托忠于大清国,时刻为大清国利益着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有,皇太极虽然不会重用岳托,但是他非常清楚,在大清政府里,像岳托这样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精通兵略的帅才,屈指可数。可以说,岳托的病逝,对皇太极,对大清国的军界,都是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皇太极之所以高兴,还是因为岳托病逝。岳托,是两红旗顶梁柱式的人物。现在,两红旗的顶梁柱断了,主心骨没了,两红旗的凝聚力肯定大不如前,对他的权力和权威,没有任何威胁。
多尔衮、杜度率领两翼大军安全回沈之后,在各种场合做汇报、总结,自然少不了。
清军第四次入关,创下N多之最——战线最长、攻城最多、败敌阵次最多、俘获人口最多、斩杀明将最多、擒获官员级别最高。
据多尔衮统计,他的左翼军,克城36座,逼降6座,败敌17阵,俘获人、畜257880口。
据杜度统计,他的右翼军,克城19座,逼降2座,败敌16阵,俘获人、畜204000口。
两翼军历时7个月,共取明政府1府3州57县,斩杀5位郡王、2位总督、守备以上将官100余员,生擒1名亲王、1名郡王、1名奉国将军,缴获4000多两黄金、100万两白银。
皇太极已经给入关将士准备了一个盛大的庆祝仪式,由于岳托病逝,不得不取消。
庆祝仪式可以取消,分红大会还是要进行的。
奖励多尔衮5匹马,20000两白银;奖励豪格2匹马,10000两白银;奖励阿巴泰2匹马,5000两白银;追封岳托为克勤郡王,奖励5匹马,10000两白银,由家属代领;杜度2匹马,5000两白银。
岳托去世,代善靠边,标志着正红旗、镶红旗随着旗主的势弱,在八旗中彻底失去了话语权。不过,什么事情,有一弊就有一利,利弊都是相对应的。两红旗失势,却不再是皇太极盯防的目标,打击的对象。
任何圈子里的势力,都是此消彼涨的。两红旗的势力削弱,并没有让皇太极高兴几天。皇太极把他的注意力从两红旗转移开时,发现大清官场上,另一股势力已经在悄然崛起。
这股来势迅猛的势力,来自两白旗,来自皇太极打击两红旗的帮凶——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