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6 以民主的方式独裁(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法律是他们为限制别人的行为而制定的,不包括他们自己的行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是屁民和草民之间的平等,不包括特权阶层。特权阶层,向来都是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者法律之外。

对于这种案件,皇太极依然还是采用老办法,“民主决策,大家表决”。皇太极之所以对官场上的“民主”很放心,是因为那些参与决策的代表们,只问利益,不问是非。他们的表决,都是依领导的需要表决,而不是就事论事,实事求是。

这,就是官场。

皇太极对多尔衮说:“这事关系重大,为了慎重起见,由你牵头,与济尔哈朗一起召集各位亲王、郡王、贝勒、大臣,商议后拿出一个解决方案!”

多尔衮要的就是皇太极这句话。只要让大家举手表决,他就能轻易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多尔衮召集诸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和大臣,集体研究此案。与会人员,都知道这件事牵扯到大清官场头三号人物。如果他们实事求是,仗义执言,必然要得罪这三位。这三位,他们既惹不起,也躲不起。

在大清官场上,皇太极、多尔衮、济尔哈朗与代善相比,权势和地位有天壤之别。成了前三位的敌人,后果是丢官失位丧命;成为代善的敌人,有可能加薪晋爵。因此,诸贝勒明知是非对错,却按着会议主持人多尔衮的无理要求,做出违背事实的表决。

这些人聚在一起,不谈案子的实质,更不谈镶黄、镶蓝、镶白三旗的过失,却盯着代善对皇太极不尊敬、正红旗人不服从吏部差遣不放,进而推理出代善在暗地里有“搞小集团”“画小圈子”“做小动作”的行为。

最后,诸贝勒、大臣一致认为,应该给代善、宜希达、摩罗洪处以以下处罚:

一、罚没代善5个牛录人口,500两白银;

二、宜希达不服从吏部调遣,抗令不行,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三、摩罗洪泄露国家机密,革除公职,罚抽100鞭,箭穿耳鼻。

多尔衮把“民主决议”的结果呈报给皇太极之后,连皇太极都觉得决议逻辑之荒唐,捏造之严重,实属罕见。

作为大清政府的一把手,按理说,皇太极应该做维护公正、主持公道、依法行事的表率,对诸王颠倒是非、黑白不辨、随声附会的行为,理应严加斥责。但是,皇太极不会那样做。

诸王之所以拿出这样荒唐、滑稽的审判报告,是他们有一片维护领导权威的忠心、有一片敬上的热忱,是满足领导一切需要的行为。如果皇太极维护公平,主持公道,必然会打击这些人忠君的积极性。

近一年来,皇太极多次无中生有、无事生非、小题大做地找代善的麻烦,假众人之口,采用“民主”“众议”的方式,先定重罪后宽免折磨代善,严厉处罚代善的属下,就是为了打击代善在大清官场上的威望,让更多的人远离代善、冷落代善。

皇太极想来想去,决定不再和代善玩这种游戏了。

他在宣布代善等人罪状的大会上,义正词严地说:“关于睿亲王状告礼亲王一案,经过大家辛苦地走访、调查的结果证明,睿亲王所诉,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诸王、大臣对被告人依法给出了严谨、公正、合理的审判。我对此案审理结果,大部分满意。但是,我们要考虑到,礼亲王虽然有罪,但他毕竟年事已高,老迈昏聩,有些荒唐行为也在我们接受范围之内。因此,我决定,宽免礼亲王的罪责,免去对其处罚。鉴于礼亲王已经无法理政治国、无法统军出征的精神状态,我建议礼亲王暂时回家修养一段时间。在修养阶段,礼亲王所有待遇如故,户部不得以任何理由拖欠,略有疏忽,必严惩不殆。

“宜希达屡教不改,一犯再犯,必须严惩;摩罗洪泄露军机,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诸王、贝勒给其定罪准确,量刑恰当,我无意见,不再讨论,执行便是!”

宜希达、摩罗洪有罪吗?无罪。他们之所以倒霉,仅仅因为他们是正红旗人、代善的部将。皇太极对代善恨之入骨,又杀之不得,只能对代善这棵大树裁枝剪叶、挖根砍茎,直至把代善弄成光秃秃的树干,最后营养不济,慢慢枯死。

宜希达、摩罗洪,在大清官场里,基本属于小科员,生死微不足道。多罗贝勒杜度,为人低调,做事谨慎,与代善关系并不密切。他见正红旗人屡屡无故被冤枉,随口说了一句抱怨的话——像我等这样有功无罪的人,只因为不愿意违背良心、出卖人格,便经常遇到有功不奖,反而受罚的怪事,无非因为我等是正红旗人。

杜度为他随口说出的这句大实话,付出了10000两罚银的代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