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真实往往离丑陋最近(第1页)
3。真实,往往离丑陋最近
宁完我有才,是真的;他恃才傲物,也是真的。
宁完我经常把自己比作西汉武帝时的名臣汲黯。宁完我确实和汲黯有相似之处,如:两个人都非常有才华,有远见,都有着正直、倔强、什么都敢说、只知进不知退的性格;在工作上,两个人都毫无私心,对主子忠心耿耿;在对待同僚的态度上,也是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汉武帝的小舅子、大将军卫青,有能力有后台有功劳,深受汉武帝宠信,位及群臣之首。诸臣对卫青非常尊重,见面都主动下跪。惟独汲黯,根本不把卫青当回事儿,见面仅仅作个揖而已。
在等级森严的年代,大权在握的卫青,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把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汲黯办了。可是,汲黯依然在卫青面前我行我素。
好在卫青宽宏大量,一心为国,也了解汲黯的德行,所以他没有和汲黯计较,而且还对他礼遇有加。
汉武帝这个人,不注意小节,而汲黯却是吹毛求疵的人。只要汉武帝有一点儿过错,汲黯就会不分场合、不分轻重、劈头盖脸地大肆批评一番,闹得汉武帝见到汲黯,就感到头大如斗。
即使在朝堂之上,只要汉武帝出点儿差错,汲黯也会口无遮拦地对其冷嘲热讽,弄得汉武帝经常颜面无存。
即使这样,雄才伟略的汉武帝,也没有把汲黯怎么样。后来汉武帝实在受不了汲黯,也只是找个理由将他调离朝廷,让他换个环境继续替朝廷办事。
宁完我知道自己像汲黯,却不知道皇太极没有汉武帝那么强的接受能力。那些贝勒爷的心胸,更不及卫青的十分之一。他想像汲黯那样在后金政府里工作,下场自然要比汲黯惨得多。
按理说,宁完我几次提出的建议,不是被皇太极完全拒绝,就是被打折扣执行,这时,宁完我就应该反思一下,是自己提的不合时宜,还是皇太极另有苦衷。实在想不出来,他还可以看看身边的人,他们的建议是什么,是怎么个提法。
宁完我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自己没有错。皇太极不接受他的建议,完全是因为皇太极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考虑事情很短视。在这种情况下,他更有必要直言不讳,有一说一,不能有所顾忌。
1633年,一直让皇太极头疼的孔有德、耿仲明,率部归降后金政府。这对后金政府来说,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一是消除了后方的安定隐患;二是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皇太极对这件事给予高度重视,立即派范文程、罗什、刚林为迎接孔、耿二人,安排隆重的欢迎仪式,又命人在鞍山为他们准备办公场所。
等孔、耿二人来沈阳朝见时,皇太极又率领各位贝勒、大臣出城10里迎接,并给予高规格款待。皇太极这样做,根本不像接收投降归顺的土匪和海盗,而像对待大国外宾。
皇太极这样对待这两个土匪海盗,在宁完我看来,有失身份,不成体统,有损后金国威。为此,他逆势而为,给皇太极上了一道奏疏,提醒皇太极说:“孔有德、耿仲明就是一个战争投机分子,有奶便是娘。他们是无立场、无信仰、无操守、无素质、无能力”的“五无”人员,残忍暴虐,贪婪成性。他们手下的兵,多是矿工出身、训练无素的鸡鸣狗盗之徒。对于这样的人,直接把他们编入汉军营就很不错了。
皇太极奉如贵宾的人,被宁完我说成这样,让皇太极心里很不爽。皇太极心想:照你这样说,汉人中除了你宁完我,别人都是草包饭桶呗?我后金人入主中原,有你一人就足够?你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吧?我做什么,在你看来,怎么都是错误的啊?
宁完我屡次不配合领导工作的行为,让皇太极对他非常反感。
以前,尽管宁完我与皇太极的政见总有分歧,皇太极认为,这是两个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而已。现在,皇太极看到宁完我呈上来的奏疏,便开始怀疑他的忠诚度了。
在皇太极号召后金国的臣民,积极为政府举荐人才时,已经处于岌岌可危政治环境中的宁完我,再一次提出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