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玩不起的个性(第2页)
整治多铎,需要一个合适的借口。
为了掩护多尔衮、岳托的两翼军顺利入关,皇太极亲自带领济尔哈朗、多铎,率领偏师前往山海关一带,拖住明政府驻锦州、宁远的精锐部队。
1638年11月,两翼清军顺利入关之后,皇太极命济尔哈朗、硕托率领镶蓝、镶红两旗护军从前屯卫、宁远中间地带进发;多铎和阿巴泰的第三个儿子博洛,率领正白、正蓝两旗护军、土默特部蒙古兵从宁远、锦州中间地带进发,阻击将要进关救援的祖大寿。
12月5日,多铎与博洛接到皇太极的命令,要他们赶到中后所,也就是现在辽宁省绥中县城,支援济尔哈朗部。在城西10里的山冈处,他们与祖大寿率领回援京师的锦州驻军遭遇。
祖大寿派兵突袭多铎部队的后路,翁克与土默特部俄木布楚虎尔率兵逃跑,正白旗护军统领阿尔津、正蓝旗护军统领哈宁噶且战且退,并命人向多铎报告后路军遭到偷袭的情况。
多铎得知后路军遭到偷袭的消息后,不但不派人支援,反而命令与明军进行殊死抵搏斗的阿尔津、哈宁噶立即撤退。
后路军已被明军咬住,撤退只能导致全军溃败。就在清军危急时刻,博洛挺身而出,率领本部人马阻击,缓解了明军的攻势,稳住了清军的阵脚,避免多铎部被明军剿杀。
多铎带着人马狼狈地跑到济尔哈朗的大营,把半路遭到祖大寿偷袭的事情讲述一遍。济尔哈朗闻之大怒,发誓要替多铎报仇雪恨。
第二天,济尔哈朗、多铎一起率兵来到中后所。明军避而不战,清军不敢贸然攻城,撤兵回营。
多铎以为这件事不了了之了,谁知在1639年6月30日,皇太极就多铎“中后所遁走时被杀9人,损失33匹马”一事,对多铎发难。
那天,皇太极在崇政殿召集亲王、贝勒、大臣开会,多铎依然是那副吊儿郎当的样子,让皇太极怒火中烧,命令多铎当众跪下,以中后所战败为引子,然后翻开他心中的账本,一笔一笔地跟多铎清算。
皇太极从他即位开始,一宗一件的、有凭有据地把多铎这么多年的过错全部摆出来,并附加斥责、评论,说得多铎直冒冷汗。
皇太极说够了,也说累了,还是按照老办法,把罪不可赦的多铎交给诸亲王、贝勒和大臣,让他们依照法律,集体给多铎定罪。
亲王、贝勒和大臣不敢疏忽怠慢,很快就给多铎定了7条罪。
在依罪量刑时,这些亲王、贝勒犯难了。他们既不能不让皇太极满意,也不能让多尔衮生气,因为这两个人他们都惹不起。怎么办呢?众人商量来商量去,便采取了左手递右手的处罚办法。
于是,众人提出应该削去多铎和硕亲王爵,降为多罗贝勒;罚银10000两;其所署人口分成3份,其中2份留给多铎,另外1份由多尔衮和阿济格均分。
这样的处罚,令皇太极很满意,既打击了多铎,又没有伤及哥仨的实质利益。
但是,对于“池鱼”郎球和祁充格,皇太极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分别给予严厉惩罚。
对于多铎,皇太极还是了解的。这个人,充其量就是一头毛驴,**好了能推碾子拉磨,**不好就会肆无忌惮地撒欢尥蹶子。
帅才岳托、管理大师萨哈粼去世之后,在爱新觉罗家族中,能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已经少之又少。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3兄弟,不是一流的帅才也是一流的将才,在日后与南明对峙中不可或缺,所以不能让他们对皇太极绝望。
多铎虽然从豫亲王贬为多罗贝勒,行政级别降2级,但是皇太极又把他调入兵部掌管军权,有点明降暗升的味道。
多铎是个聪明人,在这次事件中,他发现皇太极对他的容忍度是有限的,一句“我爸是努尔哈赤”,对皇太极根本不好使。他要想在大清官场里混得开,就得绝对服从领导。宁可自己不开心,也不能让领导不高兴。
从那以后,以往飞扬跋扈、有恃无恐、目中无人的多铎,收敛了许多。但是,从这以后,无论多铎怎么卖力工作,在皇太极掌权其间,和硕豫亲王的爵位,也没有回到他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