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谎言背后的真相(第2页)
多尔衮到达锦州之后,并没有严格执行皇太极的部署,而是把所有精力放在打仗上。
锦州城内的祖大寿,是明国继袁崇焕之后的又一位名将,麾下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最关键的是,祖大寿非常了解清军的作战模式。所以,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不可能那么容易把祖大寿打败。
在援军没有到来之前,祖大寿并没有与清军死拼,而是以坚固的城池为依托,有选择地与清军对峙,两军各有胜负,清军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
多尔衮之所以报喜不报忧,是因为他认为,他的统帅任期只有3个月,只要在这3个月内清军不出大事,形象工程一定要做的。皇太极在沈阳,山高皇帝远,未必能知道真假。
吴拜带着双重任务来到前线。现年44岁、有28年战龄、经历数百次大小战阵的吴拜可不是白给的。他在锦州、松山两城外的清军大营视察一番后,看到伤兵人数,便估计出多尔衮战报上的水分有多大了。
但是,吴拜是大清官场里与上级、同级、下级“距离感”最好的人,也是官场里头脑最清醒的人,他对前线考察的情况,选择了压下不报。
吴拜为什么这么做呢?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系。
在战火纷飞年代出生的吴拜,16岁便和父亲武理堪追随努尔哈赤,为后金王朝流血又流汗。在每一次战斗中,吴拜总是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可以说,每次战斗结束,吴拜身上就没有不挂彩、不受伤的。
吴拜舍生忘死地维护着满洲贵族阶级的利益,成为后金官场上不靠出身靠战绩、不靠关系靠实力求生存、谋发展的实力派。
皇太极即位后,看中了吴拜的实力和能力,便千方百计地想让吴拜成为他小集团的成员。为此,皇太极想把吴拜招为额驸,让他成为爱心觉罗家族的女婿。
这对后金圈子成员来说,是一件可望不可即的喜事、好事,但头脑清醒的吴拜,知道皇太极为什么要这样做。作为外人,吴拜不想参与皇太极和3个大贝勒的内斗。在他看来,不管4个人谁胜谁负,他都有成为替死鬼的风险。在官场里,为权力和位子争斗的人,在某个时候,他们都有可能选择丢车保帅,吴拜不想成为被丢弃的车。因此,吴拜对皇太极的提议一口回绝。
1630年3月,吴拜随阿敏到永平守城。阿敏不想让将士做无谓的牺牲,带着将士、财物撤出关外,是为后金政府保存实力、降低损失的明智之举。
当时,后金官场里的人,都认为阿敏这样做并没有错。惟独皇太极和他小集团成员不这样认为,并以此为借口,把战功卓著的大贝勒阿敏踢出后金政府的决策层,并囚禁至死。
随阿敏一起守城的将官,皆被拘禁拟罪。虽然吴拜侥幸逃脱责罚,但他并没有因此感激皇太极,而是看到了皇太极的另一面。
此后,吴拜一直参与后金政府、大清政府的东征西讨,出征察哈尔、探哨大同、入关抢掠、进攻朝鲜,他一次没落。就算平时没有大的征战,吴拜主要的工作任务依然是追逃、到明边界捉生、招抚和设伏。
工作做得越多,犯的错误也就越多。皇太极并没有因为吴拜工作量大、任务重而对他的失误、错误酌情处理,而是有错就罚。
譬如,1634年9月,吴拜随军征明,在山西怀来县,因为他带领的将士行动迟缓,致使明军逃脱,被记大过一次。
1635年7月,吴拜跟随多铎到广宁一带抢掠。因为参战人员互相争功,吴拜受牵连。
1640年4月,吴拜和劳萨带人攻略广宁,因为遇到明军没有立即追杀,导致明军逃脱。吴拜被罚银100两,此次所获全部充公。
一次次挨累不讨好,让吴拜意识到,这个大清国,说大了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大清国,说小了就是皇太极一个人的大清国。尽管皇太极在大小会议上多次强调,大清政府所有官员都要有主人翁精神,但事实上,在大清政府里,只有皇太极一个人是主人,其他人都是仆人。
多尔衮是皇太极身边的红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太极觉得多尔衮谎报军情,那是担心围攻锦州失败,而不在意多尔衮做了什么。
吴拜没有向皇太极直接汇报前线实情的原因,还因为他是正白旗人。正白旗的旗主是多铎,多铎和多尔衮是亲兄弟,唯多尔衮马首是瞻。在没有强有力证据证明多尔衮谎报军功的情况下,吴拜仅根据自己的推测就上报,那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根据以上种种考虑,吴拜就没有把前线的情况向皇太极如实汇报,而是积极配合多尔衮围剿锦州的明军。
吴拜把前线的情况压下不报,到10月中旬,多尔衮就把锦州城下的烂摊子,轻松潇洒地转交给接任的济尔哈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