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算盘(第2页)
怎么对付这些小贝勒,光给他们位子、财物肯定不行,必须扶持一批,打掉一批,这样才能让他们找准自己的位置。
12月,皇太极就找到一个理由,处罚了一直对他不服的阿巴泰。这件事,在本章前面已经作过介绍。
在小贝勒当中,皇太极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一位值得培养、提拔的人。这个人,就是多尔衮。
按理说,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是皇太极即位后的最大受害者。首先,他们的母亲阿巴亥“被殉葬”,被人冠冕堂皇地夺走一旗人口。阿济格虽然作战勇敢,只因心直口快,胸无城府,在三大贝勒和皇太极面前不知眉高眼低,导致被罚成了家常便饭。
阿济格虽然年龄大,但不争气,多尔衮、多铎年纪小,和大贝勒们无法斗争。他们能做的,只有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任三大贝勒和皇太极呼来喝去,随意摆布。
3个没娘孩子当中,吃亏最大的应属多尔衮。因为,在父汗去世之前,阿济格和多铎已经是一旗之主。努尔哈赤为了把多尔衮也提拔成旗主,找理由罢免了杜度镶白旗旗主的职务,并公开表示过,这个旗主由多尔衮担任。
伟大的父汗来不及把多尔衮安排到镶白旗旗主的位子上,就急匆匆驾鹤西行,多尔衮也就错失进入八大和硕贝勒行列的机会。
多尔衮虽然年幼,但是父亲的勇敢、母亲智慧的基因,毫无遗漏地遗传给他,使他自幼头脑冷静,聪敏过人。他知道,皇太极即位后他吃了很大的亏,但是,如果他像阿济格那样,抱怨、咒骂、硬碰、蛮干,公开反对皇太极,或者破罐子破摔,只能遭来更残酷的打击。三大贝勒和皇太极握有生杀大权,找个理由弄死他这个不到14岁的毛孩子,就像踩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看着不顺眼,想着不顺心,就是他们杀人的理由,或者他们杀谁,根本不需要理由。
识时务的多尔衮发现,三大贝勒和皇太极之间,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每个人都在组建自己的小圈子。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打得叮当乱响的算盘,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不停地斗争。
作为弱势群体的多尔衮意识到,同父同母的哥哥阿济格,已经是4个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根本不是这四个人的对手,他吃亏、挨整治是早晚的事,而他却感觉良好。如果他不和阿济格划清界限,总有一天,会遭到4个人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
多尔衮看出,在4个人斗争中,代善没有野心,没有追求;阿敏心里阴暗,不善经营;莽古尔泰有勇无谋,冲动少虑。只有皇太极,野心勃勃,智勇双全,既能韬光养晦,又能主动经营。最重要的是,现在皇太极占有有利的位置,最后的赢家,非皇太极莫属。
于是多尔衮对他的人生开始进行规划,并附有明确的行动准则。
一、紧跟皇太极,他永远是对的。时时事事站在他的立场上。
二、抓住一切机会,证明自己有足够大的利用价值。
三、获得皇太极的信任和支持,积极培养自己的势力和力量。
多尔衮没有把他的计划写在纸上,而是记在心里,并开始付诸行动。皇太极为了实现他大权独揽的目标,正在四处寻找高素质的打手。于是两个人几乎一拍即合,很容易走到了一起。
1628年,多尔衮的表现机会来了。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屡次截杀后金国使臣,让皇太极很没面子。他看到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兵力不强,就决定捏捏这个不老实的软柿子。
于是,皇太极带着两个孩子——多尔衮、多铎,率领偏师前去讨伐。
这是多尔衮有生以来第一次上战场,虽然有些心虚,但是在出征前,他就暗暗告诫自己,这一次一定要严格遵守军纪,服从指挥调度。还有,一定要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带好兵,打好仗,既要表现出他的勇猛,又要突出他的谋略。
15岁半的多尔衮,为这次上阵作了充分的准备。在战场上,他的表现的确非常出众,让皇太极眼前一亮。回来之后,皇太极便赐给多尔衮“墨里根代青”称号,意思是既聪明又智慧。
机会,永远属于有追求、有准备的人。多尔衮取得了皇太极的欣赏和信任,必然得到重用。几个月后,多尔衮就获得了本属于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