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分别处理区别对待(第1页)
2。分别处理,区别对待
进入领导班子的这些人,并不是皇太极的嫡系和亲信,这个他早就考虑到了。但是,在管理棋盘上,皇太极下这一着妙棋,对他有3大好处。
一、领导班子内,多了8个人,班子成员,由原来的8个人,变成16个人,变相稀释了三大贝勒手中的权力。
二、皇太极领导两个旗,在领导班子里,就占有3票,在表决权上很主动。如果以后相机拉拢其他主旗大臣,这样,他的个人意图,就不会被轻易否决。
三、各旗的主管旗务大臣、佐管旗务大臣、调遣大臣,虽然服从旗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旗主也起到了制约作用。
四、皇太极可以名正言顺地把他想提拔的人,提拔上来。这些人,虽然非常忠诚于他,但一无出身、二无战功,像拜音图、巩阿岱、锡翰3兄弟。通过这次职务增扩,拜音图就可以晋升为正黄旗旗务佐管大臣。
按常规,皇太极即位之后,应该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主管的正黄旗、镶黄旗当旗主。但是,正白旗是他经营多年的嫡系部队,怎么可能为了一面旗子的颜色扔掉呢?
大汗要掌管正黄旗、镶黄旗,这是祖制,无法更改。怎么能变通一下呢?拜音图给皇太极出了一个主意——换旗不换人。
这一招太高明了。皇太极提出这个建议,根本没人会反对。他不想让出自己经营多年的队伍,别人同样也不想。于是,皇太极的正白旗、镶白旗换成了正黄旗、镶黄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两黄旗,变成了两白旗,皆大欢喜。
皇太极原来只掌控正白旗,镶白旗原来由杜度掌控,怎么到了皇太极手里呢?这里要交代一下。
在努尔哈赤去世1年前,也就是1625年,努尔哈赤最疼爱的3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3人中,阿济格和多铎已经执掌正黄旗和镶黄旗,唯有多尔衮没有。努尔哈赤便找个理由把杜度降为普通贝勒之后又把他排在毛孩子多铎后面去了。
杜度把镶白旗旗主的位子腾出来,没等努尔哈赤给多尔衮找到接管镶白旗的理由时,他就病了,病得还不轻。命都保不住了,他自然无暇顾及这事。在皇太极即位之时,镶白旗基本处于无主状态。皇太极继位后,并没有按照努尔哈赤的意思,把镶白旗旗主的位子给多尔衮,而是通过换旗的手段,据为己有。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知道皇太极这样做,对杜度、特别是对多尔衮很不公平,但是,多尔衮仗着他投胎投得好,就与刀头舔血多年的三大贝勒平起平坐,三大贝勒更难以接受,还不如做个顺手人情呢。
在没继位之前,皇太极身边已经有了“五大金刚”——岳托、萨哈粼、德格类、济尔哈朗、豪格。这5个人,都是能征善战的少壮派,在小贝勒当中,非常有影响力。
岳托是代善的长子,萨哈粼是代善的三子,德格类是莽古尔泰的弟弟,济尔哈朗是阿敏的弟弟,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除自己的儿子以外,皇太极把这4个人拉进他的小圈子,为他效力,就等于挖了三大贝勒的墙脚,抽了他们的肋骨。
皇太极把圈子里的人分成三等。
第一等里,有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3个权高位重的人物。对这3个人,采取尊重、维护、谦让、团结的态度。同时,还要积极向他们小圈子里掺沙子,分化、瓦解、削弱他们的实力。一旦抓住他们的错误,就以维护大圈子利益的名义,狠狠打击。
第二等里,有硕托、阿济格、阿巴泰、杜度、多尔衮等人。对这些人,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在观察中使用,在使用中观察。一旦发现不能为己所用,便采取严厉打压措施。
第三等里,有岳托、济尔哈朗、谭泰、德格类、萨哈粼、拜音图、巩阿岱、锡翰、洛托、佟养性、范文程、高鸿中等人,给予足够大的舞台和空间,人尽其才。有功时,毫不吝啬地奖励和晋升。同时在物质、精神上,给予关怀和照顾,使他们成为他的人。
皇太极要想成为后金圈子里说一不二绝对权威的人物,就得找机会扳倒三大贝勒,对其他各旗拥有掌控权。
对于这么大的骨头,肯定得一口一口地啃。先啃哪里,后啃哪里,一定要仔细观察,缜密思考,抓住机会有理有据地下口。
那就得先从没实力、没后台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3个小贝勒掌管的两白旗下手。他们是依靠母亲阿巴亥在努尔哈赤那里受宠,获得旗主位置的。现在,宠他们的父母不在了,没人替他们撑腰,不打白不打,打了也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