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个艰难的决定(第2页)
10年前的大凌河城,与现在的锦州惊人的相似。当时,也是在战守不能的情况下,祖大寿为了保全部下将士的性命,不惜名誉出城投降。
从刀下获得重生的祖大寿,不愿与皇太极为伍,以诈败夺取锦州的计策,骗取皇太极的信任,逃回锦州,继续对抗清军,而且一抗就是10年。
1638年12月,皇太极为了掩护多尔衮、岳托大军入关,牵制锦、宁兵力,亲自带兵至山海关外。
皇太极达到中后所之后,派使者给祖大寿送去一封信。在信中,皇太极是这样写的:
我们自大凌河城一别,已有7年未见。现在,我不远千里、历尽千辛万苦前来,就是想与将军见上一面。对于过去的事情,将军不要多虑。至于将军投清或者留明,悉听尊便,我绝不勉强。也许将军担心,我会借见面之机将你扣留,请放心,我还没有那么卑鄙。作为一国之君,我言而无信,还怎能取信天下呢?将军离我赴锦的7年中,多次与我军对抗,但这是尽将帅之责任,臣子之操守,我不会介意,更不会追究,请将军不要担心怀疑!
无论皇太极的态度多么诚恳,做如何保证,祖大寿就是不为所动,拒绝与皇太极见面。
皇太极送出这封信之后,考虑到满人信誉不太好,祖大寿担心自身安全不敢出来,第二天又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锦州,转呈祖大寿。
皇太极在第二封信里这样写道:
在大凌河城,我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纵你回锦,结果你违背誓约不回,很多人埋怨我交友不慎、识人不清。7年来,我一直相信你是诚实守信之人。为了缓解我的压力,你也应该出来与我见上一面。以此向我的属下、在我军中效力的祖氏子弟证明,将军绝对是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之人。如果将军不放心,我们俩只带一两名亲信,在两营的中间地带见面,所谈内容,绝对保密。
皇太极把话说到这分上,祖大寿不但拒绝见面,而且还在12月份,袭击了多铎的部队。
皇太极把热脸主动贴在祖大寿的冷屁股上,很没面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0年后,在锦州城里,皇太极让祖大寿再次目睹10年前大凌河城惨状。
被围1年,祖大寿想了很多,也看清很多。
松山战败,6万明军10日之内彻底溃败。崇祯皇帝几次下旨命人出兵。结果却是,敢出兵的人战死、不敢出兵的人吓死。事实上,在明政府高层中,除崇祯皇帝之外,其他官员已经放弃了两城。解松、锦之困,仅是他们开会时提与不提两可的话题。
在明政府放弃锦州、放弃城内7000人生命的情况下,祖大寿可以选择证明他的忠贞而彪炳青史,而那些与他一起被饿死、或被屠杀的无名士兵呢,又有谁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如果能用锦州几千人的鲜血,把满是污垢的大明官场洗刷干净,是值得的。但这是无法成交的交易。即使再死几万人,再失几个锦州,当权者依然内斗不止,官场腐败依旧。
哀,莫大于心死。感恩的人,在无恩可感的时候,只能选择对自己负责。事后可能有人站出来骂他们,但事前绝对没有人站出来替他们去死。
祖大寿也考虑过献城投降,但一想到他多次让皇太极丢面子、掉链子,就不敢确定皇太极会如何处理他部下的7000名弟兄。
他敢确定,皇太极不会杀他。原因有二:一、他的子侄、兄弟在清政府里效力,杀了他,肯定会伤这些人的心;二、他的外甥吴三桂,是关外重镇宁远的总兵,他还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如果他为了保命,献城投降之后,眼睁睁地看着跟随他多年的兄弟遭到屠杀,他一辈子都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拷问,还有何脸面苟活于世?
如果他拒绝投降呢?
松山城破,洪承畴被擒,彻底粉碎了锦州明军最后的希望。这时候,作为主帅的祖大寿,已经无法保证军中不会出现第二个夏承德,在某天夜里把曾经的战友当作投名状,献给清军。到那时,城内所有坚守忠君信仰的人将会全部被屠杀。
徘徊在死亡边缘的祖大寿,内心纠结,思绪凌乱,在降与不降之间举棋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