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 有一种危险叫沦丧(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在崇祯皇帝心目中,明政府是垄断天下所有资源的超级国企,清政府是无照经营的个体户。超级国企与个体户合作,既失面子,又掉链子。

作为大家闺秀的明政府,怎么可能接受泥腿子清政府的强奸呢?按照宁舍命不失身的原则,对于和谈,崇祯皇帝选择宁死不从。

让崇祯皇帝更生气的是,作为封疆大吏的石凤台,食君禄不知报君恩,在国难之时,不去舍命抗战,却私自与敌方洽谈议和。议和是什么性质的行为?是有损国威、有负君恩、把清政府的强奸变成明政府顺奸的行为!

崇祯皇帝下令,以“私遣辱国”的罪名,把石凤台逮捕入狱,交大理寺严审重判。

在官场里,跟刚愎自用、盲目自大的领导掏心掏肺,结果只能证明自己没心没肺。

天上掉下来的不一定是馅饼,也许是炸弹!明政府的官员们,见风转舵,闭口不提议和。

既然不想和,那就接着打。崇祯皇帝办完石凤台,赶鸭子上架,一面命顺天府巡抚杨绳武为督师,率军解松、锦之围;一面命刘应国率领8000水师,在松山、杏山的海边威胁清军,或乘夜暗渡松山,以壮声援;一面命吴三桂、白广恩、李辅明整顿残兵,联络杏山、塔山的明军,以图再进。

杨绳武接到委任状后,不久就死了,据说是病死的。

刘应国混官场行,混战场不行。前线就是生死线,他不可能去。于是他找了很多借口,拒绝出兵。只要耗到松山城破人亡,他的出兵任务自动消失。

拣了一条命的吴三桂、白广恩、李辅明,做梦都被清军吓得尿床。他们侥幸逃出虎穴,怎能再入狼窝?

杨绳武死后,崇祯皇帝就委任兵部侍郎范志完代理督师。范志完的兵部侍郎,是他花大价钱从周延儒手里买来的。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生意。所以,他从地方调到中央后,在领导面前奴性十足,在下属面前痞性十足,在老百姓面前牛性十足。在清军面前,他却忘了自己的男性、血性和人性,只剩下鼠性。

只有鼠性的范代督师,虽然高调上任,却迟迟不肯率军出关。

其实,也不能全怪明政府的官员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出力不给力。学会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定国安邦、忠君为民的话,都是在公共场合说给别人听的,其实大家都是为了社会上有地位,腰包里有银子,当大官掌大权赚大钱,坐更高级的轿子住更大的房子拥有更多的情人。

人人都希望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更美好,这无可厚非。如果这些目的,每个人通过努力和付出,在公平的竞争条件下获得,能者上、劣者下,就不会有仇视和怨恨。

问题是,明朝这个老牌帝国,各个发展通道基本处于凝固状态。凡是办事,都得靠关系走后门;凡是晋升,都得用银子上下打点。整个官场,犹如大市场,只有买和卖、投资与回报、利用与被利用。职位升贬与能力高低、贡献大小没关系,和花银子多少、后台软硬、背景深浅有关系。

这样的官场,只能让好人伤心,能人绝望,小人得志,坏人受益。

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这张破网,打捞上来的都是道德丧失、利欲熏心、心黑眼红的官场商人。商人的本事在于经营,避害逐利。商人做官,目的就是了保护非法获得的资产,合法占有更多的资本,掌握更大的合法伤害权,最大限度地鱼肉下属和纳税人。

这些人心目中,根本就没有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他们能做的,就是当皇家的官,花纳税人的钱。为国家牺牲,谁愿意干谁干,反正他们不干。

唯一对崇祯皇帝抱有一线希望的,就是松山城里的洪承畴。他听说政府又派3000兵来援,感激得老泪横流。城内的将士听说政府并没有放弃他们,看到了活的希望,又找回了与清军血战的勇气。

1642年1月13日,洪承畴饿着肚子做了一场**四射的演讲之后,率领6000将士,趁夜冲出松山,攻击正红旗护军、骑兵和正黄旗蒙古库鲁克达尔汉的阵地,企图一举冲出重围,与来自山海关的3000援军会合。

清军也饿得有气无力,不敢与以命相搏的明军近身作战。他们依靠阵地工事,用箭雨阻止明军前进。

清军的箭雨又急又密,明军难以前进。最后,一部分人撤入城内,一部分人失踪。

此战,明军付出阵亡422人、失踪2000余人的代价。突围失败,援兵不见踪影,让洪承畴对自己的明天、对明政府的执行力彻底绝望。

两天之后,清军在阵地各处,俘虏明军2000余人,截杀从杏山城逃跑的明军574人。

经过此战,洪承畴的人马所剩无几,冲出清军的重围,基本毫无希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