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编 华东古国(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荀子》说,徐偃王还有项特异功能,就是眼睛可以看到额头。《尸子》也说,徐偃王有筋无骨;又说了徐偃王的一项奇特癖好,就是喜欢入海捞怪鱼,上山打怪兽,而且每次都把猎物全部摆在宫殿里,开野生动物博物馆。此外,徐偃王还大行仁义,东夷三十六国(一说三十二国)都朝拜他,徐国占地五百里,甚至还得到了天赐的“朱弓朱矢”,俨然有淮夷盟主的气势。但是在周穆王六年,徐偃王却做了一个奇特的举动,一反之前徐与周关系交恶的状况,而是前往朝拜周天子。周穆王对徐偃王的归顺非常高兴,册封他为淮夷霸主,统领淮夷各部。

徐偃王有筋无骨,在先秦时代被奉为奇谈;不过我们现在看来,也并不难解释,徐偃王应该是得了软骨病或者脆骨病,西方也有一位传奇人物患有这样的病症,他就是公元9世纪带领维京雄狮入侵英格兰的无骨人伊瓦尔,萨迦文学说他甚至无法正常走路,连行动都需要部下抬着。所以徐偃王捕猎也未必是自己亲手所为,但可见他还是非常热衷这些运动的。可以和海迪姐姐一起作为身残志坚的励志榜样。

如果要在周朝搜出一个比徐偃王更传奇的国王,那就是同时代的大周天子周穆王了。周穆王是位骨灰级驴友,有部《穆天子传》说的就是他的旅游逸事,他和西王母的暧昧关系更被传为佳话。他跑去昆仑山见西王母是他即位的第十三年。而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徐偃王,终于抓住了这个机会起兵反周。原来徐偃王之前的做法只是麻痹周穆王,前往朝拜也不过是侦察行军路线,这次趁着天子西游的机会终于起兵。但是周穆王也无愧为传奇人物,他拥有盗骊、骅骝、绿耳等名马和一流司机造父。造父为周穆王驾驶马车很快回到了首都镐京,开始集结部队。

这个时候,徐偃王走水路通过陈、蔡渡过了黄河,直指周东都洛邑。他深知拿下洛邑就可以稳坐中原。但是周穆王来得更快,造父驾车载着他很快来到了前线,天子带领军队亲自和徐偃王作战。西周时期经过武、成、康、昭四王,国力已经在周穆王时期达到了鼎盛。尽管徐偃王也是一代英雄,但仍然不是周穆王的对手,一番激战后被赶回了淮水老窝。穆王继续前进,在徐国的涂山(今安徽怀远)与徐偃王盟誓。这次战争让徐偃王认清了自己的实力,涂山之盟后徐国和周朝百年都几乎没有战事。直到西周末年厉王时期。

周厉王时期,周王室已经衰弱,厉王也专心于改革,但他的改革太剧烈反而把局势弄得一团糟。他看中了淮夷的铜矿,于是加大对淮夷的征收力度。沉重的贡赋逼着徐国带领淮夷再次叛乱,徐军又一次攻打到了洛邑。周厉王令虢公长父防御反击徐国,但是没有取胜。涂山的盟誓已经成了过眼云烟,周厉王多次征伐淮夷攫夺铜矿,淮夷也多次攻打周朝,这一时期有很多出土青铜器可以证明,战争非常惨烈。

周宣王时代是周室的回光返照时期,周宣王为缓和内部矛盾,更加扩大对外征伐。不少高级官员都曾带兵攻伐过徐国和淮夷。这段时间不仅金文经常记载周与淮夷的战事(如史密簋铭文记载伐虎方),《诗经·大雅》里也有不少记载,比如《江汉》就是记载召公虎征伐淮夷的名篇。本人比较喜欢《常武》一诗,试分享之: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

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

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铺敦淮,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可以看出,在周朝倾国之力的连续攻击下,徐国最终被迫降服了周王室,淮夷一带的力量也逐渐式微。但周室对淮夷的掠夺没有停止并且视其为“丑虏”,徐国也不会心甘情愿朝服。而此时周天子也终于认识到真正威胁华夏的并不是远方的蛮夷,而是近在咫尺的戎狄!末代天子周幽王急急忙忙地召开了一次淮上之会,大概是想和淮夷和解甚至借淮夷去打戎狄,但是徐王怎么会听周幽王的话呢?!我们看看《鼓钟》这首诗,说的就是淮上之会的场景,诗中渗透着一股亡国之音: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朝吴暮楚

前771年,西戎申国、鄫国联合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战死。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正式结束,春秋时代开始。我们知道有“春秋五霸”,所谓“霸”就是霸主,是代替天子行使权力的诸侯领袖;诸侯为什么要行使天子的权力呢?因为当时北狄与南蛮楚国交相攻伐华夏,而周天子实力太弱,根本带领不起诸侯,所以只能由最强的诸侯来完成这项任务。春秋第一位霸主,就是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的强者齐桓公。

齐老板称霸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实力来达到会盟,对于不听话的国家采取武力攻击,甚至会灭亡一些小国杀鸡儆猴;在管仲“总经理”的改革下,齐国的实力飞速发展,很快就收降了宋国、鲁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滑国、滕国等一批中原国家。前668年,齐桓公把目标指向了东夷,在徐国西邻宋国的向导下,宋桓公、齐桓公、鲁庄公一起发兵进攻徐国。这时候的徐国已经不能与华夏抗衡,只能选择加入齐桓公集团,徐君还把女儿徐嬴嫁给了齐桓公。齐桓公立徐嬴为夫人,从这场政治联姻可窥见徐国影响力亦不弱。

现在齐国的最大敌人,是南方日益崛起的楚国。齐桓公在收服徐国后,又把目光投向了徐国西边的若干小国:江国、黄国、道国、柏国、六国、英国(不是大不列颠)、蓼国、弦国等,这些小国分布在河南南部、安徽西部一带,很快都投靠了齐国,同时徐国又在齐国的指示下往南拉拢群舒国。群舒包括舒国、舒庸、舒鸠、舒蓼、舒龚、舒尨、舒鲍、宗国、巢国等国,分布在安徽境内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一带,都是皋陶之后偃姓淮夷小国,不知道什么时候窜到那边去的。齐国通过控制徐国很快就收降了整个淮夷集团。

我们知道楚国的主要疆域在现在湖北省,而淮夷集团正好把楚国从东、北两个方向封锁住。但是,楚国这头南方巨鳄并不是省油的灯。前656年,楚国灭弦;前648年,楚国灭黄;前646年,楚国灭英。齐桓公根本遏制不住楚国北上的势头,更何况齐桓公集团内部也存在矛盾,比如徐国和莒国就不知道为何和杞国产生了矛盾,看似强大的华夏联盟实际上并不是固若金汤。英国在现在安徽西部的金寨到霍山一带,正处于黄国与徐国的中线偏南位置。楚国灭了英国,在第二年马上东攻徐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