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这熊不冬眠(第2页)
内容是他带着孩子们搭建了一个简易扩音系统,用废弃喇叭、电池和麦克风组装而成。每天清晨六点,他们会轮流对着麦克风说一句话,通过竹竿架高的线路传遍山谷。
>“今天我说:天亮了。”
>“李阿妹说:我想奶奶做的糍粑了。”
>“王铁柱说:我昨天尿床了,但老师没骂我。”
>“赵小花说:如果有鬼,我希望它是好心的。”
>
>“这些话没什么意义,”月碎了低声说,“但它们飞出去了。就像种子,落在哪,就长出什么。”
我们在回声屋听着这段录音,仿佛看见晨雾中的山村,一群孩子围在喇叭旁,争先恐后地说着心里话。有些结巴,有些跑调,有些说完就捂嘴笑,可每一个字都真实得令人动容。
“这才是教育。”苏婉清听完后说,“不是灌输标准答案,是教会他们??你的声音,值得被世界接收。”
临行前夜,我整理装备时,收到一条匿名私信,来自“耳朵驿站”后台。没有文字,只有一段15秒的音频。
点开后,是一阵杂音,接着一个极其微弱的女声,断续响起:
>“…救…救…我在…”
声音扭曲,像是从极远的地方传来,又被多重压缩。我立刻交给陈默处理。他用频谱还原技术剥离噪声,最终提取出几个清晰词汇:
>“我在…云岭镇…旧疗养院…地下三层…”
“地下三层?”晓雨皱眉,“图纸上根本没有这一层!”
“除非是后来加建的。”陈默脸色凝重,“或者是防空洞改造的。”
我们立即调取卫星地形图,结合小舟黑进地质局获取的数据,发现疗养院西侧下方确实存在一个未登记的空腔结构,深度约18米,面积约200平米,通风管道极窄,仅容孩童通过。
“可能是早期实验的秘密区域。”苏婉清喃喃道,“他们总说‘R系列之前还有原型’……难道真的还有人关在那里?”
没有人回答。但我们都知道,这次巡录行动不能再只是记录美好。
我们要带上探测设备,带上骨传导通讯器,带上声波干扰贴片??还要带上那台老式卷盘机。因为它能录下数字设备捕捉不到的低频振动,或许,正是被困者敲击墙壁求救的节奏。
第二天清晨,五辆改装房车驶出城市,挂着“乡村美育公益项目”的旗帜,载着录音器材、太阳能发电机、便携隔音舱和一支由幸存者组成的特殊团队。
第一站:西南山区小学。
第二站:云岭镇旧址。
目标:找到下一个沉默的人。
车行至半路,暴雨突至。山路泥泞,前方塌方阻断通行。我们被迫在附近村落暂住一夜。村子很小,只有十几户人家,村口立着一块斑驳石碑,刻着“宁安村”三字,下面一行小字模糊不清,依稀可见“附属疗养实验点”字样。
我的心猛地一沉。
晚饭时,一位白发老人送来野菜汤,听说我们是来做声音项目的,忽然问:“你们……是不是来找那个‘哑女人’的?”
“什么哑女人?”我装作不经意地问。
“十几年前,有个穿白衣服的女人被送来这里,关在祠堂地窖。她从不说话,但每晚都敲墙,咚、咚、咚,三下短,两下长,再一下短??跟打电报似的。”老人摇头,“后来有一天,她不见了。有人说死了,有人说逃了,还有人说……她根本没走,只是变成了风。”
我浑身血液仿佛凝固。
摩斯密码??求救。
又是R序列的延续?
当晚,我独自潜入废弃祠堂。屋顶坍塌大半,香案腐朽,供桌下果然有一道铁门,锈迹斑斑,锁已被人撬开。我打开头灯,顺着台阶往下走,空气潮湿阴冷,墙壁布满霉斑。走到尽头,是一间不足十平的小屋,中央摆着一张金属床,墙上刻满了字,与苏婉清房中如出一辙:
>别关掉录音机,她还会哭。
不同的是,这里的字迹更加稚嫩,像是孩子写的。
我蹲下身,用手电照床底??灰尘中有几道新鲜划痕,像是近期有人爬过。再仔细查看,角落处藏着一小块塑料碎片,边缘烧焦,似乎是某种录音设备残骸。